孩子不好溝通怎麼辦?「遊戲力」讓你輕鬆搞定,比說教、吼叫管用

2019-06-05     樂陪娃

晚上孩子在客廳玩,地上擺了一堆娃娃、積木等玩具。我在收拾客廳,看到亂糟糟的地面,忍不住催促「趕緊把你玩具收起來!」「你看客廳這麼亂,都快踩不下腳了。」我的嘮叨對她來說像是左耳進右耳出,說完了她依舊紋絲不動。

爸爸走過去,「咱們來玩一個遊戲吧。」

孩子立馬兩眼放光「什麼遊戲?快說說看。」

「讓玩具回家的遊戲,咱倆一起讓玩具回家並且不能回錯哦,看誰玩的又快又好。」

聽到遊戲邀約,孩子欣然同意。和爸爸一起讓玩具回家,沒一會兒,玩具都收拾到柜子里了。

爸爸和孩子一起遊戲


面對大人說話孩子不願意聽,爸爸採用的是「遊戲力」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對於遊戲力,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給出了定義:「它是以遊戲和理解情緒的方式與孩子聯結。」

一、父母需要掌握「遊戲力」這門語言

有一次,我在書店裡看到這樣的一幕:

兩個媽媽帶著兩個看起來三四歲的小男孩,一個孩子看到兒童區展台上擺放各種造型的童書,可能是覺得有趣就隨手推了推,展台上的書如多米諾牌一樣刷刷地倒了下來,另一個孩子也學了起來,兩個孩子把展台的很多圖書造型都推到了。

其中一位男孩的媽媽見狀,趕緊上前制止:「看你們把書全推到了,不能這樣,快擺回去」。小男孩無動於衷,還在玩他的「推書遊戲」。媽媽有點急了:「你這樣不對,影響了書店的正常秩序......」然後開始各種講道理。

小男孩還是不聽,媽媽發火了,小男孩哭了起來。見狀,另一個小男孩的媽媽過來,拿起幾本書對小男孩說:「我們一起來玩搭高高的遊戲好不好?」說著自己和孩子開始給書擺造型,小男孩也停止哭泣,覺得有意思,就和他們一起擺造型,很快,展台的書又恢復整齊了。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小遊戲輕鬆解決了問題,孩子破涕為笑,大人也不再惱火。

小遊戲解決大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遊戲,是孩子的頻道,語言到不了的地方,遊戲可以。」

可以說,遊戲是孩子國的語言。要想和孩子更順利地交流,進入孩子的世界,父母得掌握「遊戲」這門語言。

二、「遊戲力」,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

遊戲力,被很多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的書《遊戲力》中提到,「遊戲力」能解決常見的行為問題,促進親子關係,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信力,恢復孩子的情感創傷,讓孩子樂觀地面對生活。

1.「遊戲力」是化解矛盾,抵達親密關係的有效手段

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和兒子一開始相處得似乎不是那麼融洽,陳小春喜歡發脾氣,讓Jasper有點不知所措,有一次Jasper甚至還拿著喇叭喊話:Can you stop angry?(你能停止生氣嗎?)

後來,他似乎慢慢地找到了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他不再板著臉,甚至和兒子開玩笑說: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當爸爸要帶自己出去走走時,Jasper開心地跳起來,說:他要帶我出去走走。爸爸給自己盛飯盛菜,Jasper轉頭滿臉幸福的低聲對攝影師說:他喜歡我

幸福滿滿的Jasper


當一個嚴肅有威嚴的父親轉變為有趣有遊戲力的父親時,孩子的表現竟然也會讓你出乎意料。親子關係也從緊張升級為溫馨。

2.「遊戲力」能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信力

孩子的成長總會遇到很多自己不會做或者害怕的事情,他可能會陷入無力感,懷疑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這時候,通過一些遊戲讓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小時候女兒特別害怕去醫院打針,甚至一提到打針就會哇哇大哭。我給她買了一套醫療器械的玩具和醫生護士相關的繪本。

我給她講繪本,繪本中用孩子的語言描述了醫生和護士的工作,打針的意義。平時也一起玩「打針遊戲」「看病遊戲」,時而我當病人,時而她當病人。

戰勝恐懼


這個故事講了很多遍,看病的遊戲也玩了多次,後來她不再懼怕打針,生病了也能勇敢地去醫院了。

《遊戲力》一書中提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和自信力,而這兩者來自被關愛和悉心照料的感受。

3.「遊戲力」能修復孩子的情感創傷

前陣子看經典電影《美麗人生》,裡面的父親才是將遊戲力詮釋到最高境界的爸爸。

二戰時期,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的路上,爸爸給兒子說,這是一個遊戲,我們要進行一次旅行。

殘酷黑暗的納粹集中營里,爸爸用遊戲力的方式,將種種苦難巧妙說成是闖關遊戲。最後,熬到二戰結束,納粹退去,迎來了勝利。

這位父親在被拉去槍斃的路上,正好經過孩子隱藏的鐵箱,孩子通過一個小洞可以看到父親被納粹用槍頂著前行。父親擔心孩子看到會害怕,很誇張地輕鬆大邁步前行,還回頭對納粹士兵微笑。

把「遊戲力」詮釋到最高境界的爸爸


小男孩因為父親編織的遊戲,在如此絕望的環境下,內心沒有一絲一毫的戰爭陰影,而且他還贏得了他的獎品。

《美麗人生》到最後響起了一段平靜而深情的畫外音:「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父親所做的犧牲,這是我父親賜予我的恩典。」

如果沒有這位父親腦洞大開的遊戲,孩子就算從戰爭中存活下來,也許會留下心理創傷吧。

著名教育學及心理學家加利·蘭德雷斯說過:「對孩子來說,『玩出』他們的經歷與感受,是最自然、最富動力的自我療愈。」

4.「遊戲力」讓孩子更加樂觀

前段時間,一位叫天天的小網紅和 「口紅一哥」李佳琦的PK,引起網友關注,直奔熱搜榜。

這位才9歲的小男生,在視頻前有模有樣,講起段子來正經的樣子逗笑了眾多網友。他模仿起網紅李佳琪的口吻,簡直惟妙惟肖。

哈哈


網友們在吃瓜之餘,也不由得關注起了這個孩子背後的父母:到底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養出如此自信力爆棚的孩子?這孩子簡直是樂觀豁達的典範啊。

原來,天天每一個小視頻的背後,都有同樣幽默有趣的老爸支持。老爸同時承擔天天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工作,還樂在其中。

爸爸陪孩子玩,孩子會更有豁達樂觀精神,天天的爸爸便是如此。他每天和兒子一起玩,一起唱歌互動,時不時父子倆同框。

「逗比」的父子倆


青少年專家孫曉雲曾說:兒童和青少年最需要培養的品質就是樂觀、興趣和習慣。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帶著積極樂觀地眼光去看待問題,孩子自然而然便養成了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樣的孩子也能夠樂觀地看待世間萬物,以豁達的心態處理好每一個當下。

三、父母如何開展遊戲力

1.放下父母的身段,調到孩子的頻道

錢鍾書的女兒錢媛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為《爸爸逗我玩兒》。在文章里她寫道:她自幼與父親最為親密,兩人一同讀書一同玩鬧,是一對無話不談的好夥伴。

錢鍾書曾趁女兒睡著的時候,用墨筆在她臉上畫鬍子,在肚皮上畫鬼臉。他也愛玩「埋地雷」的遊戲,喜歡在女兒的被窩裡,埋藏玩具、書本、小梳子等障礙物,令她措手不及哈哈大笑,然後她再樂此不疲的一一「掃雷」。

不管錢媛到了多大年紀,父親有趣的陪伴,給了她童年無窮的甜蜜,日常生活中的小遊戲也成為日後珍貴的回憶。

錢鍾書一家人


2.制定遊戲規則

讓孩子遊戲,並不等於放縱孩子的遊戲內容

好奇心強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時他們也缺乏自我保護和甄別好壞的能力,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制定必要的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可以玩,什麼東西不能玩。比如家裡的刀、插座等危險物品絕對不能碰,這些規則家長要制定好。

3.和孩子互換角色

大人,很多時候也渴望孩子的理解,因為父母要工作,要為生活奔波,父母也渴望被理解。通過置換角色的遊戲,孩子能更理解大人,而大人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孫儷曾透露鄧超其實很會帶孩子:「他和孩子玩的方式非常特別,我覺得很多爸爸都做不到。」

鄧超毫不避諱地把自己當孩子,讓女兒在頭上扎小辮,別發卡;自己當畫本,兒子當畫家,讓兒子拿著彩筆在他身上畫畫。

鄧超和孩子一起玩


曾經看過阿雅採訪鄧超的視頻,一向以搞笑逗逼出現的鄧超,這次卻一本正經地談起自己的育兒方法。

阿雅採訪鄧超


他說:兒子和女兒最喜歡跟自己玩,因為他非常有趣。一個簡單的木偶,他們就能演一個下午,哪怕只是剪一張紙,他和孩子也會變著花樣來玩。

在日常的點滴陪伴中,鄧超融入孩子的世界,把生活變成遊戲,把自己變成孩子最有趣的玩具。

「遊戲力」讓父母和孩子更親近,讓孩子更有自信、更樂觀,快快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遊戲」吧!

參考文獻:

【1】《遊戲力》(美)勞倫斯·科恩 著

【2】《兒童遊戲力》珊瑚海 著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NqdO2wB8g2yegND7P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