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發現3600年前遺址,年代可以追溯到······

2019-07-13     文旅肥西

配合引江濟淮工程的推進

來自我省及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

正頂酷暑奮戰在考古發掘一線

在咱們肥西境內

發現了一處3600年前遺址!

一起來看下具體情況吧!

桃花鎮三官廟發掘前

從省考古所獲悉,在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考古工作者發現一座距今大約3600~3800年的台墩型遺址,出土大量青銅器、陶器及殘片。這個時期,正處於古代史書中記載的夏王朝。在國內目前發現的同時期遺址中,此次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洛陽二里頭遺址。「夏朝是否真實存在」,此前學界一直有爭議,該遺址的發現及研究,也將為弄清這一問題提供新的證據。

村邊的台墩為夏朝時期遺址

桃花鎮三官廟遺址

在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鬱鬱蔥蔥的植被中間,一個插著紅色旗子的墩子格外顯眼,這裡就是三官廟遺址。省考古所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秦讓平介紹,三官廟遺址面積大約4000平方米,目前已經開展考古工作的探方面積約1100平方米其中600平方米已經發掘結束,剩餘探方正在繼續發掘。

引江濟淮工程沿線文物點分布總圖

引江濟淮文物保護工作2018年3月起全面鋪開。在此前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們在廬江等多地都發現了新石器至商周時期的台墩型遺址。

秦讓平介紹,為取水便利,古人大多「臨水而居」。我省江淮之間河網密布,古代水患頻發,古人選擇水邊居住的同時還會修築高台,因此台墩型遺址非常常見。

通過考古發掘,專家們又發現,三官廟遺址非常特別。專家們從出土器物等分析,遺址的年代應與中原二里頭文化晚期接近距今大約3600~3800年。而這個時間,正處於古代史書中記載的我國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二裡頭

三官廟遺址發掘現場

古代遺址中,由於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遺蹟、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叫做文化層,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而在三官廟遺址中,考古專家們發現,遺址的文化層非常「單純」,沒有發現更早或更晚的歷史遺存。「這個時期以後直接就是清代的文化層了。」

三官廟遺址出土的陶鬹

考古人員展示三官廟遺址出土的陶鼎

在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從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破碎的陶器及殘片,完成修復的已經有20多件,包括陶鼎、陶豆、陶盆、陶罐、陶鬹等,類型非常豐富。器物材質多為紅褐色夾砂陶,具有鮮明的二里頭文化特徵。另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四件青銅器,包括銅鉞、銅錛、銅鈴鐺等。

省考古所副所長宮希成介紹,這是我省目前為止發現的同時期遺址中,出土器物種類最為豐富、數量最多的一處其中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洛陽二里頭遺址。

3000多年前房子約四五平米

三官廟遺址發掘現場

在三官廟遺址,考古專家還發現了古代先民生活的遺蹟。「發現了一處相對完整的房址和很多柱洞,但房址只剩下基槽,牆和地面部分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秦讓平介紹,從房屋基槽判斷,這座3000多年前房屋平面形狀近正方形,面積大約四五個平方。當年的古人建造房屋的技能有限,又沒有那麼多家具陳設需要安放,房子僅僅滿足最基本的遮風擋雨的需求。秦讓平介紹,這樣大小的房子在當時算是比較正常的。

三官廟遺址位於今天的派河附近,秦讓平分析,這裡應該是當年古人生活的一處小型聚居地。目前為止周圍並沒有發現相關功能性的其他遺存,遺址本體的結構,建造、使用和廢棄的完整過程,將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開展不斷揭露出來

為研究夏代歷史提供新證據

「夏朝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此前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宮希成介紹,之所以存在爭議,主要原因是「證據太少」,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考古發現是最好的證據。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宮希成介紹,在記錄中,夏與安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大禹在塗山召開諸侯大會被認為是夏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而夏最後一位君王夏桀最終被放逐於南巢並死於此地,「南巢」就是今天的巢湖。因此,在安徽地區發現這一時期遺址並出土大量器物,為進一步研究「夏朝」歷史提供了新的證據,意義重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N5N-2sBmyVoG_1Zon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