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冷暴力比暴力更具殺傷力,等同於精神虐待,導致孩子心理扭曲

2019-09-20     亞峰醫生說

冷暴力也屬於家庭暴力的一種,又等同於精神虐待。有些學者把這種來自精神上的家庭暴力稱之為「冷麵殺手」,其中包括夫妻之間冷暴力,家長對犯錯誤的孩子冷暴力都是破壞孩子建立愛和安全感,對父母的愛產生質疑的「兇手」。

一、夫妻間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

張先生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功人士,有一個9歲的兒子,一個4歲的女兒。小女聰明伶俐惹人喜愛,但是大兒子上一年級時,就被學校留級,平時給人交流時,也是目光呆滯,反應好久才回應。

通過詳細的了解知道,孩子出生時,各項檢查都是正常的,可為什麼現在會變成「呆」兒了?

原來是,張先生開始創業時,非常忙,妻子全身心投入家庭,一個時事業有成的「老闆」,一個是家庭主婦,兩個人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所以夫妻兩人持續一年多的「冷戰」期,夫妻之間完全是零交流,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對語言表達能力、安全感建立等非常不利。

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中冷暴力數「第一名」,處於家庭暴力中的婦女、兒童大多會產生委屈感、孤獨感、非常對弱,對當事人的身心和心理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那麼夫妻間的冷暴力都有哪些類型呢?

這是比較常見的夫妻之間冷暴力的表達方式,當夫妻之間有矛盾時,首先採用合理的溝通方式解決矛盾,而是選擇疏遠對方。主要特徵是夫妻雙方互不關心、漠視對方,讓孩子當「傳話筒」。

危害:這種處理方式不但不利於夫妻間解決問題,還會把矛盾升華、放大,讓孩子感受到家庭關係的冷漠,對感情的質疑。

對抗型

這種類型常見於知識分子家庭,因為這類家庭夫妻雙方都受過高等教育,尤其是女方,對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比較看重,雙方都具有要強的性格特點,總想一方控制另一方。

就會造成夫妻為了捍衛自己「尊嚴」,雙方會「嘲諷」、「挖苦」、「貶低」對方,當一方受挫時,就會通過「找茬」、「挑刺」「語言攻擊」等方式,尋求內心的平衡。

危害:夫妻長此以往的「交戰」,會造成心理壓力,家庭氛圍緊張,孩子會非常敏感,總是看家長「臉色」形式,自古「母強子弱」,父母都太過強勢,會造成孩子性格軟弱、怕事。

奴僕型

這種類型多發生在夫妻「社會地位」相差非常懸殊,丈夫每天非常繁忙,早出晚歸,而妻子則在家天天忙孩子、家庭、老人。夫妻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逐漸就形成「喪偶式」育兒。

危害:「喪偶式」育兒,不但不利於夫妻間感情交流,對孩子性格發展也非常不利,由於得不到父母完整的愛,孩子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缺乏安全感的心理。

面對冷暴力,可以採用以下方法化解:

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夫妻二人生活多年,難免都會發生磕磕絆絆的事情。世界在變,夫妻兩個人的矛盾積久了也會發生質變,人都是感情動物,都有鬱悶的時候。所以夫妻間要做好對方的忠實聽眾,並給與安慰和理解。

分析冷暴力的源頭

當夫妻二人正處於冷暴力,雙發應該積極梳理一下情緒,找出矛盾的源頭,客觀分析,儘快化解。

換位思考,多一分理解

感情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親情更是這樣。夫妻雙方哪一方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另一方為家的貢獻也不亞於對方。「家和萬事興」,如果家庭不和諧,談何安心工作呢?

二、父母對孩子冷暴力的危害

有些家長用冷暴力來懲罰孩子犯錯,這種處理方式其實要比真正的暴力更加有殺傷力。心理學家分析:冷暴力懲罰孩子,會造成孩子自卑、委曲求全、喪失自我,孤僻冷漠等心理傷害。

有的家長卻說,這種方式不是讓孩子「自省」,我只能說「自省」是在家長指出孩子錯誤的行為、後果後,再讓孩子自省反思。雖然,家長的冷暴力處理,孩子表面上是順從了,可是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是永久不可逆。

那麼家長那些處理方式屬於「冷暴力」?

工作忙、玩手機,無暇顧及孩子

如今帶孩子已經不是父母的任務,而是「順利成章」退給老人們了,父母雙方都沉浸在自己繁忙的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有的父母即使下班回到家中,也是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無意地忽視孩子的呼喚,或是不耐煩地把孩子支走,這種行為,也已經被心理學家定義為「手機暴力」。

危害:孩子一旦受忽視,性格上會變得更加粘人,不獨立,甚至會用淘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嚴重的會質疑父母的愛,和父母和關係越來越疏遠。

正確方式:當你工作繁忙,或者心情煩躁時,如果孩子呼喚你,你一定要做出回應。即使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也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很忙,等我忙完,再陪你好麼?父母這樣回答,孩子就能知道父母不能陪自己的原因了。

生孩子氣,不理孩子

這種情況多半是孩子淘氣,犯錯,家長非常生氣,面對孩子的呼喚,我們估計不做回應,以示懲戒。或是,孩子已經給父母認錯,家長卻冷漠應對。

危害:孩子可能根本意識不到父母的冷漠和自己犯錯有關係,這樣不但不能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反而會讓孩子內心安全感缺失,對父母的冷漠而傷心,進而使孩子內心更加遠離父母。

正確方式:認真、嚴肅的指出孩子錯誤,並告訴孩子自己現在非常生氣,自己需要冷靜一下,也希望孩子自己能反省。

把壞心情帶到家,並把這種情緒傳給孩子

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煩心事,消極的情緒難免會帶到家中,就會對孩子表現非常不耐煩、甚至打罵孩子。

危害:孩子的心思比較單純,根本無法了解父母情緒消極的原因,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或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惹父母們不開心了,從而會導致孩子自信心缺乏,影響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

在我看來,每一個父母應該針對自己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完全遵照他人、網絡、書上的方式。因為,或許別人的教育方式就適合自己的孩子而不合適你的孩子。因此,我這裡希望各位家長,多抽出時間了解孩子,以便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N2oTm0BJleJMoPMmw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