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小腸:實證—多屬寒、熱、氣、瘀,虛症—虛寒為主

2019-10-16     大國醫說

大腸、小腸小腸上接幽門,與胃相連,下達闌門,接於大腸,其經脈與心經相互絡屬,故與心為表里。小腸的功能,一為受盛、化物;二為分清泌濁。若小腸功能失調,可引起腹脹、腹痛、嘔吐、便溏等症。大腸包括迴腸和廣腸。迴腸上接闌門,下接廣腸,廣腸下端為魄門(肛門)。其經脈與肺經相互絡屬,故與肺為表里。大腸的功能是傳導糟粕,排出體外。若大腸有病,傳導失司,可表現為腹瀉或便秘。

由於小腸、大腸和胃一樣,同屬於飲食消化、吸收、排泄器官的組成部分,故其生理、病理關係密切,且多與脾胃有關。其病證多屬脾胃疾病範圍,在辨證與治療方面,應與之互參。

辨治原則

小腸、大腸病證的辨證,以虛實為綱。實證多屬寒、熱、氣、瘀;虛證以虛寒為主。治療分別採用溫通、清熱、理氣、通瘀、瀉下通腑、固腸、潤燥等法。如與其他臟腑兼夾為病者,則應結合具體情況,分清標本緩急而處理。

實證

1.濕熱滯留

腹痛,腹瀉,大便溏黏,有熱臭氣味,或便下赤白膿血,里急後重,肛門灼熱,或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

例方:葛根芩連湯加減。本方功能解表清熱,清腸化濕。適用於濕熱阻滯,腸腑傳導失常的病證。

2.腑實熱結

大便乾結不通,小便短赤,身熱心煩,甚或譫語,腹脹腹滿而痛,口乾,口臭。舌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

治法:通腑泄熱。

例方:調胃承氣湯、麻子仁丸加減。兩方均有清熱通腑之效,用於腑實熱結證,但前方通下腑實以泄熱,後方則能清熱潤下。

3.瘀熱阻滯

腹痛拒按,或局限於右下腹,便秘或腹瀉,或有發熱。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化瘀通腑。

例方:大黃牡丹皮湯加減。本方功能活血化瘀,清腸散結,適用於瘀熱內結,腸癰初起等病證。

4.寒邪內蘊

腸鳴轆轆,臍腹冷痛且脹,得溫則舒,大便溏瀉,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緩或遲。

治法:溫腸散寒。

例方:香砂平胃散加減。本方功能和中化濕,溫腸散寒,適用於寒濕內蘊,腸腑不調之病證。

5.小腸實熱

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小便灼熱刺痛,或見尿血。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心導熱。

例方:導赤散加減。本方清心通利,適用於心火下移,小腸實熱的病證。

6.小腸氣滯

小腹疼痛如絞,腹脹腸鳴,得矢氣稍舒,或疼痛連及睪丸、腰胯等處,墜重不舒,行走不便,或在胯腹部(腹股溝)有軟的腫塊突起,甚則一側陰囊腫脹,或睪丸偏墜,形寒怯冷。舌苔白滑,脈沉弦。

治法:行氣散結。

例方:天台烏藥散加減。本方功能疏肝行氣,散寒止痛,適用於肝氣橫逆,小腸氣滯的病證。

虛證

1.虛寒滑脫

久瀉久痢,滑脫不禁,延久不已,甚則脫肛,小腹隱痛,腸鳴,喜按喜溫,四肢不溫,倦怠乏力。

治法:澀腸固脫。

例方:真人養臟湯加減。本方功能補虛溫中,澀腸固脫,適用於腸腑虛寒,滑脫難禁的病證。

2.津枯腸燥

大便秘結乾燥,艱於排出,數日一行,或口臭,咽燥,頭昏,腹脹。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

治法:潤腸通便。

例方:潤腸丸加減。本方功能養血潤燥,理氣通便,用於血虛津少,腸腑失潤的病證。

大腸、小腸尚與肝、腎兩髒有關。所以在解決大腸小腸的問題時辯證清楚為第一首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KYG2m0BMH2_cNUgqX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