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皓東為何被譽為「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

2021-04-06   勇哥讀史

原標題:陸皓東為何被譽為「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一定會有流血犧牲。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正是留下「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遺言,慷慨就義。

在譚嗣同之前,已有一位仁人志士英勇犧牲。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的陸皓東。

陸皓東,字獻香,廣東香山人,生於1868年9月30日。他父親叫陸曉帆,是一名常年在上海經商的商人,家境較為富裕。陸皓東少年時代跟隨父親在上海生活多年,耳聞目睹洋人的飛揚跋扈和清朝官員的腐敗無能,對貧困民眾遭受的苦難有了較深的認識。從那時候開始,陸皓東萌發了救亡圖存的想法。

1883年,15歲的陸皓東進入上海電報學堂讀書。學成畢業後,陸皓東被分配到蕪湖電報局工作,擔任譯電員。由於工作勤奮,陸皓東不久升任領班,成為了管理人員。

1894年,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陸皓東成為第一批加入興中會的成員之一。興中會開展活動,需要不菲的經費。陸皓東義不容辭地將父親留下的遺產捐獻出來,支持興中會開展活動,為即將在廣州發起的武裝起義提供準備工作。

既然是發動武裝起義,革命軍就得旗幟鮮明地打出自己的旗幟。那麼,誰來設計革命軍的軍旗呢?興中會的同志們,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有過多年繪畫經驗的陸皓東。陸皓東在興中會同志尢列的住所聽濤閣里幾易其稿,最終繪製出了青天白日旗的樣稿。

1895年3月16日,正是李鴻章以清朝頭等全權大臣的身份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的第4天,興中會成員決定,於1895年10月26日在廣州發起武裝起義。10月26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節日的氣氛下,清軍可能會放鬆警惕,有助於武裝起義取得成功。

為了配合武裝起義,陸皓東提前來到廣州,在雙門底(今廣州市北京路中段一帶)王氏書舍設立了一個農學會,作為掩護起義的總機關。幾個月間,陸皓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建立了幾十處秘密機關,並聯絡了綠營、水師的官兵作為內應。

然而,廣州起義是興中會舉行的第一次武裝起義,缺乏經驗,不少籌備工作出現了「低級錯誤」。

事先,興中會決定廣州起義的策略是「分道攻城」,各路人馬在約定的時間一起進攻廣州。可是,到了12月26日凌晨,當各路人馬都聚集在廣州城外時,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卻發來電報,稱300名突擊隊員因故推遲出發時間,最遲要2天後才能抵達。

12月27日晚,首批突擊隊員好不容易出發了,乘坐輪船前往廣州時,發現了新問題——他們的武器裝在七隻大木桶里,上面層層疊疊壓了許多貨箱,沒辦法取出來。這就意味著,他們就算到了廣州後,也不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取出武器。

更讓人無語的是,12月28日凌晨,當突擊隊員到達廣州時,發現早有一隊荷槍實彈的清軍等候在那裡,將手無寸鐵的他們全部抓獲。原來,興中會成員朱淇的哥哥朱湘獲悉了行動計劃,擔心受到株連,便以朱淇的名義向清朝當局秘密報告……

就這樣,廣州起義一槍沒放,就失敗了。

接下來,兩廣總督譚鍾麟下令在全城搜捕。這時候,陸皓東本應該趁清朝當局沒有發現自己時,悄然逃出廣州。可他在逃出途中發覺有黨員名冊尚未安全轉移,返回總機關將這些資料進行了銷毀。當他正要撤離時,軍警破門而入,將他當場抓捕。

陸皓東被押往南海縣署囚禁起來。南海知縣李微庸下令對他進行嚴刑拷打,以鐵釘插其手足,鑿其牙齒,企圖審訊出有價值的訊息。陸皓東被囚10天,受嚴刑審問3次,始終沒有屈服。在審訊中,陸皓東慷慨陳辭:「今事雖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公羊既沒,九世含冤異人歸楚,吾說自驗。吾言盡矣,請速行刑。」

當陸皓東被捕後,興中會同志試圖聚集劫獄。李微庸聞訊,向兩廣總督譚鍾麟報告後,於1895年11月7日將陸皓東與朱貴全、邱四等人押赴刑場處決。陸皓東從容赴死,年僅27歲。

陸皓東的所作所為,無愧於「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