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9月10日電(記者楊帆、趙鵬昊)今秋開學後,閆迎輝參與學校聾教育部的教學工作,每天放學和周末還帶領盲人門球男隊訓練,馬艷玲參與學校盲教育部的教學工作,擔起聾人籃球女隊和盲人門球女隊的訓練任務。過去二十多年,他們都以恆心投入這份工作。
2002年,閆迎輝和馬艷玲走出大學校門,成為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老師。他們先後培養200多名殘疾人運動員,其中還有3名世界冠軍,用體育教育為殘疾孩子們的成長撐起一片天。
9月9日,馬艷玲(右四)、閆迎輝(右五)夫婦在石家莊市特教學校體育館與學生進行手語交流。新華社發(陳其保 攝)
「我倆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專業,一起考進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成為同事之後,相識、相戀。」馬艷玲說,回想起剛工作時,很多細節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籃球專業畢業的閆迎輝被學校安排帶籃球隊,馬艷玲成了舞蹈隊的老師。「和學生交流有障礙,教學的時候得反覆溝通示範,為提高教學質量,只能學習手語。」馬艷玲說。
用閆迎輝的話說,當時學手語「學得都入迷了」,倆人溝通任何事情都要用手語來一遍,和朋友們吃飯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加上手部動作。如此努力下,教學效率逐步提升。
9月9日,馬艷玲(左)、閆迎輝夫婦在石家莊市特教學校體育館切磋球技。新華社發(陳其保 攝)
入職半年後,學校球隊參加了河北省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男子籃球項目就取得了第二名。
2013年,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門球課程。之前從未接觸過該項目的閆迎輝開始白天上課,晚上學習規則。視力障礙學生對於肢體方位沒有概念,進攻基本靠「摸」,防守完全靠「聽」,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為了提高技術,了解學生們訓練時的狀態,我就戴上眼罩,快速倒地防守撲球,那種狀態下內心確實會有恐懼。」閆迎輝說,讓學生觸摸肢體方位,感知動作姿態,一遍又一遍地教,自己也不知在地上倒過多少次。
9月9日,閆迎輝(前左)在石家莊市特教學校體育館帶領學生進行籃球訓練。新華社發(陳其保 攝)
小森是門球隊一名隊員,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做過多次手術,祖父重病長期住院治療。面對家庭變故,小森入學後總想放棄學習,照顧家庭。
「我倆知道孩子情況後很著急,每天下班後到他家裡,盡所能幫助他、鼓勵他。後來我們家給他留了一張小床,讓他成了家庭的一員。」馬艷玲說。
小森重回門球訓練場後,用他的堅韌、拼搏回報了所有關心他的人。2022年,小森以優異體育成績被北京聯合大學錄取,還成為北京盲人門球隊主力隊員。
有學生的鞋子破了,夫妻倆就買一雙;有學生的衣服破了,夫妻倆縫補不了的,就送一套;自家的孩子讀高三了,還讓他獨自在家照看老人……多年來,閆迎輝和馬艷玲對家庭有很多愧疚,但將更多溫暖放在了學生們身上。
9月9日,馬艷玲(右)在石家莊市特教學校體育館幫助學生放鬆肌肉。新華社發(陳其保 攝)
學校盲教育部主任羅先桂告訴記者:「有的孩子和家長產生矛盾時,家長都找到他們,讓他們幫著做工作,解開孩子心裡的疙瘩。好多畢業的孩子,總會和他發微信,聊聊家常。」
馬艷玲說:「我們堅持的事情,只是多給孩子們一些陪伴、一些照顧,也從心底感謝這份工作,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付出有意義。」
「特殊教育是『慢教育』,需要我們充滿耐心、愛心地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閆迎輝說,希望有更多人看到特殊體育教育,有更多人加入進來,給孩子們更多溫暖和支撐。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