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一路向南,可把外媒高興壞了,宣傳來自中國的黃沙影響日韓

2023-04-13     怪羅科普

原標題:沙塵暴一路向南,可把外媒高興壞了,宣傳來自中國的黃沙影響日韓

4月11日,中國氣象台再次發布了沙塵暴藍色預警,其實藍色預警是最低級別的預警,但是這波沙塵暴的影響一點都不會低。

隨著冷空氣向南推進,這波沙塵暴不僅跨過了黃河,連長江以南都會受到影響,或許最多將會有15個省4億人受到影響。

現在南方的城市也已經明顯受到影響,上海、杭州、寧波多地網友這兩天都發現自己的城市被「霧霾」籠罩了。

上海沙塵暴的相關話題更是一度衝上,但是也有專家闢謠,南方不會有沙塵暴天氣,這次沙塵暴確實影響到南方,導致南方城市出現的是浮塵天氣,它和沙塵暴差別還是蠻大的。

從中國天氣網製作的圖片來看,我所在的城市也很符合浮塵天氣的標準,應該也是受到影響了。

從今年3月14日開始,沙塵天氣就一直持續影響我國北方地區,許多媒體稱這輪沙塵天是中國近10年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中國沙塵暴讓一些外媒看到了「流量密碼」,進行了大肆宣傳,日本的媒體指責來自中國的黃沙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環境,而彭博社更是煽風點火,到處都透露出中國環境惡化的信息,以及對日韓環境的影響。

彭博社文章截圖

那麼中國這波沙塵暴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幾年如此鼓勵植樹造林,也沒法阻擋沙塵暴呢?

沙塵暴到底來自哪裡?

其實,現在對氣象的觀測是非常先進的,像沙塵暴這種天氣,通過衛星可以非常輕鬆的觀察到它的起源。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信息,今年有點反常且高頻的沙塵暴主要起源於蒙古國南部和中國內蒙古中西部地區

外媒的評論是非常不客觀的,只是說中國不好更容易得到流量而已。

這波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天氣反常有很大關係,一方面是全球變暖讓天氣出現了反常,冷空氣到現在還處在活躍期,這是沙塵的動力來源,而整體氣溫回升速度卻顯著變快,導致沙源地更早的解凍,沙塵早早裸露在外;另一方面,降雨量還不如往年,土壤的墒情(土壤含水量情況)較差。

有動力,又有缺水的土壤,自然就創造了沙塵暴了。

不過,也不能完全怪天災,人為因素的影響也較大,畢竟連全球變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人為因素則主要體現在蒙古國的過度放牧上(不吹不黑),蒙古國這幾年其實因為過度放牧出現了很多問題。

蒙古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整個國家只有300多萬人,但是根據2021年的統計,他們國家養殖的牲畜總數達6730萬頭,人均20多頭。

超發達的畜牧業,給草原帶來巨大負擔,最重要的是,由於蒙古國處在內陸地區,許多地區降水都非常稀少,土地非常容易沙化——受沙化影響的土地占到總面積的90%左右,可以說蒙古國真正能夠放牧的地區其實並不算太遼闊。

不僅如此,受到蘇聯「集體農莊」的影響,蒙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放棄了原有「遊牧」生活,紛紛定居下來,集中化放牧。

在這種背景下,畜牧業確實是突飛猛進,但是對草原的破壞也更顯著了,因為草原再也沒有「輪休」的機會。

這波沙塵暴的起源地——蒙古國南部地區,有幾個湖泊都已經幾近乾涸,比如烏蘭湖、奧羅格湖等,要知道過去這些湖泊是養一方水草,強大的古文明就在它們周圍興起。

那麼,中國植樹造林這麼多年,為啥沒能抵禦這波沙塵暴呢?

首先,毋庸置疑,我們確實在植樹造林,1978年到2018年,宏大的三北防護林工程40年累積造林並保存的面積的面積達到3014.3萬公頃。

但是,這點面積對於沙漠化的土地而言是非常小的,要知道中國是沙漠面積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被定義為沙漠的面積達到70萬平方公里(7000萬公頃),而沙漠化的土地更是達到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7.93%。

這些沙化的土地都有可能製造沙塵暴,只要條件允許的話。

另一方面,植樹造林的目的確實是「防風固沙」,但是其作用大多時候只體現在後半句——也就是「固沙」,它只能確保植被覆蓋的沙化土地不容易出現沙塵暴,而不是真的能抵擋風沙。

如果沙塵起源於其它地方的話(比如這次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蒙古國),那麼以沙塵暴的影響高度,樹木根本無法抵擋。

除此之外,沙塵暴其實就像颱風一樣,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只要沙漠存在,那麼它根本就是無法戰勝

然而,眾所周知,沙漠自古就存在,這與地理位置有關係,是無法治理的,所以沙塵暴也和其它所有天氣現象一樣自古就有之,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沙塵暴也不全是壞事

咱們國家喜歡把植樹造林稱作「治理沙漠」,這個其實不是特別準確。

因為那些能夠植樹造林的地區本來就不應該是沙漠,它們的降水量是允許植樹造林的,比如即將消失毛烏素沙漠,它的年降水量有270~374毫米,其南緣更是有超過400的年均降水量,這裡古時候是是牧業發達的地區,只是因為過度開發導致沙化了而已。

我們現在對沙塵暴嗤之以鼻,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覺得它是因為環境惡化才導致的,它是自然災害。

事實上,沙塵暴也和颱風一樣,雖然我們的主觀中是自然災害,但其實它們對大自然都是有著巨大貢獻的,並不是只有破壞。

颱風可以促進水資源循環到內陸,沙塵暴也是一樣的——它也可以促進自然界不同地區的資源轉移。

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促進土壤的形成。黃土高原是中國最顯著的地貌特徵之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地下有百米厚的黃土,而不是岩石,有研究指出這些黃土其實就是沙塵暴帶來的。

最重要的是沙塵暴給那些可以長出植物的地方帶去了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礦物質和肥料,比如氮、磷、矽、鐵等等。

這些我們可能很難感受到,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如果沒有沙塵暴的話,亞馬遜雨林根本就不會存在。

雖然亞馬遜雨林物種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因為該地區充足的降水量,導致極其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都有2800萬噸泥沙被沖入大海,其中包括22000 噸磷。

磷是植物生長必須的,如果沒有及時的補充的話,亞馬遜將失去所有的磷,讓土地變得極度貧瘠。

自然界奇蹟的地方就在於那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完全對立的事物也存在關聯。

其實是遠在地球另一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給亞馬遜雨林提供了補給。

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穿過大西洋(足足跨越2500公里),每年到達南美洲的塵土依然達到1.32億噸,其中大約2770萬噸會進入亞馬遜雨林。

更有趣的地方是,一些研究人員指出,撒哈拉沙漠的塵土大約含有0.08%的磷,換句話說,每年通過撒哈拉沙漠補給到亞馬遜雨林的磷正好和它流失的部分相當,這就是「地球之肺」得以存在的原因。

雨水少的地方會出現沙漠,不太適合生命生存。

而雨水多的地方雖然有條件成為生命的綠洲,但是水土流失卻很嚴重,也是不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正因為沙塵暴的存在才讓一切變得可持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97752e9686af8e5ada6fc5aff82a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