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心理學上的「沉錨效應」,教你如何「套路」孩子

2023-04-14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不聽話?心理學上的「沉錨效應」,教你如何「套路」孩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替孩子做出選擇。

比如今天要完成幾篇作業、喝幾杯水、背多少單詞等等。尤其是前兩年疫情居家上網課的環境下,孩子的注意力會被很多外界的事物吸引,導致出現了「孩子不想做作業,家長強制不聽話」的現象。

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常見的對話就是,「你寫不寫作業」和「我不想寫」矛盾分歧中。

這也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地方,孩子們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還不夠成熟,自制能力也相對較差,這時候父母的適當約束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讓才能讓孩子自願去做,而不是只靠父母的強制安排呢?

對於不服從管教的「熊孩子」,家長也要學會適當的套路。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早上在排隊買煎餅果子的時候,小攤里的店主會問你「加幾個雞蛋啊?」,這是你會回答「加一個就行了」。

這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回答,你原本可以選擇不加雞蛋,但是攤主卻先將加雞蛋的前提擺了出來,於是你的選擇就變成了加一個或者更多。

這種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商業領域,比如肯德基、星巴克的工作人員會詢問你,「我們有加3元的優惠活動,先生/女士是想把可樂換成大杯的還是把薯條換成大份的呢?」,這種方式對於提高消費率的效果十分顯著。

轉換思路,其實這種策略也非常適合用在育兒上。

因為有時強制性的要求,不僅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後只會以不斷地爭吵收場。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們也要學會使用心理學的方法效應,巧妙「套路」孩子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等。

那麼作為家長該怎麼使用「錨定效應」呢?下面從幾點進行簡單的闡述:

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通常會陷入關心則亂的誤區。

由於孩子們的辨別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家長總會以「你必須...」、「你要...」、「你應該...」這種類似的話術去規範孩子的行為,害怕孩子走入歧途。

但是這種實現的規定就給孩子扔下了一個沉重的「錨」,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生活只能按照規定的道路走,會害怕自己做出抉擇。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比如孩子非常討厭蘋果和香蕉,與其強迫他必須吃,最後以哭鬧收場,不如詢問孩子「你是吃蘋果還是香蕉」,這是孩子會選擇他相對來說比較能接受的那一個。

提供一個可供選擇的「錨」,是為了給孩子預留出一個緩衝的空間,讓他有時間去思考和接受,而不是一開始就把他推到難以接受的邊緣地帶。

適當的調高目標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多都習慣提前幫孩子規劃好一切,然後讓孩子照辦。

比如寒暑假期間,家長們通常在上班前把一天的學習任務布置給孩子,背幾首古詩、做幾道計算題、練幾個小時的琴等等。而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表現得極不情願,任務也基本不會全部完成。這個時候,家長們就可以使用「錨定效應」。

你不要問孩子今天要不要背誦古詩,轉換話術,你要問孩子今天是想背一首古詩還是兩首古詩。這時,你提供給孩子兩種選擇,孩子們一定會下意識去選擇輕鬆的一首古詩。

當然了,你也可以把錨定的要求提高,如果你本來的規劃是讓孩子背誦2首古詩,那麼就把選擇替換成2首和3首。如果孩子選擇2首,那剛巧符合我們的期待;如果超乎意料的選擇3首,也是利大於弊的好事。當然,作為拔高的目標,在制定的時候要適當,不要遠遠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那樣事情只會適得其反。

善用「沉錨效應」,不要受其所害

善用「沉錨效應」能有效提高孩子們的自主能力,但「沉錨效應」也有其負面影響。體現在,人們在對某人某事進行思考時, 很容易受到一些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 不自覺地將其作為前提, 機械固定地理解問題,這種負面的影響會給孩子造成「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有些家長的支配慾過強,孩子的生活事無巨細的都要介入安排,大到未來的職業規劃,小到衣服的版型顏色,這種目的性過強的干預,反映出的其實是父母個人的意願。

久而久之,孩子們會「錨定」住自己做任何事都需要父母做決定的刻板印象,對父母產生極強的依賴心理,缺乏主觀能動性和自主能力,沒有獨立思維的能力,最終一事無成。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承擔舵手的角色,在大的方向上告訴孩子們對錯,其餘的小風小浪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不斷試錯才能不斷成長。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適時適當的自主選擇會讓他們體會到主動的新鮮感,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孩子們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效率都會有所提升。

總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既要避免「錨定效應」,不要總幫孩子做主,要給孩子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鍛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免孩子陷入思維被動的僵局。但同時也要善用「錨定效應」,提高孩子們主動思維、決策的能力,在提供選擇時適當的調高目標,這樣不管孩子怎麼選都會符合預期。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