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中國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給美國汽車企業帶來了壓力。為了保護美國落後的車企,美國推出了一項阻礙中國汽車在美銷售的政策:將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從25%提高到100%。但美國也有「明白人」,美汽車媒體INSIDEEVs近日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提高關稅並不能解決美國車企面臨的問題。
極氪001
1957年,當蘇聯成為第一個將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的國家時,美國政府最初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但公眾卻有不同的反應——擔心、震驚和緊迫感,因為美國的主要地緣政治對手可能在技術上遠遠領先。這使得美國為現在所說的STEM教育(一項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計劃)提供了更多資金,為航空航天技術提供了更多研發資金,並制定了更多旨在推動創新的公共政策。它還帶來了「人造衛星時刻」這個詞,指的是一個國家必須採取行動才能追上擁有如此巨大領先優勢的對手。
當談到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製造電動汽車方面的先進程度時,美國已經迎來了「人造衛星時刻」。但到目前為止,解決方案似乎是……更多的關稅。而汽車製造商在經歷了幾個銷量起伏的季度後,對電動車開發感到緊張。只靠這個政策,要多久才能見效?
汽車冷戰不能僅靠關稅來應對
日前,中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極氪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募股,首個交易日就迎來了開門紅,開盤大漲40%,市值一度突破70億美元。這應該是史上最快IPO造車新勢力,從2021年4月15日發布,到成功登陸紐交所,用時僅37個月。然而,就在同一時間,美國拜登政府表示,將對中國製造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美國宣布對中國汽車徵收新關稅
這兩個事件在同時發生,可能只是一個巧合。但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說明了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方向,以及美國的不足。
從本質上講,美國和歐洲現在已經意識到,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已經超越了它們,不僅在最底層的廉價產品上,而且在高端豪華汽車上也是如此。在歐洲,中國電動汽車對大眾汽車和奔馳汽車銷量的蠶食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汽車製造商的預期。與此同時,它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正在被這些新興的國內汽車製造商所取代。
當然,美國也不是什麼都沒做。拜登政府的標誌性立法成果——《通脹削減法案》和《兩黨基礎設施法案》——為更多的本土電動汽車、電池和充電器開發提供了重要激勵。但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走過了二十年的歷程,美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與此同時,美國似乎想通過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四倍關稅來止血,這在理論上會使中國電動汽車變得昂貴且無利可圖,不值得在美國銷售。但這感覺充其量只是一個臨時解決方案。
彭博社專欄作家大衛·菲克林(David Fickling)對此做出了犀利的評價,這會激怒很多美國人,但他說的是事實:
面對21世紀最大的挑戰,美國正在放棄……那種樂觀進取的精神現在感覺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
據彭博社周六報道,福特汽車公司正在減少來自電池供應商的訂單,作為其削減120億美元電動汽車支出計劃的一部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稱,福特每售出一輛電動汽車損失達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2萬元)。通用公司連續兩年未能實現其電氣化目標。這家曾經立志生產全球五分之一汽車的公司,去年的電動汽車銷量不到76000輛,相當於全球銷量1400萬輛中的二百分之一。
與此同時,特斯拉公司裁員10%,並幾乎裁撤了整個超級充電站團隊,而整個行業都依賴該團隊來提供移動「充電」。今年迄今為止,其股價已下跌32%。美國第一季度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僅增長2.6%,與2022年和2023年同期81%和46%的增長率相去甚遠。汽車分析師們正為每一次遠離電池動力的舉動歡呼雀躍。
許多汽車製造商並不想真正採用電動汽車
這不僅是政策方面的問題,也是汽車製造商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現實:在電動汽車起飛的同時,內燃機汽車銷量不會同時出現一比一的下降,汽車公司都驚慌失措了。他們表示將加倍努力生產混合動力汽車(即使他們目前還沒有提供),或者收回在未來十年內實現全電動化的承諾。即使是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導者特斯拉,似乎也一心想成為一家機器人計程車公司,儘管這可能更多是為了保持高股價。
極氪001內飾
至於其他方面,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是,許多傳統汽車製造商並不想真正採用電動汽車。為什麼?INSIDEEVs表示,因為這些公司規模龐大,通常擁有百年歷史,官僚作風濃厚,在社會中根深蒂固。放棄數十年來建立起來的供應鏈、技術訣竅甚至銷售策略,轉而投入電池和軟體領域是艱難且昂貴的。通常來說,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太願意做艱難而昂貴事情的國家。
我稱之為「美國的努力危機」。彭博社的Fickling也持相似觀點。他繼續表示:
我們所目睹的是,一個曾經因對資本主義的渴望而創造了現代汽車工業的國家,如今卻驚人地喪失了勇氣。
許多高管在受距離和關稅保護的市場中感到舒適,害怕電氣化和中國競爭所帶來的劇烈變化,因此願意相信整個能源轉型只是一個噩夢。
一些汽車公司的高管熱衷於談論這些虛假的數字,但這並不表明電動汽車的成本有多高,而是表明許多美國汽車公司內部存在著一種厭惡變革的深層文化。
就像孤島上的鳥兒一樣,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們也在不斷進化,以適應一種奇特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它們可以在沒有飢餓的對手競爭的情況下長得又大又臃腫。漸漸地,它們將失去飛翔的能力。
外媒認為,這些汽車公司所採用的資本主義類型已經被季度回報高於一切的資本主義類型所取代,現在,證明當下花費巨額成本以保持在未來競爭中優勢的合理性已經「過時」了。畢竟,如果今天就能取得短期的勝利,為什麼還要為明天而建設呢?而且這個目標既艱難又昂貴。
無論哪種方式,近期我們都會看到更多與關稅相關的新聞。但如果汽車製造商認為僅靠保護主義就能讓自己在面對技術領先的對手時保持生存,那就太瘋狂了。
汽車製造商必須做什麼才能與中國電動汽車競爭?
整個周末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在凱文(本篇作者的同事)在北京車展上發表的重要專題文章揭示了許多這些汽車的領先程度之後。除了電池、續航里程和經濟性方面的進步之外,他的文章還強調這些汽車製造商與科技公司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夥伴關係,以確保他們的汽車軟體在所有用戶的設備生態系統中兼容。
但外媒認為,即使安卓汽車系統在汽車領域流行起來,或者更激進的Apple CarPlay即將推出,在這方面美國也僅僅觸及了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