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之上》到《國樂詠中華》,國慶樂動中國心

2024-10-07     文匯報

衣袂飄飄的演奏家們從舞台兩側緩緩步入,走下斜坡。觀眾們環繞舞台而坐,在不同方位都能體驗到多重聲場之美,10月6-7日,上海民族樂團原創音樂現場《雲之上——讓聽覺從東方出發》回歸1862時尚藝術中心,以自然靈動、簡約素樸的東方美學開拓民族音樂的當代表達。「整場演奏仿佛踏足雲端之上,聆聽生命之聲,這是刻在基因里永恆的東方美學。」一位觀眾說。

《雲之上》自去年作為委約劇目在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亮相,獲得了中外觀眾的好評。「在去年『圓形』的基礎上,今年的《雲之上》構建出一個『多重聲場』。」作曲E.宋歌介紹。今年上海民族樂團對作品拓展了1862時尚藝術中心二層演藝空間,在原13位國樂演奏家、1位手風琴演奏家和6位歌者的基礎上,特別再引入6位中國大鼓演奏家和8位童聲合唱,形成上下互動、遠近交織的多重立體聲效,呈現更豐富飽滿的視聽效果。

中國大鼓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樂器,象徵著一種民族力量,他們以整齊劃一的節奏律動增強音樂的感染力,與一層以中國建鼓為中心意象的副舞台相呼應,傳達對中華文化精神的致敬。樂團笛子聲部首席金鍇說:「《雲之上》是詩意的棲居之所,是對傳統人文精神的當代探索,也藉此作品表達青年民樂人對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祝福。」

「一場民族與當代音樂的結合,讓人更多關注到的是音樂本身,一種刻在基因里的樂感,一種自我洗滌與浸潤。」《雲之上》沒有遵循任何一個現有的常規範式,很多看過演出的觀眾最多的評價就是「純凈」。升級後的音樂,層次更豐富、色彩更鮮明、氣質更獨特,這樣具有先鋒意識的音樂創排之旅,不斷激發著每位演奏家們的無限可能。

十個樂章不間斷呈現,20位演奏家、14位歌者,需要宛若一個人般的默契配合與全情投入。樂團打擊樂聲部首席王音睿說:「《雲之上》的排練非常嚴格,這樣的突破與挑戰讓我們完成不可能,心靈在音樂里提升,發掘更多想像力。」樂團阮演奏家唐一雯說:「今年我們在對獨特音樂風格的把控上更遊刃有餘,添加了更多的二度創作,彰顯音樂的稜角和張力。」

在樂團歌者王靜看來,《雲之上》最華彩的段落通過八個聲部的縱向疊加和釋放,讓每個聲部層級具有各自的律動體系。樂團此次還特別邀請來自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合唱團的8位孩子。擔任童聲獨唱的楊子宸說:「隨著音樂的遞進,我仿佛置身大自然,十分享受,希望未來我也能將這樣美好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服裝上,升級版的《雲之上》以更靈動純凈的白色為主基調,量身定製的款式富有當代東方的雅致風韻,考究的面料凸顯藝術家的演奏身姿,配合舞檯燈光相映成趣。妝造上,《雲之上》大膽突破傳統國樂的視覺印象,獨特的髮型設計、現代的妝容以及富有新意的配飾彰顯個性。

除了《雲之上》,作為「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劇目之一,上海民族樂團《國樂詠中華》原創音樂會也於國慶期間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上演。作品分為《大春秋》《醉山水》《納百川》《天行健》《詠中華》五個樂章,從五千年中華文明汲取藝術靈感,發揮當代民樂開放包容的藝術特質,在民族音樂的多元呈現中,展現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內力。在《納百川》章節中,伽倻琴、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蘆笙、薩塔爾、弦子、馬頭琴等十餘種不同民族的特色樂器輪番上陣,演奏者們穿著不同民族的特色服裝登台表演,彰顯中華民族寬廣的胸襟和視野。

自2021年首演來,這台音樂會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銀川、成都、海南、喀什、中山、臨沂、泉州等地,收穫觀眾的喜愛。2024年樂團對作品多個篇章進行全新升級,今年4月,該版本首演亮相國家大劇院第二屆「國樂之春」。此次亮相國慶,是《國樂詠中華》升級後在上海的首秀。

作者:姜方

文:姜方 圖:上海民族樂團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be605a24160150026d078e895e36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