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三包政策OUT 了!只有電動化,不含智能化

2024-06-21     雷科技

提車不到半個月,晶片模塊就出現了故障,換作是你,你會更希望免費維修+積分補償還是退換車?

近期,某品牌一車主爆料稱,自己6月2日提車,僅僅13天時間,行駛里程776公里,就遇到了汽車重要功能無法使用的情況。將汽車送回檢修後得知,該車中央計算集群出現了故障,全套維修價格高達8.55萬元,車企願意承擔維修費用。

提車不到半個月就遇到這種問題,針對該品牌給出的方案車主表示難以接受,他的訴求是要不全額退款,要不換車。若這些都無法達成,他希望車企能夠補償5萬元。

對此車企則表示,該車並非晶片損壞,只是晶片附近的零部件故障,但需要更換整個模塊,所以價格較高、維修時間長,只有7日內重要零部件故障或同一零部件多次維修後仍出現故障,才能達到免費退換標準。最後,車企願意給出的補償措施只有免費維修和7萬積分。

儘管車主仍舊不滿意,但除了接受恐怕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消費者的訴求要麼依靠相應的法律法規給予支持,要麼就看車企是否願意犧牲自身利益彌補消費者。目前來看,法律法規方面,消費者似乎不占優勢。

三包政策:只有電動化,沒有智能化

2021年公布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顯示,汽車三包法退換車的主要條件包括,第一,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開始,7日內因質量問題需要更換髮動機、變速器、動力蓄電池、行駛驅動電機或者其他主要零部件的車輛,可以免費退換;

第二,三包有效期起算60日或行駛里程3000公里以內(先到為準),因質量問題出現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失效,或者車身開裂、漏油,抑或動力蓄電池起火,可以免費退換;

第三,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計修理達兩次,但仍未排除該故障或出現其他嚴重安全性能故障時,可以免費退換。

簡單來說,汽車產品三包政策主要關注點在於車輛能否正常運行以及故障是否會影響到安全性。考慮到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崛起,最新《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將動力電池和驅動電機也納入了三包政策內,但智能化相關配置卻並未被列入三包政策。

問題在於,因晶片故障引發的車輛問題越來越多。

前段時間,某車企一名剛離職的電機工程師透露,該車企一款產品所搭載的英飛凌碳化矽功率晶片失效案例已達7例,粗略估算失效率高達五千分之一,而一般晶片的不良率、失效率等數據通常用PPM(百萬分之幾)或PPB(十億分之幾)表示,其中英飛凌的晶片失效率就是PPB級。

該車企產品的晶片失效率已經達到了官方標準的20萬倍,產品銷量鋪開後,可能會有大量消費者遭遇因晶片故障導致的問題,影響到日常出行。

晶片故障所產生的後果,也有被忽視的跡象。汽車的智艙、智駕、智控等均已由晶片控制,若智艙晶片損壞,就可能導致車機卡死、導航無法正常工作等情況;智駕晶片損壞,可能令自動駕駛功能失效,從而造成車禍;智控晶片損壞,則容易導致驅動系統故障、剎車失靈、電池熱失控等問題,每一項都可能危及汽車和車內乘客的安全。

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功能由ECU(電子控制器)控制。現階段國內智能汽車普遍配備數十個到上百個ECU,雖然英飛凌等供應商的晶片失效率標準是PPM到PPB,但在龐大基數的加持下,未來因晶片故障導致汽車出現問題的情況還會不斷出現。

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已至拐點,三包政策也到了需要改變的時間。

三包政策也需與時俱進

6月18日的第十一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一級巡視員苗長興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汽車領域的關鍵載體,將加強多部門聯合工作,推動網聯汽車高質量快速發展。

法律法規日漸完善,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日益提升,三包政策也是時候加入更多退換規則,讓消費者遇到問題時能夠有法可依了。

小通認為,當前最需要加入三包政策的就是晶片模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等全車智能,都離不開晶片的控制,一旦晶片出現故障,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產生安全隱患。

其次,雷射雷達等高成本傳感器也應當納入三包範圍。為滿足智駕時代汽車的硬體需求,不少豪車會配備多顆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其中高素質雷射雷達成本極高,而且出現問題後可能導致智駕功能失效,危及車內乘客的安全。

之所以需要將這些配置加入三包政策,主要是為了照顧消費者的情緒。其實晶片和傳感器等零部件維修後,車企要經過多輪測試,一般不會再出現問題,但提車不久就遇到這些問題,難免令消費者對於車企的產品質量和品控產生懷疑,要求退換車很正常。而且維修費用高達數萬元,哪怕由車企承擔,也算作大修了,可能會影響到汽車的保值率。

面對龐大的車企,消費者勢單力孤,唯有相關部門立法支持,才能有效保障普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出台相關政策,將更多影響汽車安全性和消費者購車慾望的因素納入三包政策,是智能汽車時代保障消費者利益、嚴格要求車企、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2023第十八屆中國汽車產業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原工信部副部長苗圩表示,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28.2%,提前三年完成了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預計快則2025年慢則2026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突破50%,原定完成該目標的時間是2035年。

毫無疑問,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遠超全球平均水平,但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問題,許多法律法規無法摸著石頭過河,只能自己慢慢探索。

小通相信,相關部門已在研究智能汽車時代三包政策需要改進的地方和覆蓋範圍,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探討和測試,晶片、傳感器等成本高昂、對於智艙、智駕影響較大的硬體,未來很有可能會被納入三包政策,並且在三包政策變動的影響之下,國內車企也將實現自我優化。

三包壓力之下,車企也能進步

一般觀點認為,如果廠商的售後服務無微不至、三包政策覆蓋面更廣會導致運營成本增加,但在真實情況中可能會有另一種結論。小通認為,通過完善三包政策進而督促廠商提升產品要求,短期內的確可能會帶來售後成本的增高,但長遠來說更嚴格的政策能夠推動產品良率的提升,讓零部件壽命延長,也未必不是幫助廠商降低成本的辦法。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智慧型手機,在多個政策的推動下智慧型手機的保修範圍不斷擴大,也間接地提升了一些細微零件比如充電接口等的壽命延長,整機可用售後延長也意味著廠商可以「一勞永逸」,省去零碎的售後成本。

回到汽車行業,若三包政策得以改動,車企必須通過各種方案降低成本。一般來說,頭部晶片供應商給出的產品穩定性能達到PPB級別,很難出現問題,上文中晶片失效率達到了五千分之一的車企,主要問題在於汽車品控不佳。

車企降低三包政策售後和運營成本的第一個方案,就是建立嚴格的審核管理機制,以及通過技術研發提高品控和晶片穩定性,避免出現晶片失效。

其次,車企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壓縮成本,例如近幾年迅速普及的一體化壓鑄技術,就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另外,長安、小米等車企的工廠自動化程度也在逐漸提升,同樣能夠起到減少人力、降低成本的效果。

壓力與動力相輔相成,將智能化相關配置納入三包政策,提高車企售後和運營成本的同時,也會迫使車企提高品控、壓縮成本,向消費者提供更完善的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4144abbdf4a5a5a77ca7adcc1553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