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為什麼都是半閉著眼?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2024-01-04     千秋文化

原標題:佛像為什麼都是半閉著眼?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佛家坐禪非常講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靜止狀態,因此,半睜著眼睛,有利於不要昏睡。後來人們在造像時,也會採用這種形象,代表著菩薩、佛進入了「禪那」狀態。

保持內觀

佛陀在成道之前,曾經歷了長時間的苦行與冥想,最終在菩提樹下證悟了四聖諦,達到了涅槃的境地。這一過程中,內觀與專注是關鍵的要素。在佛教傳統中,出家人被鼓勵,要通過冥想來觀照自己的內心。半閉的眼睛在這一語境中,代表著出家人要保持內觀的狀態,不為外界干擾所動,將心神集中在自我覺察之上。

超越束縛

這一眼睛狀態也可理解為超越束縛,佛教強調超越塵世的束縛,半閉的眼睛象徵著,對外界誘惑的超然態度。菩薩、佛祖半閉著眼睛,同時也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這句話含義是,不要去尋思別人犯的錯誤。

半閉的眼睛在佛教文化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象徵,即「二分開,八分閉」。這是一種微閉的狀態,既表達了對內觀的重視,也展示了對外界事物的寬容。二分觀外,代表著對外在世界的理解;八分觀內,則強調了對內在自性的認知。這種微閉的狀態,在佛教中被認為是非常理想的。

各個朝代的佛像都有什麼特點

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但是衣紋線條簡潔流暢。另外則是,帔帛變寬,呈三角形搭於兩肩膀上。

宋代雕像特徵

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清代雕像特徵

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佛像的廣義概念是,佛菩薩等所有造像。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完美。

寫到最後

佛像半閉的眼睛並非簡單的審美取向,而是深刻的哲學表達。它蘊含著內觀、慈悲、寧靜與和諧等原則。佛教通過這種藝術形式,將深邃的哲學觀念,以直觀而形象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31ffd15ce69ce1117d7d57bdb7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