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改善生態文明

原標題:設計改善生態文明

文 Article / 鄒羽涵 Zou Yuhan

圖 Pictures / 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 The 4th China Design Exhibition &Public Art Thematic Exhibition

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設計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對環境的影響也最為直接。在此背景下,以遵循自然規律,推進綠色發展為理念,設計出更多對生態友好,促進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品正逐漸成為設計師們廣泛關注的創作方向。在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中,「改善生態文明」板塊以一系列生動案例展現了當下中國設計力量對於設計和公共藝術領域如何服務於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治理與保護、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構建、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以及綠色技術創新與應用等方面的思考與探索。

> 大南坡鄉村改造與更新設計,作者:左靖、梁井宇、唐子穎、彭嫣菡,2020年

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之一。在「兩山實踐:活化鄉村聚落的在地性規劃」中,坐落於「中國最美畫鄉」桐廬縣富春江鎮蟹坑口村青龍塢的「放語空鄉宿文創綜合體」是中國第一個鄉宿文創綜合體。該綜合體入選了杭州十大文化新地標,也是長三角地區現象級文旅新地標。在該綜合體內,彙集了10多位國內外著名建築師、藝術家作品,希望通過藝術喚醒鄉村,改善鄉村面貌。以西濤設計工作室設計的鄉村膠囊書店為例,它是在原有鄉村老屋的基礎上巧妙改造而成。按照宿舍布局,設計師用書架隔開空間,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膠囊」房間,每個房間都以取自書籍或是電影的一個字命名,相關圖書就擺在門口附近的書架上。書店最吸引目光的是一整面的玻璃外牆,白天自然光線可以透過玻璃充分進入室內,夜晚則通過室內燈光將書店變成了山塢中的一顆閃耀的「星星」。

> 放語空鄉宿文創綜合體設計,作者:上海風語築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駿,2019年

「合理的、適宜的規劃,有利於理清鄉村發展思路,明確村莊定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該部分策展人之一、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說道。案例中選取的「大南坡鄉村改造與更新」便是通過創新性利用存量建築為鄉村盤活新資源,採用雙線並行的設計策略,可持續性地為鄉村帶來發展機遇的代表性作品,以「針灸式」改造,在保持宅基地邊界不變的情況下,修復激活了存量建築空間和原有生態環境,並利用少量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打造了一組具備媒體引流效應的公共建築,從而激發出流量效應,實現了村落的新生。同樣是鄉村改造,「新型建造:綠色、智慧、高效的建築」則以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武家莊村的建築設計作品「武家莊互動接待亭」展示了新型建造方式對改善生態文明的作用。該作品綜合了建築、機械、環境等多學科技術,實現了建造過程的節能環保,以及建築的生態化與智慧化。設計採用了不規則的16面晶體形態,依靠安裝在建築里的智能互動系統,其中三塊外牆面板在室外溫度適宜時可自動打開,而當溫度過高或過低時,面板可自動閉合,並打開相應的空調或地暖設備。有趣的是,為融合當地黃土山坡的自然環境,建築面板還採用了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材料以再現當地傳統民居的夾草夯土牆材質。

> 武家莊互動接待亭建築設計,作者:深圳市另起一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徐衛國教授團隊,2019年

美麗鄉村不僅要有「顏值」,更要有「內涵」。在「『止於至善』:時尚的東方哲思」部分中,由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與可持續服飾品牌klee klee聯合發起的「naze naze獨龍族手工藝幫扶項目」展示了生活在雲南省獨龍族村寨當地婦女手工製成的獨龍毯,項目通過織物連接鄉村與城市,幫助深藏在大山中的鄉村文化符號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獨龍毯是獨龍族的特有民族織物,圖案以彩色條紋為主,手工腰機織成,古時有「日為衣,夜做被」之用。在獨龍語中,「naze naze」意為「慢慢織布」。通過與當地婦女的持續協作,「nazenaze」項目希望發掘出當地文化內涵和保護當地民族特性,開發出具有民族特色與現代都市審美的獨龍毯產品,保留並延續日漸消失的手工紡織傳統。「近年來,時尚品牌更重視對本土文化的尋 根,試圖尋 找區別於西方思 維的生態觀念與地方智慧。他們懷『見素抱樸』之心,在自然中深度挖掘,致力於促成自然生態、民生智慧與產業發展的『非對抗性』關係。以東方哲思之『善』,實現民族文化、品牌文化與消費文化的融合創新,體現出了『向自然借力、與科技融合、向傳統借法』的意圖。」該部分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紡織服裝研究院院長吳海燕表示。

>「永安之心」:村民議事中心建築設計,作者:袁烽,2020年

構建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也是 推動生 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所在。「疫情期間,多數 人都 養成了與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與物及空間之間的關係,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交往方式。即便如今已經逐步放開疫情管控,社會秩序正有序恢復,為防範環境風險,保持社交距離仍然必要。」李翔寧說。在「抗疫建 造:從快 速空間策略到日常公共衛生安全」中,作品「『聚·隔』蘇州國際設計周展亭」為公眾打造了一個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時代用於聚集的空間,展亭外包裹著一層由矽膠管製成的彩色彈性表皮,這層表皮保持了展亭與外部廣場連接感,同時也可適當過濾視線。如果遊客決定進入展亭,他們必須向兩側拉開彈性表皮讓自己擠進去。該設 計手段 意在提醒人們當他們的個人空間受到周圍人群的擠壓時,努力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意義。(編輯: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