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2022年2月全國電影劇本的梗概備案,以及立項公示信息,其中動畫電影《逐日少年》宣布立項,並由張苗來擔任編劇,備案單位為北京精彩、佛山易動這兩家公司。
說起張苗,他算得上是大家的「老熟人」了,去年備受關注的國漫電影《雄獅少年》正是他負責監製的,所以這一次消息的公布勢必會引來不少人的目光。
實際上,在此前的採訪中張苗便向媒體透露過,北京精彩公司將計劃拍攝並打造「中國少年宇宙」系列電影,包括三部動畫電影和三部真人電影,之前的《雄獅少年》是計劃的第一部,下一步作品便是《逐日少年》。
「少年宇宙」預定?
根據報道里公開的故事梗概講述,這部影片的劇情與前作的設定有著很大的不同。
影片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晚久」,是一位追逐太陽的少年,在幫他完成「逐日夢」的同桌的影響下,晚久發現了不一樣的太陽,並由此喚醒了內心的炙熱情感。
然而,當前途與愛情的選擇出現在他面前時,少年必須要作出正確判斷,而最終,晚久的選擇不僅拯救了他與愛人,也拯救了全世界......
目前有關這部電影的消息除了上述的劇情梗概,也就只有一張典型的油畫風海報,以及一段耐人尋味的副標題---「打破規則重塑等級,少年成長浪漫相遇。」
從這個大致劇情來看,這部影片的故事立意非常有新意,特別是「追逐太陽」這種行為聽著就很讓人異想天開。
相較於上一部現實題材的《雄獅少年》,《逐日少年》的題材設定更為大膽,此外這個副標題的內容也是在告訴大家:主角不再是體會生活百態的小人物了,而是成為追逐夢想,直接肩負起拯救世界使命的少年英雄。
乍一看,這個設定仿佛又回到了那種經典的中二少年拯救世界題材,只不過這次或許會比傳統的熱血奮鬥向多了那麼幾分浪漫情懷。
比如這部新作會不會拍成《天氣之子》的那個模樣呢?畢竟帆高前去東京也算是一種「逐日」嘛,而他和女主陽菜的羈絆歷程中,不也發生過「要愛情還是要世界和平」的類似抉擇嗎?
關於《逐日少年》的猜想大概也就這些了,畢竟網上放出的消息還是太少,比起這個,他們背後畫的那張「大餅」才是更值得關注的東西。
據之前的相關信息了解到,製作組計劃安排的「少年三部曲」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雄獅少年》和《逐日少年》外,還有一部《鑄劍少年》。
從官方發布的《鑄劍少年》海報風格,可以看出影片的故事題材是聚焦於古代的江湖俠客方面。
副標題的文案也很有信息量:一個俠肝義膽的少年初次踏入了風雲突變的江湖,幾經浮沉的他註定會為了孤注一擲的榮耀而戰,也註定會是一場歷經世事的成長。
不過這裡也有個比較好奇的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會是什麼身份地位,是懷揣有俠客夢的鐵匠家兒子,還是有著不凡身世的少年?
若將這三部電影的故事設定放在一起對比的話,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每部電影它們所代表的定位---過去、現在、未來,並以「少年夢想」這一主題貫穿其中,而這就是製作組們所要打造的「中國少年宇宙」系列電影。
因為與電影《雄獅少年》為同一系列,所以後面這兩部動畫電影據說也將是由導演孫海鵬來執導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真人電影版的「少年三部曲」里也同樣是按照和動畫三部曲一樣的定位安排,如《敦煌英雄》代表著過去的歷史,《排雷部隊》代表著現在的世界,《太空春運》則是代表著未來的遐想。
有一說一,這家公司的野心著實不小,不僅想好了要構建一整個較為完整的電影宇宙,每一部影片的選題取材都相當別出心裁,可見還是花了心思的。
但是官方花了心思是一回事,至於網友們的態度到底看不看好,那就另說了。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自從《雄獅少年》上映以來,網友群體在角色的眼睛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支持者的觀點認為審美需要多元化,而反對者的觀點則認為不要將刻意醜化視作多元,有問題就是有問題。
所以這也使得,當《逐日少年》立項以及「少年宇宙」計劃等消息公布之後,大家在論壇上的討論氛圍都相當微妙。
有的人在支持新片上映,而有的人則在陰陽怪氣。
甚至還有不少網友直接在評論區開沖。
說實話,這件事都過去這麼久了,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過去在一般問題上「只要過段時間,雙方乾脆都選擇堅持自己的立場見解,井水不犯河水」的現象,並未在《雄獅少年》事情上出現。
但凡有機會,反對者都會予以嘲諷和怒噴,而這種刷存在感的方式,也像極了PTSD病人。或者換個說法,這群網友的「爹味」太濃了,總覺得我不受影響那是因為我是爸爸,至於其他人都是兒子,而作為父親也就有義務幫助兒子掃清一切的「污垢」。
那這樣的嘴臉,你們覺得像不像那群舉報《迪迦》和網遊的家長呢?
但請怒噴者不要忘了,區別於動漫特攝的下架和整改,以及網遊的時長限制 ,《雄獅少年》可是自始至終都是一部能夠過審上映,且在被你們「怒噴數月」之後,依然安然無恙的中國動畫啊。
你能看到《尚氣》在國內上映嗎?你又能看到被認定是醜化的M大人的漫畫作品在國內的正版渠道發行嗎?
只有時間能檢驗一切,官方的態度才是我們的態度。至於那些還在抱著「屁股歪」噴點的網友,請低頭看看自己的屁股又究竟坐到什麼位置上了。
好了,相關爭吵到此就告一段落吧。回到「中國少年宇宙」這個企劃,其實在我看來,能不能成功,還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未來可期?
據顯示,《雄獅少年》在網上的評分維持在8.3分,這個分數看上去該影片的口碑還算好。
但相比之下,影片的票房卻出現了遇冷的情況,2.5億元對於這部大製作來說顯得相當尷尬,頂多算得上勉勉強強。
導致這個「高分低票房」的尷尬局面,除了前面說的偏見外,也少不了劇本硬傷以及套路化。
雖然影片的美術作畫,還有場景光影等效果都做得接近滿分,而且在高潮部分的情緒渲染也做得很振奮人心。
製作人給該作圈出了「底層少年拼搏逆襲+舞獅文化+理想向現實妥協」的大框架,同時安排了鹹魚強、女阿娟、男阿娟相繼走上這條現實之路的安排確實無比令人動容。
同時劇中穿插的「男女阿娟同名」(象徵著哪怕現實是殘酷的,但舞獅文化依然能夠不斷傳承)、「男阿娟從依賴林中佛像到幻化成雄獅」(象徵著對虛無的信仰的依賴,轉變成對自我的現實的自信)等等設定,都可以感受到《雄獅少年》的精良。
但是相較於這些,它在劇本類型還是那老一套的「廢材逆襲」路線,有很多觀眾表示過,劇情看一半便可知曉後續發展,也就少了很多的期待。
在張苗所講的那兩部同系列電影中,光看名稱、梗概和副標題的描述也能很容易地看出個大致劇情,基本都是去講述一位逐夢少年,歷經種種磨鍊後成功完成了成長蛻變,也實現了自我價值。
拿《逐日少年》來講,官方在故事梗概上就已經把大綱給說出來,等於是提前告訴觀眾影片的劇情,會少了懸念作看點。當然,如果主創團隊很會玩,一樣能用故事情節來打動人心。
但是要想在這方面做得合格,它所要考驗的,就是編劇在劇本邏輯上的創作能力了。
但在不少影迷看來,儘管《雄獅少年》的故事套路結構完整,但在轉折點上的處理顯得很牽強,缺少具體事件的有力支撐。
比如讓一個廢柴少年開始有想學舞獅的動機時,缺少足夠的內心掙扎描寫,而只是單純讓阿娟去湊熱鬧看了場舞獅,以及被女主拯救後,就突然將舞獅視作為人生目標的設定,就免不了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位遊手好閒的青年的三分鐘熱度。同時女主的存在也就有了很強的工具感。
阿娟如此,那就更不用說阿貓阿狗了,對於後兩者來說,他們原本的生活就幾乎與舞獅沒有交集啊。同時,在一些熱血沸騰的情節上全靠喊口號來體驗,而不是通過文戲描寫來與觀眾產生共鳴。
而基於電影的百來分鐘篇幅,且結局又要讓男主團獲得醒獅冠軍,這樣的成長就很容易被噴「不具備說服力」。
畢竟擁有類似經歷的《灌籃高手》可整整連載了5年,而《尋夢環遊記》的男主米格,可是自出生以來就表達了對音樂的狂熱以及高超的技藝。於是該兩作的主人公在後來取得「優勝」後,也就沒有人會去噴它們「詆毀行業」咯。
但注意了,「說服力」也只是觀影者的主觀感受,而不具備強說服力的電影,我們頂多也就說它擁有缺陷,而不至於真的就是抹黑。
而類似的問題還發生在「臉譜化角色」這點上。在劇中我們看到的舞獅人士,除了主角團外,似乎都帶有不少的「爛仔」氣質。
這樣的設定能夠讓劇情的推進變得簡單和波瀾起伏起來,但又免不了「客觀」的缺失。
習武之人有傲氣,行為舉止粗魯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加入足夠豐滿的對舞獅人的拼搏過程的刻畫,並將「想要獲得同行尊重,就必須支付同等努力以及做出成績」的道理,再明顯一點凸顯出來,而非只是借他們的流氓行為來讓阿娟感到屈辱的話,那相信網上也會少了很多「抹黑舞獅人」的批判聲。
當然,還是那句話,說到底這都只是編劇功力的優劣而已,沒必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
其次,雖然影片參入了很多無厘頭橋段,而它們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活躍氛圍的作用,但這些無厘頭劇情卻帶有著濃厚的周星馳色彩。如鹹魚強的臭腳、舞獅比賽中的耍陰招等等,甚至連男主阿娟的形象也都是參考星爺而來的。
從一方面說,這算是取其精華的致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又算是缺乏原創能力的體現。
畢竟在華語電影圈過去的數十年里,能將無厘頭耍得溜的也就只有星爺一個,而星爺的套路來來去去也就只有那麼幾個,而如今就連周星馳本人也都不能在自己導演的新作中有所創新,且贊足口碑。
那就遑論那些模仿致敬的人士了。
可別忘了,前兩年那部創造50億票房奇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其劇情就出現了大量星爺的無厘頭戲碼,而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周氏喜劇」也定然會被國漫製作人濫用,從而造成像如今的「神話改編」的困境---人人都拿神話來改編,人人也就膩了。
但問題來了,如果後續作品不繼續用周氏喜劇,那製作人又何以自處呢?
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而如果影片在劇情邏輯上的細節處理得不到位,它帶給觀眾的氛圍體驗便會大打折扣。
至於張苗能否當好後續作品的編劇,在保留如同《雄獅少年》般的動人底色之外,將缺陷和瑕疵一一修正呢?也就只能留待時間來解答了。
最後
其實經歷了整整4個月的爭吵後,我相信製作人也不會繼續在人物設計上,繼續沿用《雄獅少年》的風格了。
這當然是一種妥協和屈服,但同時也是對投資人的負責任,畢竟對於絕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來說,商業價值是應該優先於美術價值的,而偏見的輿論說到底也都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嘛。
不過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哪怕前作遭遇了誤解和敵視,但資本方依然選擇相信製作人們,依然讓原主創團隊來操刀後續的企劃。
能夠在神話宇宙滿天飛的國漫電影領域,用大成本製作《雄獅少年》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繼而又能夠在全網敵視的情況下,繼續沿用原班人馬。
能被如此有溫度和態度的「資本」助力的國產動漫,那你們還敢說,沒有崛起的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