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崔若林——九江農史略述(4)

2023-08-22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崔若林——九江農史略述(4)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續前,本篇收束)

種茶與制茶

晉代江州人所有「種茶之習,嗜茶之好」,常常「話茶吟詩,敘事談經」,至通宵達旦。到了唐代,官府提倡種茶,江州種茶成風。就連白居易在廬山結草堂也以「藥圃茶園為產業」。《廬山志》載:「宋,太平興國中興廬山例貢茶」。周必大游廬山時,對廬山茶讚不絕口,唱云:「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

據《義寧州志》載,宋時,洪州分寧「雙井茶」已譽滿朝綱。黃庭堅常以家鄉「雙井茶」饋送高朋,並賦詩蘇軾日:「我家江南摘雲腴,落隈霏霏雪不如。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他還將「雙井茶」推薦給歐陽修。歐陽修賦詩讚:「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白毛襄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夸…」南宋嘉泰四年,隆興知府韓邈奏曰:「隆興府惟分寧產茶,他縣無茶」。時歲產茶 228 萬斤,雙井、黃龍等茶皆稱絕品。

雙井綠茶 圖源:茶友網(編者配圖)

九江制茶的歷史同栽培茶樹的歷史一樣悠久。傳統的制茶工藝精湛,茶葉品名多,品質殊異。如曾被貢品的寧紅茶,「加工精細,外形秀麗,色澤烏潤,香高持久,葉底紅亮,湯色佳良,滋味醇濃。九江的名茶包括廬山雲霧、雙井綠、寧紅、眉峰雲毫、攢林雲尖、鳳凰舌尖、屏峰針尖、白鶴羽茶、龍鬚茶、鳴山仙茶、九源仙姑等。九江出口的茶葉有紅茶、綠茶兩種,以紅茶為大宗。紅茶中又分為紅葉茶、紅磚茶、小京磚茶、茶末、茶梗、毛茶等;綠茶中也分為綠葉茶、綠磚茶、小珠綠葉、雨前綠葉、綠茶塊等。

九江茶葉生產經歷了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到了 20 世紀 30 年代,茶葉開始大幅度下降,從 1924 年到 1933 年的 20 年中,九江茶葉出口下降了將近 4 倍。九江茶葉出口量的直落,正是九江茶葉生產衰敗的表現,也是當時帝國主義瘋狂掠奪,軍閥混亂,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等社會經濟的縮影,到 1949 年九江解放前夕,九江僅存茶園 3 萬餘畝,年產量 1 萬擔。(《九江近現代經濟史料》(下集),第 55 頁,鄧君安、徐英法:《贛北名茶譜》)

廬山東林雨露雲霧茶產地 圖源:搜狐網(編者配圖)

禽畜魚的馴飼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在距今 7000 年前就已馴化了狗、豬、羊、牛,約 4000~5000 年前已馴化了雞和馬,而鴨、鵝的飼養歷史也在 4000 年以上。夏商周三代,家禽和家畜的種類和數量得到明顯增長,後世的主要家禽、家畜品種都已具備。(吳必虎、劉筱娟:《中國景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1 頁)宋元時期,南方農田因人多地少,連山地也開墾為農田,畜牧業發展受到限制,只在農家圈飼部分牛、豬、雞、鴨等禽畜。喂料方式因地而異,管理十分粗放,生產等量重複。清咸豐十年後,九江開放為商埠,開始出現商品生產的民營畜牧業,牛乳行開設,使九江牛乳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水產養殖,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春秋戰國時,九江漁業已有所發展。鄱陽湖漁產尤為稱著,有「以漁食犬豕」「飲而不食,刀魚也,九江有之」的記載。唐代白居易貶謫江州後,發現這裡的「湓魚賤如泥,烹調無昏早」。如此的水產資源,亦衍生先進的養殖技術。九江處於長江與鄱陽湖交匯之地,水流和緩,是天然的魚類繁殖產卵場地,自古以來便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魚苗生產基地。入清民國以來,依然未改。

都昌縣魚苗養殖基地 圖源:生態中國(編者配圖)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從此,中華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中國人民永遠結束了被壓迫被剝削的奴隸地位,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獲得了解放的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組織和新的人民政權機構領導下,進行土地改革等運動,通過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查田定產等一系統工作程序,分得了土地。自主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農民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得到實惠,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九江的農業,從此書寫嶄新的篇章。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九江農業史是崔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本文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正可體現崔老師的文史功底。全文8000字,故分四篇刊出。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5956160d1c9e7936449ee52ae201e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