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評書藝術史論》

2023-11-04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李小紅:《評書藝術史論》

《評書藝術史論》,李小紅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23年7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的對象是有著悠久歷史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評書」,也即北京評書或北方評書,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東北等地以普通話說演的評書,對於以方言說講的四川評書、湖北評書等以及南方評話均不涉及。

作者力圖對評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較深入的理論探討和概述,期待為藝術院校師生提供較為可靠的、便捷的教材,全書分為八個大的部分。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辨析「說書」「說話」「平話」「評話」「評書」「評詞」等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明確本書的研究對象。

第二章為評書的淵源、發展、流派和師承研究。探索、追溯評書的歷史,回顧評書的發展過程,分析、梳理評書的流派和師承關係。

第三章是本書的重點和核心,旨在探討評書的藝術特徵,包括本質藝術特徵和一般藝術特徵。文章從「口頭文學」「有講有評」「敘事藝術」「表演藝術」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了評書的本質藝術特徵,即「評書是一門以口語講說故事的表演藝術」;並從「以人為主」「通俗幽默」「細膩傳神」「靈活多變」等方面論述評書的一般藝術特徵。對評書的藝術特徵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後,對其它問題的探究才能深入。

第四章是本書的難點,也是本書的核心。通過對評書與史書、評書與小說、評書與戲曲、評書與相聲等姊妹藝術之間關係的比較,加深對評書本質特徵的認識,有助於評書發揮自身的優長,增強評書藝術在未來社會繼續存在的信心。

第五章為評書書目。詳細介紹幾部具有代表性的評書,如《三國演義》《岳飛傳》《聊齋志異》。

第六章為評書藝人研究。評書藝人很多,而且每一個人都可寫一本傳記,本書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探討他們怎樣走上評書藝術道路,如何取得卓越成就,總結歸納出共性和規律。

第七章為評書傳播研究。任何一種新的傳播媒介作用於評書,都會對評書產生不同的影響。本章探討評書的不同傳播媒介——明地、書館、廣播、電視、電腦、手機對評書及其受眾的影響和作用。

第八章考察評書的現狀並展望其未來。目前,劉蘭芳、連麗如、田連元等大師級的評書表演藝術家依然活躍在評書第一線,但評書藝術後繼乏人的情況比較嚴重,評書輝煌不再,面臨危機。2009年北京評書的四大流派都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就很能說明問題。但這並不等於評書就會馬上消亡。只要口語存在,人們聽故事的願望還在,評書就會以各種形式存在。

只是目前要振興評書,還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戲曲與曲藝」第一次與「戲劇與影視」並列,擁有了自己的學科地位,就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目 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評書概念辨析及其研究現狀與意義

第一節 評書概念辨析

第二節 2011年前評書研究現狀與思考

第三節 2011-2022年評書研究綜論

第二章 評書之淵源、發展、流派與師承

第一節 評書溯源

第二節 評書發展

第三節 評書流派

第四節 評書師承

第三章 評書藝術之審美特徵

第一節 口頭文學

第二節 有講有評

第三節 敘事藝術

第四節 表演藝術

第五節 以人為主

第六節 通俗幽默

第七節 細膩傳神

第八節 靈活多變

第四章 評書與其他姊妹藝術

第一節 評書與史書

第二節 評書與小說

第三節 評書與戲曲

第四節 評書與相聲

第五章 評書經典作品論析

第一節 《三國演義》

第二節 《岳飛傳》

第三節 《聊齋志異》

第六章 評書藝人之養成

第一節 評書藝人的出身

第二節 評書藝人的學藝方式

第三節 評書藝人的成名之路

第七章 評書傳播之方式

第一節 明地評書

第二節 書館評書

第三節 廣播評書

第四節 電視評書

第五節 電腦評書

第六節 手機評書

第八章 評書之現狀與未來

第一節 評書的現狀

第二節 評書的未來

余 論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一 晚清民國評書研究主要資料索引

附錄二 新中國成立至2010年評書研究主要資料索引

附錄三 2011年以來評書研究主要資料索引

後記一

後記二

序 言

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發了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確立了「曲藝」的學科地位,將之與「戲曲」並列,成為藝術門類中的一個專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

從2023年開始,高校與研究機構既可以培養「戲曲曲藝」的學術性碩士、博士人才,亦可以培養以實踐為主的專業碩士、博士人才。這一舉措的意義極大,它不僅提高了「曲藝」這一藝術種類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對於曲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會起到無法估量的積極作用。

中國社會自近代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之後,大量西方藝術被移植進來,並漸漸成了主要的藝術形式,就表演藝術來說,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電影、電視,等等,不僅擠占了戲曲、曲藝、皮影戲等民族表演藝術的表現時空,還給人們「高雅」與「高尚」的感覺,以致民族傳統的表演藝術日漸式微,並為許多人輕視。

這從青年人不願投身於戲曲、曲藝行業,而千方百計躋身於影視劇演員隊伍的現象就可以看出來。西方的藝術形式無疑也能給人們審美的享受,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這些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但是,如果我們完全放棄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孕育、成長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形式,而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無異於緣木求魚。

《中國曲藝通史》

我們須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因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擁有的生存方式和價值體系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的堅定信念,關乎民族精神狀態和社會精神風貌,關乎國家發展進步的動力與活力。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國力的下降,隨著我們在與西方列強交戰中的一次次敗北,我們的文化自信也逐漸減弱了。今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對外民族的吸引力、影響力不斷擴大,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恢復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個民族的強盛,需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

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堅定對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奮鬥發展的歷史根基、主體權利和文化理想的堅守。在當今的世界舞台上,不同國家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當代社會及其日常生活領域,不論是共識凝聚還是思想引領,說到底在於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領。

總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和堅實支撐。而曲藝就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評書則是曲藝中的一種。

評書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獻可考的,可上溯至春秋時期。它之所以有著幾千年的生命力,是因為它的內容和形式滿足了中華民族的對敘事藝術的審美要求,即講好歷史與傳奇性的故事。

《國語》

先秦時的評書,其主要內容就是這樣。《國語·周語》的「史獻書」、《國語·楚語》的「史不失書」,其意都是史官向帝王講述歷史故事;《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中的「飾小說」則是講述傳奇性的故事。

我們的民族為何迷戀歷史與傳奇性的故事,這與我們是農業經濟社會有關。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社會裡,個體、集體乃至國家的生活內容不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基本上是周而復始。

一個朝代的政權總是走著建立、興盛、沒落、衰亡的道路,然後由另一個王朝所取代;而統治階級的社會管理,儘管朝代更迭,其治理的方式,卻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家庭的農業生產則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少數人離開家鄉服兵役、赴徭役和遊學、經商、仕宦之外,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家鄉生活,每一代人每天、每月、每年的生活基本上大同小異。

這樣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便使人們對歷史和傳奇性的故事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因為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就是過去生活的翻版,於是,過去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就具有了借鑑的意義。

《中國曲藝史》

對朝政來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對於一般人而言,會從以往的歷史中了解到當今社會的政治得失和得到為人處世方法的啟迪。

由於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囿於方圓二三十里的地方,過著見不到一點漣漪的平靜生活,整個人生灰暗無聊,但是,不願意平平常常過其一生的心理,又讓自己經常涌動著人生波瀾壯闊、生命綻放出耀眼火花的強烈慾望,而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只得在敘事性文藝作品的審美接受中得到補償了。

而要將歷史和傳奇性的故事逼真地再現出來,藝人們就會在「講」的技藝上下功夫,他們編構出波雲詭譎、紆徐曲折的情節,塑造出或大智大勇,或大奸大雄的人物,描繪出與故事的發生髮展、人物的活動相一致的非一般的環境,並琢磨接受者的心理,讓聽眾始終興致盎然、欲罷不能。於是,評書的經典性書目不斷地產生,它們和評書的藝人一起構建了中國的評書藝術史。

李小紅的這本著作就是對評書藝術發展史和評書藝術的論述和評析。

儘管之前關於中國評書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該書有著不同於他人著作的特色,歸納起來,主要的有下列三點。

一是側重於評書藝術的論析。

評書的歷史,前人多有論述,現在很難再挖掘出新的文獻資料以推進評書史的研究了,於是,作者僅用一章的篇幅,勾勒評書的發生、發展的輪廓,而詳細地介述評書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和姐妹藝術的關係、經典書目的藝術特色、評書藝人的成功道路、評書的傳播方式以及評書的傳承、發展的方略。

《中國評書藝術論》

這樣的「向前看」而不是在內容上以回顧歷史為主的論述方法,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對「戲曲曲藝」的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偏重於實踐性。這樣的教材,能讓該專業的學生把握評書的藝術特徵,並在如何學習評書的技藝上得到啟發。

二是引述的材料豐富,舉例確當。

由該書的內容來看,作者不僅閱讀了幾乎所有的關於評書的著作與論文,還對大量經典的評書書目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對評書藝術的審美特徵、藝術方法的總結,不僅吸納了前人的正確觀點,還根據評書作品作出了自己的論斷。

而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又隨手拈來評書作品中精彩的段落。大量而確當的例子,不僅使學生易於把握要點,還生動有趣。我在閱讀這部書稿時,沒有一點兒枯燥的感覺,相反,饒有興趣地一口氣讀完。

尤其值得讚賞的是,作者寫這本教材時,始終秉持著「教書育人」的指導思想,如在例舉說書人評論《興唐傳》中的王伯當沒有是非觀念,出於「哥兒們義氣」,害人害己的內容後,強調說:什麼是真正的「義」,就是鋤強扶弱、愛國保民、堅持原則。可謂將思政教育融進教材之中。

《興唐傳》

三是條理清晰,深入淺出。

如在論述說書人在說書時其「評論」的作用,作者歸納出六個作用,分別為:(1)交代背景;(2)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刻畫;(3)製造懸念;(4)解說名物掌故等,向觀眾介紹知識;(5)評論人情事理、褒貶是非曲直;(6)道德教化。歸納全面準確,論述清清楚楚,沒有絲毫的錯亂,加之每一點都有確當的例證和平白化的語言論述,學生理解時定會非常容易。

當然,該書的特色不止這三點,但僅有這三點,也就可謂是優秀的教材了。

該書的基礎是李小紅在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的出站報告,原來只有二十二萬字,現在竟有三十多萬字,可見她在近十多年間一直在這個課題上下功夫。

在藝術學學科新的目錄頒布之後,該書作為教材出版,無疑會助力「曲藝學」學科的建設。當然,普通的讀者閱讀它,也會增加有關評書的知識,更深入地了解評書的藝術。

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美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朱恆夫

2023年5月6日

後記一

出生在幾乎是文化沙漠的農村,童年的我,除了連環畫,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教科書以外的讀物。

鳳凰出版社整理本《三俠五義》

小學時代我唯一見過的長篇讀物就是父親從礦區帶回來的《三俠五義》,一讀之下廢寢忘食,愛不釋手。也因為沒有其他書可讀,《三俠五義》中的人物故事便爛熟於心了,我對文學的愛好可能就產生在那個時候。

初中時期接觸的課外書多了,但依然是《伍子胥演義》《趙匡胤演義》《呼家將》《楊家將》《岳飛傳》等。我對「三國」的片段了解,來源於河南的戲曲,尤其是申鳳梅的越調《諸葛亮弔孝》《收姜維》《七擒孟獲》等,對三國故事的系統了解則是來自廣播里袁闊成播講的評書,高中時代才有機會接觸到小說《三國演義》,而讀《三國志》則是碩士、博士的時候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了解,不是來自史書、小說、詩歌等,而是來自戲曲和曲藝。碩士、博士時期以戲曲為研究對象,博士後以曲藝中的評書為題,也算是命運的巧合吧。

有這樣的巧合要感謝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朱恆夫教授。我進站的第一周朱老師就告訴我他正在策劃一套民間文化叢書,希望我挑選一個曲藝曲種作為研究課題。

我來自河南,首先想到的是河南墜子,河南墜子在民國時期聞名全國,尤其是墜子皇后喬清秀在曲藝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然而不懂音樂是自己最大的遺憾,我只能放棄所有唱的曲種,選擇徒口說演的曲藝曲種。

《河南曲藝史》

朱老師告訴我要選擇影響比較大的、目前還活著的曲種才有意義。最符合要求的就是相聲和評書了。相聲,研究的人已經很多;評書,學界很少有人關注,即使有也多是擦邊球。我對評書其實也只有遙遠的一點感性認識,理論的研究,照樣陌生。

所以出站報告從選題、定題、開題,到寫作、定稿朱老師都及時作出耐心的指導、給出寶貴的意見,和出站報告有關的單篇文章的發表朱老師也給以高度關注。朱老師對我工作上的指導和幫助,生活上的理解和寬容,思想上的關心和支持,都令我銘記在心。

感謝邵炳軍教授、張寅彭教授、孫小力教授、趙山林教授等,他們在我開題報告、中期考核時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我完成論文有很大的幫助。邵老師還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關心我的成長,也令我感激不盡。

感謝王志芳、宋健、甄洪永、王永超、杜繡琳等博士後,他們在生活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和照顧。感謝許軍、任榮、夏明宇、劉欣等同門,任榮經常幫我下載文章、核對出處,許軍多次為我排除電腦故障、潤色論文,夏明宇、劉欣為我提供很多信息,他們都為我節省了時間、提供了便利。

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長期跟在我的身邊照顧我的孩子,並負擔了全部的家務,正是他們無條件的付出和辛苦勞作,才保證了我平靜的心緒和充裕的時間。感謝我的愛人、兄嫂和弟弟、妹妹,他們多方面的讓步和理解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我不可能完成報告的寫作。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生活永遠充滿陽光……

《中國評書(評話)研究》

後記二

本書雖是在博士後研究報告基礎上修訂而成,但報告撰寫之初就有寫成一本教材的意識。因為選擇此題的時候,學術界對評書的關注少之又少,而呼籲曲藝進入本科教學的呼聲一直存在,那麼假如曲藝進入課堂,學生想要了解評書,豈不是首先面臨沒有教材可用的困境?

本人不揣淺陋,願意嘗試,於是有了本書的初稿。既然是博士後報告,就需要掌握研究前沿、學術動態,更要有一定理論深度,因此本書在梳理、綜述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把評書與史書、小說、戲曲、相聲等其他姊妹藝術的對比作為重點章節,在對比中揭示評書的一般藝術特徵和本質藝術特徵,從而分析其獨特存在的美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那麼,作為教材,可能就要面面俱到,因此本書既有評書的概念辨析、源流演變、藝術特徵、文本分析以及藝人成名之路的歸納、評書傳播方式的介紹,更有對評書生存現狀的關注、對評書未來的展望,以期同學們可以通過此書對評書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鼎峙春秋〉研究》

2013年進入中國戲曲學院以來,由於工作崗位變化,筆者主要從事《梅蘭芳全集》的編纂及梅蘭芳相關研究,期間也修改了博士論文《<鼎峙春秋>研究》,主持了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項目《<鼎峙春秋>與京劇三國戲》,本書的出版則暫時擱置了。

2016年8月八卷本《梅蘭芳全集》出版,2016年10月《<鼎峙春秋>研究》出版(此書2019年獲得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20年獲得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優秀成果三等獎),2020年12月《<鼎峙春秋>與京劇三國戲》完成結項。

2021年1月本書提上修改日程,回望十年來的評書研究,民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先後於2013、2014、2015年出版了楊旭東的《當代北京評書書場研究》、金開誠的《評書》、梁彥的《北京評書》等相關著作,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與遼寧科技大學合作出版了系列曲藝教材,其中就有田連元先生與其女兒田潔合作的《評書表演藝術》。

珠玉在前,尤其是田先生一生從事評書藝術,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可謂真正的行家裡手,他們編寫的教材已然面世,我的教材還有出版的必要嗎?仔細閱讀各位的大作,發現側重點各不相同,請教了相關專家,認為本人著作依然有出版的意義和價值,譬如《中國文學史》《中國戲劇史》《中國批評史》等均有諸多版本。本書的出版,權作給學生們更多的參考吧。

《評書表演藝術》

由於發表曲藝類文章的刊物較少,使得相關文章發表較為困難,因此特別感謝《藝術百家》《曲藝》《文史知識》《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劇作家》《中華瑰寶》等刊物發表了本書的部分章節。也特別感謝中國戲劇出版社可以出版此書,感謝責編的辛苦編校。

更要感謝中國戲曲學院資助本書以教材的形式出版。2022年初曲藝正式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可見曲藝的傳承與發展已經受到國家高度重視。中央戲劇學院成為首個設有曲藝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

中國戲曲學院為加快提升科研水平和學科建設,逐步實現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的「中國一流、世界知名戲曲藝術大學」建設目標,在廣泛徵集各方面意見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戲曲學院「十四五」時期科研課題指南》,其中就有「曲藝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戲曲與曲藝關係研究」等課題,說明中國戲曲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政策,曲藝人才培養及其相關研究已經受到學院高度重視。

因此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為國戲曲藝研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更希望為曲藝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評書與戲曲》

感謝朱恆夫師百忙之中撥冗賜序。沒有朱老師的點撥,我可能不大會選擇曲藝,老師的學術眼光和學術前瞻性本來可以讓本書成為評書領域較早的學術著作,只是因為我時間和精力有限,使得本書面世晚於初稿十二年,至為歉疚。

感謝國戲研究生房昕媛、本科生李佳哲,他們通讀了全書,為書稿減少了數處錯誤。

評書作為俗文學歷史悠久,但學術史較短,高質量的、學理性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可供參考的文獻不多,更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期待讀者批評指正。

2023年4月16日於中國戲曲學院

個人簡介

作者近照

李小紅,蘭州大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上海大學博士後,中國戲曲學院科研處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戲曲、曲藝理論研究。在《文藝研究》《戲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C刊20餘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完成文化部課題「《<鼎峙春秋>與京劇三國戲》」,參與課題「梅蘭芳生前文獻搜集、整理暨《梅蘭芳全集》的編纂」、中宣部「學習強國」平台「中國戲曲」欄目建設、「國家藝術基金促進戲曲發展成效評估研究」等10餘項。《<鼎峙春秋>研究》一書先後獲2015年北京社科聯出版資助、2019年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51e276cdeba81657c2ef89e8b378a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