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日子再窮,雙手勤了,希望就近了;大山再遠,幹部的腳步勤了,與老百姓間的距離就近了……
3月起,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組織開展以「鼓幹勁、穩脫貧、迎小康、控疫情」為主題的千名幹部下鄉活動。第一書記、扶貧駐村工作隊及抽調的宣講幹部走村入戶,用家常話、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解讀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增強百姓脫貧、致富信心。
靠政策,窮村莊變了樣
春風拂面,陽光沐浴著四面環山的那片山坳,鋪好地膜的農田如同披上銀裝,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村民們拿著小板凳陸續往村委會小廣場趕來。
「來,大家往裡坐一坐,聽聽來自中央和省委的『聲音』。」說話的是前河鄉黨委副書記王登奎,他和副鄉長張子昂早早來到了豐二村,與縣委宣傳部下派的宣講幹部們一起宣講「一號文件」精神。
「一號文件提出,農民工失業後,可在常住地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範圍。最近我們縣上也出了農民工返工復工的相關優惠政策,大家有沒有出去務工的意願呢?」
「說起務工啊,我們村上還是挖蟲草、摘枸杞的多。」
「還是讓年輕人們出去打工,我們在家養羊。」
「只要肯吃苦,去南方企業打工,既有優惠政策,還能保證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按一個月4500元算,一年下來就是5.4萬元,自己花掉一些,帶回家的至少有4萬元。」宣講幹部陳海玉和在場的村民們互動了起來。
隨後,宣講幹部們來到了村莊下的田地里,脫貧戶朱永龍正和鄰居一起鋪著地膜。
「老鄉,春播備耕中還有什麼困難嗎?」宣講幹部李國廷開了口。
「困難暫時還真沒有……」說著,朱永龍擦了擦臉上的土便笑了起來。他告訴幹部,過去村子窮,家裡更窮。後來享受了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他們一家住上了新房、有了產業,幫扶人還經常給他出點子、想辦法,種上的玉米、土豆,品相好的自己吃,品相差的喂牲畜,趕上豐收還能拉到集市上去賣,收入多了生活也好了起來。
由漢、回、土三個民族構成的村子裡,185戶733人依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憑藉勤勞的雙手,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養殖、外出務工,現如今,除了兩戶低保兜底戶,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善思變,群眾「錢袋子」鼓起來了
春耕時節,走進前河鄉茫拉村,整齊劃一的農家房屋,乾淨整潔的村道環境,忙碌熱鬧的勞作田間……一切都充滿了生機。
2016年,茫拉村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底,整村退出了貧困。
「除了農忙時節,不能外出打工的人都在家閒著,何不在發展扶貧產業的基礎上再干點什麼不斷增加農戶收入呢?」第一書記甘繼武在宣講時說,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深化扶志扶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在他的引導下,風險相對較小、留守的老人婦女都能幹的土雞養殖在茫拉村掀起了熱潮。
「最近賣了120隻,一隻一般賣個150元,現在還存欄180隻,收入還是可以的。」脫貧戶朵為偉對養雞十分看好,據她說,近期村裡售出100多隻土雞的農戶不在少數。
放眼茫拉村,產業發展如火如荼,鼓了貧困戶的「錢袋子」,幹部們由此更加注重讓村民的腦袋也「富」起來。
今天的脫貧成果來之不易,為了將「一號文件」真正傳達落實到位,甘繼武深入農家炕頭、田間地頭結合脫貧攻堅、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等向農戶進行宣講,並了解和解決農戶在春播備耕中遇到的困難。他認為,今後最重要的就是幫助脫貧戶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引導群眾提高素養,提升發展的精氣神。
辦實事,鄉親們心裡很暖
蜿蜒陡峭的山脈中,深處大山腹地的官亭鎮梧釋村田間地頭上人頭攢動,村民們正挖坑、放苗、覆土,移栽著櫻桃苗木,放眼望去,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梧釋村在2019年開始種植櫻桃、核桃等經濟作物,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了繼續提升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果,第一書記蘇志強引導群眾通過擴大種植養殖規模,不斷增加收入。今年,村上新辦了養殖合作社3家,積極協調民和縣福泰農林有限公司負責人把原本種植的3.33公頃櫻桃擴大到了13.33公頃,33.33公頃核桃擴大到了53.33公頃。
「蘇書記把『一號文件』與村上的變化結合起來給我講,還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使我們更加堅定了致富、奔小康、建設美麗家園的信心。」村民朱向忠說。
千名幹部下鄉活動開展以來,他結合政策宣講,著重解決群眾當前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為了確保春耕不誤農時,積極協調解決了16公頃洋芋種子和240袋有機肥,解決了群眾在春耕中的燃眉之急。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穩定農民工就業方面,鼓勵地方設立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他安排1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到保潔、護路、護林等公益性崗位工作,併購買了意外險。還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去江蘇務工。
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季,「一號文件」帶來的希望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百姓的心田,宣講幹部帶著文件里的「好消息」,用一樁樁、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實事,讓黨的惠民政策在農村、在田野落地生根,廣大群眾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為民解憂的「春意」和未來更美好生活的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4i7cXEBnkjnB-0zmi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