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刊| 總第3431期
在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的一款海報上,幾十個學生與張校長(海清 飾)「擠在一起」。她們或振臂高呼,或比著勝利的手勢開懷大笑。這是影片劇情結束的瞬間,也是這些山區女孩新人生開始的瞬間。
由鄭大聖、楊瑾執導,袁媛、陳麒凌編劇,海清領銜主演,陳永勝、柴燁、王玥婷、萬國鵬主演,胡歌特別出演,劉雅瑟、楊皓宇友情出演的這部人物傳記片,講述了張校長以「教書救人」為己任,引領大山深處的女孩們熱烈生長、打破命運牢籠的動人故事。
影片上映當天,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人民日報客戶端、《光明日報》等央媒紛紛進行了報道。《光明日報》更於第二日發表評論文章,稱讚其「對一個有大愛、有理想、有信仰的基層共產黨員在面對困難,甚至是苦難時絕不放棄的精神有著充滿情感的表達。」
「充滿情感」的創作者總會對作品用心雕琢。《我本是高山》重視主人公的內心挖掘、塑造了鮮活的師生群像,還利用多元化呈現的「山」打通了視覺與情緒的感知,是一部將成長故事、人物傳記、詩意情緒融合在一起的,極具感染力的影片。
三年三幕,成長長卷
傳記片創作的一個難點在於時間段的選取,以及選取後通篇使用什麼樣的結構,來讓一個人生片段呈現出戲劇性和代表性。
世界影史中的優秀傳記片,很多是非常聚焦的。國產傳記片過往經常令人不夠滿意的一點,便是貪多求全。近幾年創作者們普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越來越重視聚焦。
然而,歐美傳記片過於聚焦於主人公應對突發事件的方式,並非國產傳記片最好的解決方案。以本片取材的張桂梅為例,國產傳記片的原型人物,很多都是在一個崗位上耕耘多年的人。
他們為人敬仰、感動全國,正是因為其履歷中有一個在時間跨度上的堅守。電影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跨度,就無法準確體現出她/他的社會貢獻。
《我本是高山》在時間段上的選取,顯得非常巧妙。影片只講述了張桂梅以校長身份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前三年。由於她已經培養了十幾屆畢業生,所以單講這一屆必然是聚焦的。
同時三年時間又有足夠的跨度,撐起了本片131分鐘的大體量。高一、高二、高三正好將影片劃分成時長均衡的三幕。高一是建置、高二是發展、高三是高潮及結局,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三幕之間的時間流逝由很多細節來推進。比如海清對張校長姿態上的細微拿捏,張校長吃藥時的藥量,學生們成績的階段性提高,以及校園的建築進度。
高一時期的校園還是個半成品,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操場,還有個大水坑。高二時,校園已經不再是半成品,但也還談不上標準化。到了高三,學生們發奮讀書挑燈夜戰的時候,校園從視覺上也符合了校園應有的樣子。
其實校園的變化,正是學生心理的顯化。高一時的學生,對知識改變命運的認識不清,就像半成品校園一樣迷惘。高二時的學生,大都已經有了通過考學改變命運的想法,但如何才能做到,對自己能做到的信心,尚不明確。高三時的學生,不僅看到了目標,而且看到了通向目標的道路,即便還有坎、還有坑,也無法阻擋她們了。
除了時代感和劇情上的推進,三幕間還有人物命運上的伏筆與照應。諸多學生角色在高一時的伏筆,主創都在高二高三時給予了回應。比如玖朵雲(羅解艷 飾)的聽力缺陷是在高一入學時便埋下的伏筆,在高三時引出了張校長「巧用」捐助款的感人段落。
這當然不僅僅是在完成人物成長弧線,而是在將三幕進行有機貫穿。觀眾只有看到了一群人三年間付出了多少,才能信服於他們取得的成績,並更加共情。《我本是高山》用細化的三年,拍出了高中三年人生的厚重感,構建起一幅成長長卷。
師生群像,親歷者與見證者
和很多傳記片把九成的筆墨都放在主人公身上不同,《我本是高山》並沒有把人物塑造局限在張校長一人身上。從戲份層面上來看,華坪女中是一幅鮮活的師生群像。年輕老師和山區女孩們,不僅性格鮮明,還有各自的故事。
和其它職業不同,教師這個職業是和學生相互成就的。教師是無法脫離學生而獨立存在的。因此,寫教師就一定得寫學生。只有學生角色活了,教師角色才能活。
《我本是高山》的選角很有意思,教師角色都是職業演員飾演,學生角色則都是素人演員本色出演。鄭大聖和楊瑾兩位導演都有指導素人演員表演的經驗,對片中小演員們的真情流露捕捉得非常到位。
山月(趙瑞婷 飾)、山英(美朵達瓦 飾)兩姐妹是最具群體代表性的山區女孩。她們的生存困境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她們對自己的認知也受到了很大的外力影響。山月的悲劇結局更是為山英的「反敗為勝」積蓄了高濃度的情感力量。
由於影片從學校開學講起,所以很難直接告訴觀眾這所學校建立前,山區女孩們的人生軌跡是怎樣的。觀眾如果不了解山區女孩原本的人生軌跡有多糟,就無法體會到張校長辦學對地域狀況的改變有多大。於是,主創設置了山月一角,讓她雖然看到了改變人生軌跡的希望,卻依然未能擺脫。
山月指代的是學校建立前的所有山區女孩。山英是山月的親妹妹,因此她的「逆天改命」就有了延續性與鏡面性,指代學校建立後,所有山區女孩都能走上的新道路。
相對的,玖朵雲、唐小萍(郭莉娜 飾)、王彩娥(潘家艷 飾)等學生角色則屬於個體代表性的山區女孩。主創對她們的描述重點,不是命運線,而是其所遇到的不同的困難與阻礙。
這些困難不是每個山區女孩都會遇到的,但相對於城鎮家庭,山區家庭里更高發、更極端。主創寫她們,就是為了寫出山區女孩所遇到的現實困境的多樣性。免費高中解決的是山月和山英那樣的群體困境。玖朵雲、唐小萍、王彩娥這樣的個體困境,則需要更多的關愛來逐個擊破。
這就又引出了教師群體的塑造。這裡的教師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教書,更多的是育人。正如張校長所說,他們教授的每一個知識,改變的都是山區女孩上下三代人的命運。
劉雅瑟飾演的付春盈之前是張校長做教師時的學生,通過考學走出了大山。為了表達感激,她稱張校長為「老媽」。因為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她非常能理解和認同張校長的理念和信仰。付老師站在講台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為山區女孩們樹立了榜樣。
盧老師(陳永勝 飾)、龍老師(王玥婷 飾)和馮老師(萬國鵬 飾)更是在張校長感召下默默奉獻的代表。無論多麼艱難,他們都從心底里相信著張校長。身體上吃苦,精神上富足。當全班學生用手電向盧老師「告白」,一切付出都收穫了回報。
無論是在這裡讀書三年的山區女孩,還是在這裡揮灑青春的年輕教師,他們既是自己人生的親歷者,同時又是張校長人生的見證者。我的人生中有你,你的人生中有我。這便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人情味。
多元的「山」,多元的情感衝擊
觀眾第一次在片中直接接受「山」這個訊息,是山月刻在屋檐上的字——我本是高山。隨後觀眾會發現,「山」在影片里的呈現是如此的多元化。這些多元化的「山」形成了立意上的合力,從多維度給於觀眾情感衝擊。
山月的刻字引出了華坪女中的誓詞。當學生們一起念誦誓詞,「山」又以聽覺的形態傳入觀眾耳中。
片中以山為場景的戲份隨處可見。此時的山在視覺上以不同的局部出鏡,具有多樣化的寫意。山可以是背景,可以是前景,更多的是人物所處的整個環境。
張校長為了親自去到山月和山英的家中走訪,走了很長一段山路。在鏡頭中,觀眾看不到「山」的模樣,卻感受到了山的壓迫。觀眾不自覺地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生於此,能走出這些山的圍繞嗎?」
在高三篇章,張校長發現學生們給自己預設的高考目標普遍保守。於是,她讓老師們組織所有學生登上山頂,得以從群山的山尖之上遠眺。在老師們的指引下,她們的視線終於越過了山的阻礙,看到了更遠的地方,看到了更高的天空,看到了更好的未來。
在此處的空鏡里,「山」終於不再是主體,不再是視覺的焦點。原本被賦予了「惡意」的山峰,成為了美好圖景中的一環。這個區別,只是因為人站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高山和溪流的最大區別,正是所處的位置。
至此,「山」在片中的隱喻被突顯出來。細心的觀眾更會從高考試卷填寫的鏡頭裡發現,山英的全名並非「X山英」。「山」就是她們兩姐妹的姓。「山」就是壓在兩人名字之上,一輩子都只能面對而無法迴避的東西。
「山」在片中是阻礙、是困境,同時也是階梯,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每個人出生後,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山」。翻不過去,便只能原地蹉跎;翻得過去,便能迎來璀璨朝陽。
視覺的、聽覺的,文字的、實景的,具體的、抽象的,多種多樣的「山」是影片主創描繪出的大寫意,是影片立意的根本,是與觀眾溝通交流的載體。在這個大寫意的氛圍之下,片中的故事與觀眾的故事形成共振、達成共情。
國產電影在類型創作上,一直是摸索著前進,借鑑世界影史優秀作品的成功經驗,同時尋找與本土訴求的契合。《我本是高山》以人物傳記為類型底色,融合了揪心的成長故事和詩意化的情緒表達。這樣的影片理應得到更多的善待。
【文/滿囤兒】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