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遠去的年味兒

2023-03-14     打遊戲的老梁

原標題:漸漸遠去的年味兒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

「小孩小孩你別饞,到了臘月就過年」。

小時候,每當我哭著鬧著要吃好吃的、要穿新衣服的時候,奶奶邊輕輕刮著我的臉,邊一字一頓地念誦著我不知聽了多少遍的這首兒歌。

也不知是這首兒歌能夠望梅止渴,還是這首兒歌有著神奇的魔力,反正我一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就會馬上止住哭聲,一邊抹著花貓臉,一邊問奶奶,啥時候過年呀?奶奶說,快了快了,過年就給你做好吃的,讓你敞開肚皮吃,小肚子吃的鼓鼓的……

六七十年代的年,雖然貧窮、簡單,但是它有年味兒。

那個時候,一進入臘月,無論是家庭情況比較好的,還是家境比較貧寒的,家家戶戶都在開始準備過年的東西。

大人們把平時捨不得吃、積攢下來的一碗碗白面,一勺勺豬油,從缸底取出來:揉成饅頭、做成油炸食品。

因為數量有限捨不得吃,每個人只是吃幾口嘗嘗,而後就鎖在老式的木頭廂子裡,等到過年的時候再吃,大人則把鑰匙掛在褲腰帶上。

那時,我們正值七八歲狗也嫌的年齡,一個個淘氣不說還特饞。

自從大人把家裡的饅頭、麻花、油香等鎖起來後,我們就天天惦記著那些好吃的。

眼睛始終盯著大人腰上掛著的那串叮鐺作響的鑰匙,只要大人稍不注意,我們就會把鑰匙偷出來:其他人望風,膽大點兒的就悄悄打開廂子拿出一小塊饅頭和麻花,怕大人發現,還得把掰剩的饅頭放到最下面。

把一小塊凍得像石頭一樣的饅頭偷出來後,又在上面抹些豬油,而後我們幾個就找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你一小口我一小口地「吃」起來,那個香那個甜那個美味就別提了。

有的時候,我們幾個孩子也會因「分贓不均」吵架,但誰也不敢把事情鬧大,萬一讓大人知道,以後吃不著好吃的不說,還得挨頓胖揍,我那時候因為帶頭偷家裡好吧的,可沒少挨大人的打。

遠處時不時傳來零星的鞭炮聲,空氣中瀰漫著火藥的氣味兒,年味兒越來越濃了。

那個時候,小女孩喜歡玩「跳皮筋」「跳房子」「撿石頭」的小遊戲。

寒冬臘月,她們一個個扎著「羊角辮」,穿著厚實笨重的花棉襖,二個人一夥、三個人一團玩兒得可熱鬧了,一玩兒一天,大人不叫不回家吃飯。

小男孩穿著厚棉襖厚棉褲,要麼在牆根兒站成一排,你擠我、我推你,直到把中間的人擠出去,自己站到中間位置;要麼就是「摔圓寶」(用紙或紙殼疊成的四四方方的東西),為了多贏幾個圓寶,把小胳膊掄得生疼。

小男孩最愛玩兒、最刺激的就是打「洋火槍」(用八號鐵絲和自行車鏈條做的,利用撞擊的力量,把火柴頭的藥點燃),聽著叭叭的聲音,可好玩兒了。

但是,這要冒著被大人發現後挨打的危險。

那時候火柴稀缺,打一槍需要二三根的火柴頭的藥,家裡火柴少了讓大人發現了,這頓打是少不了的。

過年的時候我家裡也買鞭炮,但因為沒錢買得少,只能是三十中午或晚上放,一邊吃著餃子,一邊放著鞭炮,任憑鞭炮的余灰在風中飛舞。

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趕走了「霉氣」「諱氣」,迎來了「運氣」「喜氣」。

三十、初一過完了,就迎來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跟著大人走親戚。

那個時候,小孩子可喜歡跟大人走親戚了,不為別的,就為了能在親戚家吃點好吃的。

每年過了初一,家裡大人按照「先老後少」「先近後遠」的順序,開始走親戚了:籃子裡放上幾個饅頭、幾塊油炸的食品,有的再放上一包點心,而後或步行或騎著除鈴鐺不響、其他都響的「永久牌」車子,一直走到正月十五,親戚多的可能會走得更長。

到親戚家後,大人寒暄小孩拜年。

親戚就開始邊說話邊做飯,他們也是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

吃飯的時候,大人一桌喝酒,小孩一桌吃飯。

酒足飯飽之後,就準備開始回家了。

這時候最讓人難堪的、比較尷尬的環節就是「留東西」(把走親戚帶來的東西,留下一部分,意謂「不斷道」)。

留的多了怕客人不高興,留得少了怕親戚有意見。

就在「你推我讓」「你走我留」的過程中,真真正正體現出了親戚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

小時候的年,新鮮、刺激、有年味兒,多想穿越時空,再過回有年味兒的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3e199ce06765c7c3c0317e2aac71b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