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今天A股市場表現略顯低迷,我認為,隨著人民幣走強,A股和港股走好是大機率事件,只不過當前宏觀經濟順風局才剛剛開打,全球投資人還在之前逆風局的恐懼當中,此時正是恐懼和貪婪兩種心態交疊的時刻,我的建議是,歷史底部時刻,牛市前夜,一定要選擇貪婪。
北交所繼續活躍,我個人認為北交所如今的上漲不能定義為價值投資,而是因為當前北交所盤子小,但由於做市商政策,各方面流動性非常充沛,諸如創業板、科創板早期,也有過幾年高泡沫階段,所以這種上漲和企業關係不大,但對於趨勢投資者,是個交易機會。
英偉達公布三季度報,不出意外的讓分析師的預測落為空談,再次打破預測,創造新輝煌。營收創歷史新高實現 181.2 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約2倍,環比增長 34%,凈利實現92.43億美元,環比增長49%,同比增長12.59倍。恐怖的業績背後,是恐怖的利潤率。金融機構Raymond James估算,H100晶片成本僅3320美元,價格3.5萬美元,利潤率高達1000%,市場預計2023年H100銷量將達50萬片。這個方面我們的醬香科技都望塵莫及,分析師更是預期當前1.2萬億市值的英偉達,能夠在未來突破2.5萬億美元市值。當然,英偉達也有不如意,那就是對中國銷售受阻,但這依然不會影響未來3-5年英偉達繼續領跑全球科技公司。
英偉達的崛起,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最早的崛起應該是遊戲顯卡,後來是區塊鏈挖礦,再後來自動駕駛、無人機其實都由算力晶片支撐,挖礦甚至一度導致顯卡脫銷,玩家積怨,再後來就是AI,算力達不到,AI企業連入門都做不到。而英偉達如此優勢,主要就是從2006年開始布局了CUDA生態。
其實,2006年左右對於科技公司是一個低估期,而這個低估期中很多創新影響未來,比如2007年1月,蘋果iPhone發布,比如2006年AMD收購了ATI,從而有了雙A平台搭配。而英偉達應對競爭對手雙A結合的殺手鐧,就是CUDA。AMD的短板也很明顯,AMD重視技術跟隨,但不重視生態建設,於是,「雙英戰雙A」,AMD都是劣勢,比如和英特爾競爭中,輸給了英特爾+Windows的生態,品牌台式機中8成以上是採用「Wintel」生態,而在GPU上則輸給了CUDA。這也給中國算力晶片企業一個啟示,不要整天盯著硬體,多關注軟體生態,如果應用軟體繞不過去,那麼硬體上堆技術是沒用的。
今天還有一個算力相關板塊在崛起,那就是HBM概念。HBM是新一代英偉達H200的存儲器,而HBM核心技術在韓國人手中,主要是海力士,次要是三星和美光,而製造和封測企業都需要具備特定技術,比如台積電的CoWoS,三星的I-Cube,英特爾的EMIB技術,而測試由日月光、Amkor等占據。而中國大部分HBM概念股都是上游封裝材料,所以這些概念股預期要弱一點,供參考的HBM概念股為:雅克科技( SK 海力士HBM供應前驅體材料),華海誠科(GMC 材料送樣階段),聯瑞新材(GMC的 low-α球矽/球鋁產品),壹石通(Low-α球形氧化鋁)。
其實,在分析很多行業機會、概念股的時候,有時候也深有體會,那就是中國企業雖然在技術上有很大的發展,但在某些關鍵製造領域,依然落後於全球,而落後原因雖多,但主要還是中國一些企業缺乏長期研發創新的耐心,諸如十年乃至數十年的布局一個技術生態,國內企業都很難做到。比如卡脖子的ASML,早年就是在飛利浦下的一個部門,由於不賺錢,飛利浦踢出來成立合資公司,而從1984年成立之後又虧了接近十年,到1993年才靠PAS 5500光刻機賺到1100萬美元利潤。而英偉達也是在CUDA上燒了10年。更有代表的是亞馬遜,其公司成功經驗的第一條就是「長期主義」。特斯拉成立於2003年,第一次盈利在2020年。美國科技企業的絕招是賺錢不賺當下的,賺未來的。當然,你說中國的科技企業也有燒錢的,但其實不一樣,因為歐美科技企業燒錢的目標是技術生態,技術締造壁壘,生態決定行業規則。二流的企業能賣貨,一流的企業定規則。中國的科技創新,任重道遠。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