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生身份非常重要」
「一定要好好把握應屆生身份」
丟掉應屆生的身份
可能會錯失許多機會!
那麼
如何界定應屆畢業生身份?
畢業後應屆生身份可保留幾年?
怎樣保護應屆生身份?
畢業前需要弄清楚的那些事情
小編為大家統一解答!
該如何界定應屆畢業生
根據《202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指南》,國家統一招生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和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擇業期為二年)未落實工作單位,其戶口、檔案、組織關係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保留在各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畢業生,可按應屆高校畢業生對待。
應屆生的分類
當年應屆畢業生:國家統一招生的高校學生在學的最後一年,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處於實習或待業狀態;
擇業期的應屆畢業生:已經拿到畢業證,但拿到畢業證的時間在擇業期內。 國家規定的擇業期為2年,有些地方延長至3年。「擇業期的應屆畢業生」需滿足以下條件:拿到畢業證;在規定擇業期內沒有與任何單位簽訂任何形式的勞動合同、無繳納社保記錄;戶口、檔案等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人才市場。
應屆生身份的現實界定
在企業招聘中,「應屆生」大多指「當年應屆畢業生」。許多用人單位明確要求20XX年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招聘公告中提到的「應屆生」大多包含「擇業期的應屆畢業生」在內。
這也提醒我們,如果同學們希望進入企業工作,一定要好好利用在校最後一年的機會,通過校園招聘和網申等途徑找到心儀工作。如果立志從事公職,也要好好利用應屆生身份,不要隨意簽訂勞動合同和繳納社保哦~
應屆畢業生身份的重要性
1、考公考編
在考公考編時,很多招聘崗位都是針對應屆生的,只有應屆生才能報考。以及選調生資格,要求在校的應屆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選調。在公務員考試中,多一個限制就能減少很多競爭對手,很多沒有應屆生身份的考生,只能報考三不限(不限專業、不限學歷、不限戶籍)的崗位,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2.校園招聘
應屆生的身份在找工作中優勢滿滿。無論是國企、世界500強企業還是網際網路大廠,基本上都會有校園招聘,而且只面向應屆畢業生。相較於社會招聘,校園招聘的難度要小得多。對於應屆生求職來說,參加校園招聘是最優選擇,也是進入一些名企的最高效的方式。
3.人才落戶和畢業生補貼
許多城市為了長遠發展,希望留住和引進人才,出台應屆生可直接落戶的政策。很多城市還制定了畢業生相關補貼政策。
你關心的問題在這裡
1、簽訂了三方協議,還算是應屆生嗎?
如果簽訂了三方協議,但是沒有畢業且尚未入職,或者兩年內選擇公司工作,不交社保的,仍然算作應屆生,還可以參加校園招聘、報考公務員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違約,需要承擔支付違約金等相關風險哦!
2. 簽三方協議影響考公的應屆生身份嗎?
不影響,一般三方協議上會寫明「考上公務員、研究生,三方協議自動失效」。簽署協議前,仔細觀察三方協議上,是否有此類條款,另外要看看是不是有解約金條款,有可能解約時需要賠償用人單位。
3. 簽了三方協議,學信網顯示非應屆畢業生?
很多同學會擔心簽訂了三方,會影響本年度國省考、事業編、銀行、國企等報名,其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影響的。不管你有沒有簽三方協議或者其他勞動合同,也不會改變你是2023年應屆畢業生的事實,除非有些單位特別要求。
應屆畢業生簽署就業協議,這些就業協議和組織部、人社局對「應屆生身份」認定無關。所以不要怕畢業前簽署的協議,但是要記得注意協議條款!
4、應屆生身份何時失效?
已經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保後就會失去應屆生身份;超過擇業期,不管是否找到工作,應屆生身份都會失效。
5、社保與應屆生身份是什麼關係?
上學前有社保記錄不影響應屆生身份:讀大學前有社保記錄,一般不影響大學畢業後的應屆生身份;本科畢業後有參與工作,有了社保記錄,在讀研畢業時不影響研究生的應屆生身份。
上學期間有社保記錄影響應屆生身份:以應屆生身份報考公務員相關崗位,在公務員錄取過程中,會被要求繳納「無社保繳納記錄」證明。
注意:對於「二次入學」,即工作後又繼續攻讀全日制學位的同學,一定注意在入學期間暫停繳納社保,否則可能影響最終應屆畢業生身份的判定。
6、海歸算不算應屆生?
教育部留學中心明確規定:留學回國人員不分應屆往屆,一律沒有三方協議,是否為應屆生,由用人單位界定。換句話說,決定是否可以參加某個公司的校招要以這個公司對畢業時間的要求為準。
目前,每家企業對畢業時間要求不盡相同,可以說「1000個企業,就有1000個畢業時間設定」,有些企業對畢業時間限定很嚴格,有些卻很寬鬆,但一般來說:
金融類:外資銀行和投行接受畢業兩年甚至三年內的同學投遞。
網際網路類:一般畢業一年以內可投,如騰訊、阿里、百度等。
快消類:一般畢業後兩年都可投,一些快消品牌都接受已經有工作經驗的學生。
在此
提醒同學們
務必重視自己的應屆生身份!
同學們要提前認真考慮好
自己的發展方向
做好充足的準備
珍惜應屆生的寶貴身份
在有限的條件下
創造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