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遊充值」有多狂?11歲男孩充3萬後,家長叫來消防員

2022-04-23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未成年人「網遊充值」有多狂?11歲男孩充3萬後,家長叫來消防員

相信每個愛玩遊戲的小夥伴們,都或多或少地在遊戲里充過錢,有的幾塊到幾十塊,有的則幾千甚至幾萬,只要你認為花得值,充多少錢又何妨?

不管各位在遊戲里花錢有多吝嗇或多大方,這一切的前提都取決於自身的財力,以及你能否管住自己的手。

一般來講,這些有消費能力的基本都是已滿或將近18歲的人,花起錢來有節制,有時哪怕充上頭了起碼還會三思而後行。

但如果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朋友玩遊戲充錢,那可真的是隨心所欲了,有多少充多少,絲毫沒有顧忌。

只不過,最後受傷的還是TA的父母啊......

01.任性的孩子

4月22日的微博,中國消防部門官方帳號報道了一則新聞:湖南懷化的當地消防部門接到電話求助,一位11歲孩子與家長吵架後置氣反鎖房門,家長叫門無果擔心孩子有危險故立馬求助。

當時現場的消防員兵分兩路,一邊上樓協助開門,一邊在樓下鋪設救生墊防止意外,最後情緒激動的孩子在家長的安撫下平靜下來,整個過程有驚無險。

而說起孩子與家長吵架的原因卻讓人有些哭笑不得,居然是因為他在遊戲里充了三萬塊錢,家長得知後便氣炸了。

雖說這次吵架本身是跟雙方缺乏溝通有關的,但是這背後的起因卻值得耐人尋味,如果我們沒記錯,像這樣的事情從來都不是個例。

4月中旬,江蘇的吳女士向投訴平台反映,稱自己9歲的孩子最近在拿爺爺的蘋果手機玩《香腸派對》,結果一天半的時間內就充值了29筆,總計4285元,經多方聯繫協商後這才在13日全額退款。

同一時間,遠在鄭州的張先生也聲稱,近日自己的手機里莫名少了幾百塊,一查便發現原來是自己11歲的兒子在偷偷給遊戲充錢。

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兒子在兩年前無意中發現了媽媽的支付密碼,之後就開始在多款遊戲里進行充值,共計充了三萬多元,每次他都知道刪掉轉帳記錄,目前張先生還在等待企鵝平台的工作人員給回復。

更早些時候的3月9日,住在桂林永福的韋女士向當地派出所報道,家裡11歲的兒子在遊戲帳戶充了一萬多元,現在錢都不知去哪了正在發愁中,經過民警一個月來的努力協助,遊戲的充值金額成功退款。

不過福建廈門的李女士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她家一10歲的孩子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在遊戲充值13000元,今年3月初企鵝客服表示申請人無法提供直接證據證明相關消費為孩子未經家長同意而進行的,經酌情處理只賠償了9700元。

而這些被報道的案例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今年的3.15權益日黑貓投訴平台發布了2021年十大消費亂象,其中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的相關投訴在過去一年來就超過了2.6萬條。

這其中涉及到的現象里,有平台誘導未成年人高額消費的,未成年人看直播打賞,當然還有未成年人玩網遊。

光是4399遊戲平台,去年上半年收到的投訴總量便達到1593次,不少投訴事件都是家長向平台申請退回孩子私自為遊戲充值的欠款,少的幾十元,多的上萬元。

兒童群體普遍社會閱歷淺薄,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消費觀念,花起錢來不知輕重,而遊戲尤其是現在的手機網遊本身就帶有一定充值誘導性,定力不好的人很容易就會上頭。

當孩子一旦沉迷其中便會缺乏自控力,進而衝動消費,這就是為什麼未成年人花錢玩遊戲會這麼沒原則,一點也不心疼爹媽的錢---說到底這都是別人的口袋,花起來當然暢快。

這樣的現象在今天依然屢見不鮮,這已經不是司空見慣這麼簡單了,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譏諷感。

曾幾何時,有關部門還在加大力度地去強化防範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制度,又是限制充值,又是限制時長,手段一次比一次嚴。

去年8月底,政策要求所有遊戲企業只能在每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的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時的遊玩服務,其餘時間均不允許。

充值方面也對於不同年齡層的群體進行了數額限制,比如12歲以下的禁止充值;12歲至16歲的單次充值上限 50 元人民幣,每月充值上限 200 元人民幣;16歲和17歲的則放寬至單次充值上限 100 元人民幣,每月充值上限 400 元人民幣。

只是在越來越嚴格的制度下,我們依然時常看到未成年因過度掏空父母口袋上熱搜。

那如此說來,「往嚴格限制的方向靠」其實根本就不是一條正確的路呢?

02.護苗之路漫漫

現在網上有一種說法,就是「現在的小孩子越來越精了」,具體有多精,看一個小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位媽媽在收拾自己孩子的房間時,發現他的筆記本里夾有一張自己的一寸照片,起初以為是孩子在學校想念媽媽,所以就把照片帶在身邊。

結果有一天她無意中看到了孩子正拿著自己的照片,對著電視攝像頭進行識別,掃描成功後便迫不及待地坐在電視機前看動畫。

要知道,她家這個電視機可是有防沉迷功能的,每次放20分鐘動畫後便會自動停止播放,只有通過父母的面部識別才能解鎖限制。

這偶然的一幕,讓媽媽沒有想到這孩子竟然這麼「狡猾」,還知道用這一招來跳過防沉迷。

雖說這是個故事,但卻是真正存在的普遍現象。

去年5月的一篇報道里,北京的李女士投訴4399在接收了自己兒子在平台遊戲中充的兩萬多元後,只返還了一半,對方解釋這是孩子第二次出現類似情況,且遊戲帳號使用的是成年人的實名認證信息。

但李女士並不接受,直到後來媒體記者與4399客服聯繫,經後台信息中查驗證實,李女士的孩子的確是用成人信息進行了遊戲帳號的實名認證。

原來孩子使用的遊戲帳號是用李女士的身份證註冊的,只要孩子記住了媽媽的身份證號,在支付過程中只需點擊忘記密碼,再進行後續信息的操作,就能完成支付,屬實是鑽空子了。

同樣的,上面報道中提到的那些孩子要想充錢無拘無束,肯定也是利用各種方式獲取到父母長輩的身份信息或支付密碼,只要掌握了具體操作,那樣防沉迷系統就不會給自己造成影響了。

這其中最麻煩的地方不只是孩子可以毫無節制地花錢,後續的退款處理也非常麻煩,因為後台客服還需核實清楚本次充值是否屬於未成年人的擅自行為,是否用到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如果證據不夠,客服無法全額返還。

所以說,很多家長就是疏忽了自己家裡的這個小機靈鬼。尤其是8090後的新上任父母,他們不知為何「居其位」後,居然就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曾經用過的手段呢?

而且,現在的手游充值渠道又方便得很,不像以前的點卡和網上銀行充值那樣步驟繁瑣,隨便點幾下就可以完成充值,讓這群「敗家子」更加無所顧忌。

一直以來,每次提到這些未成年人充值的報道,大家的討論點永遠離不開兩個中心---孩子的家庭和當事的遊戲公司。

雖然國內的遊戲制度都要求實名制認證,但是這個認證的流程其實並不嚴謹、細緻,很容易就能被未成年人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來矇混過關。

家長的疏忽大意,令消費觀念尚不成熟的孩子有機會無節制地玩遊戲和充值,而支付平台和遊戲公司因為識別不出充值的人是不是未成年人,所以便允許了。

再者,就算有支付平台的風控系統存在,但它也只能有效作用在自己誤刷和陌生人盜刷等行為,對於自家孩子或其他親人則無法識別其行為的對錯,這一點某寶官方此前也承認過了。

而作為直接監護人的孩子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多數父母都會用自己的工作繁忙做藉口,在家更沒精力去看護孩子,只能簡單粗暴地把手機遊戲扔給TA玩,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社會現象。

至於遊戲公司方面,他們開發遊戲的目的本就是為了盈利賺錢,無論是買斷制還是內購制都一樣,這在本質上來說是無可厚非的。當然,我們也應該譴責網遊公司過度誘導氪金的行為,警惕他們將我們當做是圈養在「斯金納箱」里的小白鼠。

但是,從前面的例子我們也看到了,僅在行政的層面予以壓制是不可行的。況且大千世界異彩紛呈,限制了網遊時長和充值,熊小孩也還能夠找到其它的「散財」渠道。

如將原本用於留學的幾十萬,在一個暑假內補貼給了女僕小姐姐...

所以說,真正的「一勞永逸」,還得靠家長們的自律。你如果真不想孩子亂花錢,那就得在保管錢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或者將正確的消費觀念灌輸給孩子。

03.後續

儘管很多小夥伴們對「防沉迷」有很大不滿,但是現在的情況你也只能好好遵守規則了。

22日當天,企鵝遊戲發布了五一假期前後未成年人遊戲限玩通知,該通知是根據實際放假調休安排來實施的,具體安排如下圖:

圖中所有被打上綠色標記的日期允許在晚上的20時至21時之間,未成年人登錄遊戲,其餘均為禁玩時段。

所以,各位準備好假期暢玩一番的小朋友,記得提前規劃好時間了,不然這難得的遊戲時光可就白白浪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2f0cad47b2fba8c19b44871b88b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