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代 | 九江文史——元結與瀼溪

2023-03-27     馮曉暉

原標題:陳新代 | 九江文史——元結與瀼溪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為陳新代老師的最新作品。

陳新代(作者像)

元結,字次山,號漫叟,河南魯山縣人。唐朝大詩人,其寫的詩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後人稱其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他在天寶十二年(753)中進士,但兩年後就遭「安史之亂」,來到江南避亂,與瑞昌瀼溪結下了不解之緣。

居在瀼溪之濱,自號瀼溪浪士。在此寫下了多篇與瀼溪及瀼溪鄰里有關的詩,如《與瀼溪鄰里》:「昔年苦逆亂,舉族來南奔。日行幾十里,愛君此山村。峰谷呀回映,誰家無泉源。修竹多夾路,扁舟皆到門。瀼溪中曲濱,其陽有閒園。鄰里昔贈我,許之及子孫。我嘗有匱乏,鄰里能相分。我嘗有不安,鄰里能相存。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冤,終以瀼溪訟,無之天下論。」表現了元結對瀼溪的熱愛和與鄰里的親密關係。

在瀼溪只住了一年,第二年到長安受詔,受推薦任山南東道參謀,招集人馬抗擊史思明,軍功卓著,擢荊南節度判官。在上元二年(761),曾領荊南之兵鎮九江。這時,他又回憶當年和瀼溪鄰里的情誼,並抽空到舊地看望鄰里,寫下了《喻瀼溪鄉舊遊》詩:「往年在瀼濱,瀼人皆忘情。今來游瀼鄉,瀼人見我驚。我心與瀼人,豈有辱與榮。瀼人異其心,應為我冠纓。(節錄)」 該年,元結以母病辭官,移居武昌樊口。

由於元結和瀼溪有這樣一番情緣,所以在瑞昌有不少元結瀼溪紀念地,如縣城有三賢祠,祀蘇東坡、王十朋和元結(其原址為現在的文昌閣寺)。

南陽鎮有元公祠、元次山墓、元結夫人墓、次山書院,縣城有瀼溪公園、瀼溪西路、瀼溪東路、瀼河南路等等。

上月與方國棟會長到瑞昌考查元結的紀念地,在南陽見到他的墓、祠、書院,但除了元次山祠和三賢祠在同治《瑞昌縣誌》上有記載之外,其他的均無歷史傳承,應該是瑞昌民眾對元結的尊崇,如其墓碑頭上還刻著「有求必應」,把墳墓當作消災祀福的神靈來供了。在元結的老家河南魯山縣的縣誌上查到,元結逝世後,其實是葬在家鄉魯山縣北許坊保青條嶺,並有顏真卿為他撰寫的墓志銘碑,這應當是真實的。

所謂的瀼溪,也就是被稱為湓水的同一條河流,元結在《瀼溪銘序》中就寫道:「瀼溪,蓋湓水分稱」。它發源於瑞昌青山,從西南流向東北,經縣城郊、賽湖、八里湖,原來的龍開河未填,曾是瑞昌通九江的一條水道。它經常發生水災,如康熙五十五年,霪雨連下五個多月,河水泛濫,城裡可以行舟,因為瀼溪是繞城的,城牆三面都傾塌。難為當年知縣郝之芳,想出各種方法進行修膳,但終不能根治。

解放後,政府大力加以改造,增髙圩堤,拓寬挖深舊河道,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縣委動員全縣民工,在大塘畈南山腳新開一條寬180米,深2米的新河道,使瀼溪不再繞城,徹底改變了這帶易受水災的面貌。但改革開放後,瑞昌城區擴大了幾倍,新開的瀼溪仍臨近城區。

我有幸見識過這條未曾改變過之前的瀼溪,那是在1971年3月,我們搞羅邁生展覽出差到瑞昌,睱時在城郊,見到河上的一座用園木成排搭建的木橋,古樸風姿,遂用鋼筆畫了幅瀼溪木橋的寫生,現在這裡己平填成了城區,溪上的那座橋,現在是看不到了,這幅畫也就成了原瀼溪的真實寫照。

讀後記:本篇圖片甚多,因這是陳老師發的朋友圈。陳老年事已高,但仍在孜孜不倦地進行嚴謹的文史研究,令人敬佩。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8d18130b0f091df7354decc960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