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8日,奉命解圍黃百韜的黃維兵團受阻於渦河,經過3天激戰,中野第一縱隊主動撤圍,完成誘敵深入的任務。
國軍十八軍楊伯濤經渦河一戰,發現了解放軍不少異乎尋常的跡象。
他畢業於黃埔軍校,從一個下級軍官一路升到第十八軍軍長,已是久歷戰陣。多年的戎馬生涯,使他善於根據戰場觀察所得及各方面的情報,推斷敵軍的企圖與動向。
首先,他從整個戰局著眼,就發現這次戰役與以往不同。
一個黃百韜兵團絕對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由此可見,大戰已迫在眉睫。
經渦河一戰,楊伯濤再看解放軍的具體戰術,就更覺異常。
過去,他與解放軍多次交手,早已熟知對方的慣用戰法:側擊、尾擊、突然襲擊,變化多端。
但這一次,解放軍對他們的強大機械化兵團,竟然敢於迎頭痛擊,顯出一股打硬仗的氣勢。
另外,解放軍的動員工作也是規模空前。以前作戰,楊伯濤很少看到大批公開的宣傳文件。
這一次,解放軍的宣傳鼓動工作則如火如荼,「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活捉黃維」、「看你黃維哪裡逃」等宣傳品撒得到處都是。
又據情報所知,各地共產黨地方武裝已雲集徐海戰場,例如在桐柏山區名聲頗大的王老漢游擊隊都下了山,來到徐海地區……
楊伯濤根據種種跡象判斷,當面之敵不僅僅是為了阻援,以利於圍殲黃百韜兵團,而是有更大的企圖。
第十二兵團很可能是解放軍下一個圍攻的目標。他越想越感到自己已處於危險的境地。
楊伯濤為兵團,更為第十八軍的命運感到擔憂。
於是他先向兵團參謀長肖銳,而後向黃維直陳己見,建議兵團應迅速調整部署,站穩腳跟,以應付當前面臨的嚴重情況。
參謀長肖銳對楊伯濤的判斷和建議表示贊同,黃維也認為楊伯濤言之有理。但若兵團就此駐足不前,有悖於蔣介石增援徐州、救援黃百韜兵團的意圖。
黃維左思右想,最終還是認為自己應對兵團12萬大軍的生死存亡負責。
同時將這一計劃及策定這一計劃的理由上報蔣介石,希望能得到老頭子的批准。
這一作戰計劃的方針是:以蒙城為核心,構築堅固工事,以部分兵力占領有利地形,作為新的核心,逐次躍進,穩紮穩打。
楊伯濤見自己的建議被黃維採納,才算吃了一顆定心丸,他令第十八軍各部進入指定位置,趕築工事,做好大戰的準備。
他還召集第三十三團班長以上人員與戰鬥有功士兵,以及全軍連以上軍官,開了一個「渦河渡河作戰檢討表彰會」,當場宣布一批人升官,一批人發給獎金。
他相信,第十二兵團有他第十八軍這根頂樑柱,再按照他的建議制定部署,根本不怕共軍,第十八軍也將會在這次大戰中取得無愧於王牌軍稱號的戰績。
楊伯濤任第十八軍軍長雖然只有幾個月,但他在該軍中任職的時間卻很長。
雖不能說第十八軍是楊伯濤的起家部隊,但卻可以說楊伯濤是在第十八軍中逐步擢升的。
第十八軍的基本部隊是第十一師。1930年5月,該師奉蔣介石之命,參加中原大戰。
第十一師師長陳誠,由於在此戰中指揮有方,立下戰功,晉升為第十八軍軍長。
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紅軍發動第三次圍剿,第十八軍奉命參戰。陳誠藉此強行收編雜牌部隊,進一步擴充實力,至1932年10月,第十八軍已擴充為5個師。
第十一師和第十八軍是陳誠的起家部隊。陳誠從任第十一師師長開始,不斷擢升,成為國民黨軍政界顯赫人物。
隨著地位的提高,陳誠也不斷對第十八軍將領提拔重用,安插於其他部隊,逐漸形成多達10個軍的龐大的軍事集團。
第十八軍是陳誠軍事集團的基本部隊,是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之一,同時也是第十二兵團的棟樑。
身為第十八軍軍長的楊伯濤當然自感與眾不同,腰硬氣粗。
也正因為如此,楊伯濤有一種使命感。這次進兵淮海戰場,他不但要顧慮整個兵團的處境安全,更要對第十八軍的生死存亡負責。
楊伯濤費了一番口舌,使黃維下定決心,制定了以蒙城為核心,逐步躍進,穩紮穩打的作戰計劃後,認為兵團的處境從此可以轉危為安。
楊伯濤接到命令,不僅十分驚詫,而且對黃維的一意孤行感到氣憤。
此時,第八十五軍仍在途中,兵團3個軍已以蒙城為核心,收縮部隊,釆取守勢。
而黃維竟朝令夕改,突然間又下令北進。本來是嚴陣以待,轉眼間又變成傾巢出擊,豈不是眼睜睜將十餘萬大軍送上危途嗎?
更令他不解的是,黃維對兵團的行動計劃作出這樣大的變更,事先竟沒有召集各軍軍長研究一下。
楊伯濤越想越覺得黃維不可思議,便氣沖沖趕到兵團部,見了黃維,劈頭就問:以蒙城為核心的作戰計劃剛剛制定,怎麼現在又要北上?我們要重蹈黃百韜的覆轍?」
黃維見楊伯濤出語如同質問,心中已經不快,一聽他說到「重蹈黃百韜的覆轍」幾個字,頭腦頓時發脹。
他先叫楊伯濤坐下,然後口氣平和地說:
「楊軍長,我們那個以蒙城為核心的作戰計劃,國防部沒能批准,黃百韜被圍在碾莊坪,眼看支撐不住。」
「黃司令,徐州與碾莊埒近在咫尺,杜聿明數十萬大軍都解不了圍,難道我兵團趕到徐州,就能救得了黃百韜?」
「再說,蒙城離徐州二三百里,沿途又必然要不斷遭到共軍阻擊,我恐怕到時遠水救不了近火。」楊伯濤說。
「救了救不了火是另一回事,總統的命令,我不能違抗。」黃維仍不鬆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黃司令,你可不能不為兵團12萬大軍的安危著想啊!」楊伯濤快流淚了。
楊伯濤見黃維無意收回成命,只得回到軍部,奉令行事。
第十二兵團繼續北進的後果,被楊伯濤不幸言中,先是在南坪集遭遇中野四縱頑強阻擊,惡戰一天後,四縱主動撤退,黃維兵團渡過澮河,卻中了解放軍的圈套。
11月23日當天,第十八軍的便衣情報人員偵得通往宿縣的公路有解放軍大部隊運動。
第十一師搜索部隊在蒙宿公路兩側遭到解放軍的阻擊,並發現解放軍構築起魚鱗式大縱深陣地,兵力雄厚,正嚴陣以待。
第十軍方面也發現解放軍強大部隊,由西而東直搗該軍側背,一部已與該軍後衛部隊發生戰鬥。
天黑以後,兵團副司令兼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趕到兵團部,向黃維報告了一個更壞的消息:蒙城已被解放軍占領。
吳紹周率第八十五軍離開蒙城北上時留下一批傷病兵,解放軍一到,這些人大多成了俘虜,其中有幾個輕病兵逃了出來,向吳紹周報告了這一消息。
他不禁暗自報怨:老頭子命令我們對共軍南北夾擊,可想不到我們已經被共軍南北夾擊了。
形勢如此嚴峻,必須趕緊釆取對策。黃維立即在兵團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
眾將領見兵團陷於如此險境,均拿不出什麼有力措施,一個個緘口不語。
只有楊伯濤發表了長篇大論,認為黃維兵團的處境已非常危險,解放軍顯然是有意識地誘其深入。
從南坪集到固鎮只有八十多華里,急行軍很快就可趕到。兵團到達固鎮地區,可與李延年第六兵團合股,再沿津浦線向北打,可立於不敗之地。
黃維身為黃埔才子,自然也看到了這一步。但他與楊伯濤所處地位不同,他必須向蔣介石負責。
楊伯濤的建議顯然與南京方面的計劃相矛盾,叫他一時難下決心。
他緊鎖雙眉,在屋裡踱來踱去,反反覆復地考慮著,直到午夜,才決定將兵團向固鎮方面轉移,卻不知解放軍已對第十二兵團撒下了天羅地網。
楊伯濤感到十分意外,忙問:「黃司令已經決定轉移,現在為什麼又改變了決心?」
黃維解釋說:「我派一個參謀把兵團轉移的命令給吳紹周送去,但是這個參謀失蹤了。我正派人尋找,等一等再說吧。命令萬一落在共軍手裡,我們的行動將十分危險。」
楊伯濤聽了心中不悅。他認為黃維可能是由於兵團違令轉移,責任重大,因而優柔寡斷,委決不下。所謂「參謀失蹤」云云,不過是他的託詞罷了。
他見離拂曉還有兩三個小時,乾脆在兵團部坐等。
這一等,竟一直等到次日下午4時,黃維才下定決心,命令兵團各部按計劃開始行動。
如果以清晨5時開始行動算起,耽擱了11個小時,按急行軍速度計算,至少可以走出60華里以上的路程。
60里之外,也許是另外一種世界。
歷史證明,這關鍵的11個小時,決定了第十二兵團及王牌軍全軍覆滅的命運。
楊伯濤在軍部里焦躁不安地等待了十來個小時,終於接到黃維按計劃轉移的命令。
第十八軍各部早己擺成行軍縱隊待命,楊伯濤一聲令下,立即開拔,因此在兵團各軍中行動最快。
第十八軍經過兩個小時的急行軍,到達距南坪集十餘華里的雙堆集。
冬季日短,此時已暮色蒼茫。楊伯濤只想儘快脫離戰場,打算讓第十八軍於夜間繼續行軍,儘快趕到固鎮。
但是,自南坪集東進固鎮,不通公路,第十二兵團的戰車大炮及數百輛汽車都是野地行駛。
白天尚可在田野里左繞右拐,揀平地向前開進,一到夜間,一溝一坎均成障礙,將汽車、重炮陷住,動彈不得。
然而,解放軍因無龐大的機械化部隊所累,無論白天黑夜,都可進行快速行軍。
黃維兵團24日白天11小時的耽擱和一夜宿營,正好為劉、陳、鄧大軍提供了大合圍的時間。
11月24日夜,劉伯承一聲令下,中野大軍全線出擊,於25日拂曉之前,將黃維的12萬人馬包圍在以雙堆集為中心,東西20里、南北15里的狹小區域內。
這時,黃維還蒙在鼓裡,25日拂曉,他仍命令兵團各軍繼續向固鎮前進。但是,兵團各軍移動不久,便遭到解放軍的猛烈攻擊。
吳紹周急忙指揮部隊增援,好不容易才穩住陣腳。但當面解放軍的攻勢有增無減。
第十四軍到達澮河南岸後,軍長熊綬春未按照黃維的命令指揮部隊沿澮河占領陣地,使解放軍大部隊得以順利渡過澮河,向該軍發動猛烈進攻。
熊綬春指揮所部倉促應戰,結果部隊被解放軍沖得七零八落,紛紛向南潰逃。
第十軍方面更加糟糕。該軍各師正在各村集合隊伍,準備出發,第十四軍的潰兵直向該軍第一一四師擁來,將該師的隊伍沖亂。
這時,解放軍緊追而至,槍聲大作,子彈橫飛,眼看就要衝入第一一四師集結地。
師長急令部隊就地抵抗,經過一場混戰,才勉強把隊伍集中到幾個村莊,占領陣地。
但該師的一個團已被解放軍截斷,團長被擊斃,炮兵及輜重部隊全部被解放軍俘去。
隨後,第十軍正面全部遭到解放軍的攻擊,一些部隊被解放軍衝散。
軍長覃道善見情況緊急,忙令第十八師和第七十五師各派部隊收容散兵,收縮部隊,調整態勢,才勉強擋住解放軍的進攻。
第十四軍軍長熊綬春對部隊已失去掌握,在第十軍的協助下,才收容部隊,重整態勢,在第十軍的東北面占領了幾個村莊,但戰鬥力已損失大半。
經過一天的激戰,十二兵團至傍晚才先後穩住陣腳,但12萬大軍卻麋集在雙堆集一帶,未能前進一步。
一個擁有機械化部隊和王牌軍第十八軍的龐大兵團,就擠在這樣一個四面挨打,毫無用武之地。
雙堆集戰役後,黃維和楊伯濤、覃道善、吳紹周等人雙雙被俘,在功德林里重聚。
楊伯濤和覃道善對黃維的錯誤決策怨恨不已,指著鼻子大罵:「你就是十八軍的罪人,共產的的功臣。」
打響淮海戰役對十八軍第一槍的楊勇,戰役結束後也說:「寧要一個胡鏈,不要十個黃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