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方丈暢談 AI,賽博宗教還會遠嗎?

2023-11-09   AI狐頭條

原標題:少林方丈暢談 AI,賽博宗教還會遠嗎?

原創 | 動點科技

儘管AI技術可以幫助宗教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教義,另一方面,AI技術也可能會對宗教的信仰和實踐帶來一些挑戰。

文 |動點科技

作者|黃塵

排版|李瑞子

本文預計閱讀時長7分鐘

近日,少林寺現任方丈釋永信到訪Meta(原Facebook)位於舊金山的總部,並發表了題為「禪宗遇到AI(Zen Buddhism Encounters AI)」的演講,引發了國內外許多網友的興趣。

在演講中,釋永信詳細闡述了少林寺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嘗試和成果。他提到,少林寺一直以來都積極擁抱科技,利用數字化技術來傳承和推廣佛教文化。同時他指出,「AI 作為一作工具,可以檢索查找相關經典,從而對解答各種疑惑,為修禪者提供輔助和便利。」

當然,這位身著傳統僧袍的方丈也坦言:「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並且經由程序和算法可能會表現出類似於人類的感知,但是人工智慧並不能具備我們禪宗所講的覺悟的心性。人類面對此人工智慧應該保持頭腦清醒,應該如禪宗所倡導的那樣向內尋求,得到超越解脫的本覺智慧。」

少林寺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佛寺,與科技網際網路企業Meta的碰撞,既體現了宗教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也揭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人工智慧日益融入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人與宗教,AI與宗教的關係將何去何從?

AI宗教興起

數年前,北京的龍泉寺就出現了名為「賢二」的機器僧(可能不算完全的AI機器人)。賢二的形象來自於先前該寺出版的佛學漫畫,它身穿橙色僧袍,胸前佩戴著觸控面板,憑藉專門的佛學知識和幽默的談吐而名噪一時。

今年,日本一位僧人開發了一個名為Hotoke AI的網站,試圖以佛教等觀點來為使用者解答人生的疑惑。HOTOKE 在日語中意為「佛陀」,該網站是一個配備了 ChatGPT 的佛陀模擬器,不需要註冊帳號,只需要在谷歌中搜索 HOTOKE AI,打開網站,在問詢欄中提出你的困惑,無論什麼問題,這個基於人工智慧的「AI佛祖」都將很快給出你答案。

在宗教儀式方面,人工智慧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式識別來研究宗教儀式的動態特徵,並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在美國佛教徒索里烏·福羅爾(Soryu Forall)開設的MAPLE(意為「保護地球生命的修道院學院」)里,禪堂擺放著一個電器設備,有紅色和綠色的小燈會閃爍,設備和學員們的誦經台相連,紅綠燈(綠燈代表良好,紅燈則相反)則是用來反饋誦經節奏的。福羅爾表示,這一設備能夠讓學員的誦讀節奏更准,「利用技術來提高學員的自覺性和自我認知,讓他們變成更好的人,從而改善技術」。

不同於「Hotoke AI」,一些宗教開始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來增強其信仰和教義的傳播。然而,人工智慧對宗教信仰和教義的影響並非都是積極的。一些宗教教義認為,人工智慧是違背神明的創造,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惡。這種觀念在一些宗教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6月,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紐倫堡舉辦了一場名為「AI教堂服務」的宗教活動,吸引了大量信眾,超過300人參與其中。這場活動的發起者來自維也納大學的神學家和哲學家Jonas Simmerlein。他嘗試通過ChatGPT生成數字人的方式,創建了一個可以進行對話交流的「AI神父」。本場活動上總共有四位「AI傳教士」數字人,「他們」協助教堂神職人員進行布道、祈禱和音樂演奏等儀式。

雖然ChatGPT在活動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並創作了大部分的布道內容,但仍有2%的內容是由人類神職人員負責調整細節。活動中的對話和交流主要由Jonas Simmerlein教授和ChatGPT共同創作完成,Simmerlein負責輸出活動的主題和指導,並引導ChatGPT完成詩篇的創作、祈禱和祝福話術等內容。

據悉,參與本次禮拜活動的信眾對這一新穎的方式反應不一。一部分人認為ChatGPT的語速單調,缺乏人性的靈魂和情感,使他們感到反感。另一部分人則持積極態度,認為ChatGPT的創作表現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目光回到東亞,使用人工智慧的在線教堂服務正在迅速成為韓國禮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千上萬的人轉向聊天機器人和音頻聖經來尋求精神寄託。今年,當地初創企業Awake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慧聖經學習和祈禱服務應用程式Meadow(原名Ask Jesus),自3月份推出以來吸引了約5萬名用戶,其中 1萬名來自韓國以外的用戶(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國家以及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基督徒)。

該服務通過聖經經文、解釋和祈禱來回應有關精神問題和日常問題的詢問。該應用程式引起了教堂和牧師的興趣,他們使用Awake 公司的人工智慧驅動的 WeBible 網絡服務來撰寫講道。當牧師詢問聖經的某個部分時,服務可以提供詳細的解釋,確定主要信息和反思點,並建議講道的標題。

類似地,境外軟體Christian AI則是一個人工智慧聊天助手,它結合了大型語言模型(LLM)與傳統基督教價值觀,通過先進的算法和機器學習,Christian AI提供基於基督教原則的個性化見解、內容生成和指導。其官網聲稱,藉助基督教人工智慧,用戶可以釋放生成型人工智慧的變革潛力,同時保持與基督教信仰的聯繫,促進技術與靈性的和諧融合。

岌岌可危還是進益之功

「我們最初面臨教會的強烈抵制,他們懷疑我們試圖取代上帝和牧師,」Awake 的執行長金敏俊說。「但牧師們開始欣賞我們的服務,因為這幫助他們節省了準備布道的時間,並找到更多時間來照顧孤獨、陷入困境的追隨者。」

牧師們對這項技術為他們騰出時間表示歡迎,但他們也意識到保持人情味的必要性,並警告不要過度依賴最新技術進行宗教活動。

「如果AI是自主的,那麼我們應該鼓勵它參與到基督教的救贖中。」Wired雜誌的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塑造我們未來的12股技術力量》的作者Kevin Kelly(凱文·凱利)說:「AI已經來臨,它真實並且加速發展著。我認為接下來的1萬個創業公司成功的要訣都是將AI結合進已經存在的東西中。」

像其他東西一樣,非人類自主機器人的創造將以全新的規模上侵蝕宗教。凱利成長於天主教家庭,並信奉基督教。他說:如果人類創造出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命,傳統神學的每一方面都將受到挑戰,必須對某些現象作出新的解釋。」

Mike McHargue是自我描述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者以及《在浪潮中尋找上帝:我如何失去了信仰又通過科學失而復得》一書的作者。他認為AI的興起會模糊掉許多基督教的定義,比如「意識」和「靈魂」。

巴特勒大學(Butler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神學與科幻》的作者James McGrath用過一個奇怪的課堂作業來另類思考禱告問題。他要求其宗教學生讓Siri為他們禱告並觀察發生了什麼。學生們很快發現比起「為我禱告」,Siri更容易理解「什麼是禱告」。

凱文·凱利、McHargue、McGrath都認為如今的大多數傳統神學家沒有充分參與到這樣的對話中,這是因為他們都反覆執念於舊的問題,而沒有關注即將到來的問題。McHargue指出,關於AI和神學的問題是非常受歡迎的播客「Ask Science Mike」和「The Liturgist」的聽眾提出的最常見的問題。「非生物、非人類智能將對宗教和人類哲學提出的挑戰超越了我們歷史長河中所有挑戰的總和,」他表示,「歷史上沒有任何事情會引起這樣程度的劇變和集體創傷。」

索里烏·福羅爾則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讓人類走向世界末日」,而用佛理教化科技從業者、打造一個「AI佛祖」,或許是救贖之道。他提出了三個方案:一是擴大佛教徒群體,二是通過影響科技人才從而影響技術革新,三則是改變人工智慧本身,打造一個數字佛陀,「創造一個精神領域的AI領袖,說服其他(產生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不要傷害人類」。

目前,MAPLE在矽谷頗受推崇,蘋果語音助手Siri的聯合創始人湯姆·格魯伯(Tom Gruber)曾和福羅爾探討佛法,OpenAI、DeepMind和蘋果的一些員工也是MAPLE的學員。

結語

AI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已經顯現。在科技方面,AI技術日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例如自動駕駛、智能家居、醫療診斷等不一而足。在人文方面,AI技術也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交流方式、文化表達和思維模式,例如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和智能寫作等。

而對於宗教而言,儘管AI技術可以幫助宗教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教義,另一方面,AI技術也可能會對宗教的信仰和實踐帶來一些挑戰,例如通過人工智慧來模擬神祇的形象、聲音和行為,可能會對宗教信仰產生一定的衝擊。

為了揚長避短,發揮AI的作用,而不至於消弭和取代宗教,我們應該明確AI的角色和作用,平衡物質具象和內在精神追求的關係,避免過度依賴AI技術而忽略人類智慧和經驗的獨特價值。同時,加強監管和規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AI技術的濫用和誤用,從而推動宗教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