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周禮》。死亡,即為生命的終止。然而,個體的死亡並不代表著事物的結束,他的遺產、問題、關係等等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同時,已故去的人,往往以記憶的形式,活在親人家屬的心中。
然而訣別是痛苦的,因而自古以來,人們不斷追求長生的方法,不惜為此付出沉痛的代價。但即使是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之下,人類依然無法克服死亡。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面對死亡,生人能夠做到的就是緬懷死者。
在我國古代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喪葬禮儀。所謂「喪」,指的就是哀悼死者的禮儀,而「葬」,則是指處置死者遺體的方式。因地域和時代的不同,喪葬禮儀和制度也不斷在發生著變化。但其中的許多內容都在民間相沿成俗,進一步地反映了古代社會人們的倫理思想和宗教觀念,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封建喪葬禮儀十分繁雜,有許多規矩和講究,在廣大民間流傳的習俗各有差異,但也都有其共同之處,例如守靈、出殯、燒七、燒毀亡者衣物等等。所謂「守靈」,就是在停靈期間,由逝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逝者,接受奔喪者的弔唁;而「出殯」則是把棺材送到墓地進行埋葬;「燒七」,就是在下葬之後,親人每過7天就要去墓地為逝者燒去紙錢。
除了這些之外,另一個較為重要的習俗就是親友要燒毀亡者生前的衣物。在古代喪葬禮儀中,「燒七」,是為了給亡者修福,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獄。毫無疑問,這一習俗充滿著迷信色彩。那麼燒毀亡者生前的衣物,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呢?很多人認為這同樣也是迷信,但其實也有其科學依據。
事實上,不管是何種喪葬習俗,都旨在表達親人對於死者的哀思之情。例如燒紙錢的行為,實際上生者希望亡者也能夠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雖然這樣的世界並不存在,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慰籍,能夠有所寄託。
而燒掉逝者生前的衣物,也是希望這些東西能夠隨著逝者而去,繼續在另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習俗也存在迷信。但事實上,這其中還有其他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所謂「睹物思人」,雖然逝者已逝,但其留在世間的種種痕跡卻依然保留,其身影仿佛就在人們眼前。雖說對於逝者我們需要緬懷銘記,但更重要的是從悲傷中走出來。留住逝者的衣物用品,只會讓人更加壓抑悲傷,久久不能夠釋懷,甚至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形成心理疾病。
所以按照這樣來看,燒毀逝者生前的衣物,是擁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除此之外,很多人的死亡原因,都是由於疾病造成的。其中,更不乏一些傳染性疾病。因此,逝者生前所穿戴使用的衣服、用品,難免會沾染細菌和病毒。倘若這些衣物再次被親友接觸,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燒毀逝者生前衣物的做法,也是正確的。
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喪葬形式已經大為簡化,然而在一些地區,一些喪葬習俗仍然在延續流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這些習俗反映了幾千年來,人們對於死亡,對於倫理道德的思想和觀念。我們應該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部分的同時,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它。對此,大家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