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分7.7,對觀眾不友好,《河邊的錯誤》很難看嗎?

2023-10-22     閒人電影

原標題:開分7.7,對觀眾不友好,《河邊的錯誤》很難看嗎?

《河邊的錯誤》上映以來,爭議不斷。

有人說很難看,拍的不知所云,有人說是神作,解讀空間很大。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電影所表現的應該是活著很累,馬哲期望美好生活,但終究不得,所以選擇了自溺。

馬哲是一個心存正義,又很善良的人。

且不隨波逐流,與世界格格不入,他與周邊的一切都融入不進去,正是這種難令他崩潰。

在那個年代,正義與善良似乎是一件很荒誕的事,馬哲的倔顯得離譜。

局長覺得應該結案了,但他一直追著不放,認為事情還沒完,徒弟調侃案件,馬哲呵斥他嚴肅一點。

這是馬哲的第一難,為什麼大家都滿不在乎?

在單位,局長開會時,同事都穿著警服。

局長打桌球時,所有人也都連聲叫好,可馬哲與局長打時卻不懂得人情世故,破案時,只有他一個人前後奔波,其他人大都得過且過。

這是馬哲的第二難,怎麼大家都跟他不一樣?

隨著案件的深入,馬哲逐漸發現了許多人的秘密。

么四婆婆有舞鞭癖,許亮有異裝癖,王宏是婚外情,他幫所有人保守了這些秘密,可許亮死在他面前讓他覺得自己的善良似乎都白費了。

這是馬哲的第三難,為什麼社會接受不了他們的不同?

瘋子是兇手,可他精神有問題,法律對他無可奈何,本以為關進醫院就能萬事大吉,但他溜了出來又殺害了小男孩。

而這個小男孩跟馬哲很像,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但他堅守著一份執著,因此馬哲打心裡想要讓瘋子繩之以法。

可法律束縛著他,這讓馬哲兩難,所以他在電影睡覺時做了一場十分混亂的夢,又在喝酒後幻想自己開槍殺了瘋子。

之所以是四槍,是因為瘋子直接或間接害了四個人,他要替那四個人報仇。

但現實卻是局長告訴他們廟門有人蹲守,馬哲槍里的子彈並沒有少,這一切都是他的夢境。

這是馬哲的第四難,自己該不該當行刑官?

馬哲與妻子很恩愛,只是一次檢查讓他們之間的感情變味。

妻子懷的孩子有10%是智力缺陷,馬哲堅持打掉,妻子不同意,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馬哲生氣離去,還把妻子的拼圖扔進了馬桶。

這是馬哲的第五難,孩子要不要生下來,與妻子如何自處?

在這五難的糾結中,馬哲始終沒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他處理不了工作與生活,協調不了人際關係和內心煎熬,最終走向了自溺,錯誤由河邊開始,那就由河邊結束。

之後的情節全部都是馬哲臨死前的臆想,幻想自己解決了所有的難,過上了幸福生活。

馬哲站在河裡,瘋子出現在岸邊,穿上了他的衣服,馬哲走向岸邊,用石頭砸死了他。

馬哲破案有功,警局獎他三等功,滿足了他心心念念的願望,與妻子和解,生下了健康的孩子。

可之所以說這一切是幻想,是因為導演在每段美好中都加入了符號,證明這都是假的。

如馬哲砸死瘋子,瘋子穿的是馬哲的衣服,寓意瘋子就是馬哲,瘋子的臉朝下,倒在河裡,與馬哲的溺亡一樣。

所謂的三等功,馬哲的雲南同事告訴他,他根本沒獲得過,那時他們整天喝酒,渾渾噩噩,而馬哲領三等功的劇情也出現在他喝酒以後。

馬哲的孩子看起來很健康,但他在洗澡盆里玩水的玩法與瘋子一模一樣。

他們都是把衣服(浴巾)鋪在水面,將石頭(玩具)蓋在上面,這說明馬哲仍舊沒有擺脫瘋子的陰影。

由此可見,《河邊的錯誤》電影與小說一樣,都不是在講破案,而是通過馬哲講社會、說時代、剖人性、看百態、品生活。

這是電影的解析,再來看看小說。

讀完了余華的原作,得出了四個字——沒有答案。

書中到底誰是兇手,所有線索都指向瘋子,可余華卻沒有給出確切的證據,因為他是瘋子,法律自然對他無可奈何,連環兇殺案也因此而繼續。

人們風聲鶴唳,馬哲坐立不安,於是在一個下午的河邊犯了錯,槍殺了瘋子。

回到警局,局長讓治療瘋子的大夫來看馬哲,一直問他同樣的問題,連續幾次之後,馬哲成了瘋子,但他自己卻覺得很有趣。

這就是小說《河邊的錯誤》的故事,電影以此為基礎改編,側重點必然不是懸疑性。

因為余華壓根兒就沒打算把《河邊的錯誤》寫成偵探類小說,探究的是信任危機、人性異化、定義瘋子,以及瘋子為什麼是兇手,又不是兇手。

一、信任危機

書中誰也不信任誰,每個人的行為都很怪異,么四婆婆不與任何人說話,但唯獨信任瘋子,即使多次打她,依然對瘋子照顧有加。

許亮在鄰居的眼裡,沉默寡言,在同事的口中卻樂觀開朗,大人不相信小孩,只有馬哲相信他說的,所以當小孩遇害後,馬哲知法犯法。

二、人性異化

馬哲一開始還在盡心盡力的調查取證,但當瘋子一次次逃脫法律的制裁之後,他充當了行刑官,瘋子死後,兇殺確實停止了。

可馬哲在這個過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讓有家有室,遵紀守法的刑警隊長做出殺人的決定?這是馬哲的人性異化。

三、定義瘋子

瘋子為什麼是瘋子,因為他的言行舉止與大家不一樣。

馬哲最後為什麼成了瘋子,因為他的回答驢頭不對馬嘴,這都是外人加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可在他們的世界觀里呢?誰才是瘋子?

四、河邊的錯誤

三件命案,瘋子都有作案嫌疑,可余華的寫作方式又讓人覺得似乎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在引導馬哲,故意讓他認為瘋子是兇手。

瘋子在當地不待見,又是他們的累贅,直接趕走他不現實,也不仁義,那麼是否可以像《殺生》一樣,所有人一起演一齣戲讓瘋子消失,而他們不擔任何責任?

余華並沒有明說,只說這是河邊的錯誤,那這個錯誤是馬哲的錯誤,瘋子的錯誤,還是社會的錯誤,答案是開放式的,足以引發多重思考。

五、電影《河邊的錯誤》

余華的小說《河邊的錯誤》確實很難改編,因為它充滿了荒誕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類型題材。

所以必須在隱喻上下功夫,把電影做成寓言故事,導演負責解構,觀眾自己剖析,得出心中的答案。

這也預示著《河邊的錯誤》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犯罪片,衝著這點去也許會敗興而歸,去看它要做好看不懂的準備。

因為《河邊的錯誤》不是拿來主義,導演不在電影中給出結果,而是激發觀眾的主觀能動性,讓觀眾瘋起來。

這種電影往往極易兩極化,即便如此,這場先鋒的嘗試,還是值得一探究竟,因為沒有答案,不如發瘋。

小說與電影,在結尾部分大相逕庭,這也致使二者在故事的解讀上存在極大的差異,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其先鋒性對觀眾都不友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8a072f754335b385ed0219c12536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