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TES正式官宣妹扣加盟,以及T1官宣歐成以輔助身份加盟T1二隊之後,英雄聯盟S13賽季LCK和LPL的冬轉季,在實質上就可以宣告結束了!在轉會季結束後,按照慣例LPL會為各大戰隊舉行德瑪西亞杯來進行實訓。
和以往的德杯不同,S13的這次德杯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騰競明令,各大參賽隊伍必須以首發陣容或者一線隊伍參賽,不得以替補或者青訓隊伍參賽;第二,由於今年的特殊性,德杯舉行時間大幅後延,最終決賽時間,都快趕得上往年春季賽的首秀戰時間了。
那麼在這個德瑪西亞杯和S14春季賽尚未開始的空窗期,我們剛好有時間來聊一下英雄聯盟電競圈的各種八卦。今兒,囧王者想和大家來聊一聊「LPL俱樂部是怎麼盈利的,以及職業選手價值該判斷」的話題。
老規矩,以下文字皆基於既成事實,按照時間來排序,且僅代表囧王者個人意見和想法,歡迎討論,謝絕無理由亂噴!
首先,LPL各大電競俱樂部是如何盈利的?
關於英雄聯盟電競圈各大俱樂部如何盈利的問題,囧王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講過許多次。具體到LPL俱樂部這邊,他們的主要收益方式無非以下幾種:第一,各項賽事的分成,如聯賽,MSI和世界賽的戰績分成個獎金;第二,直播收入,如各大首發選手的直播商務合同等;第三,商務收入,具體到這一塊,就要看各大戰隊的成績,明星選手的粉絲黏性,以及母公司的引流效果了;第四,門票以及運營收入,粉絲周邊的銷售情況等,但LPL這一塊兒,比較薄弱,約等於零;第五,選手轉會收益;第六,母公司的持續投入,這一塊兒其實是大頭。
具體到咱們LPL這邊,各大電競俱樂部從截止到S13的數據來看,其實大多數戰隊是虧本的。究其原因,還是運營手段較弱,戰隊成績以及明星選手變現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現燈光。而且對於電子競技戰隊來說,營收其實非常直接,誰成績好,誰的收入就高;只有成績才是王道,其他都是浮雲。贊助商才不管什麼流量選手,還是飯圈哥哥,沒成績鬼都不會給你投錢。但Faker除外,以他現在榮耀,有沒有成績,都有贊助商,願意投錢。
而對於現在聯盟化的LPL戰隊來說,還有不少戰隊是有母公司的,例如LNG,TES,JDG這樣的隊伍。這樣的隊伍,他們的營收手段,就相較於那些沒有母公司的隊伍來說,要好上太多。畢竟對於母公司而言,電競戰隊在他們的帳上,是計入廣告費用的,是計提支出的。對於母公司而言,電競戰隊是他們的一個對外宣傳窗口,以及在電競圈的形象代言人。但正因為如此,有母公司的戰隊,沒有打出好成績,還不算打錯;打輸比賽,還搞得一身負面流量,影響了母公司的品牌形象才是大事。如今年的LNG,大家都懂的吧?
第二,選手價值如何判斷?
至於選手的價值判斷,囧王者認為還是得從兩點出發!
第一,選手的硬實力!例如LCK那邊的Faker,十年職業生涯,四次世界賽,兩次MSI,一次亞運會,十次聯賽冠軍。這樣的選手,無論他開到什麼價位,都會有戰隊簽。畢竟,電子競技,用實力說話。LPL這邊,以前是Uzi有這樣的實力,但他過早的在RNG退役,隨後又兩次復出,且兩次復出,都無疾而終。活生生的將自己的身價給玩沒了;
現在的另外一個人氣選手,就是傑克愛,他加入TES之後,半年內,幫助TES拿到了春季賽亞軍,MSC和夏季賽冠軍,世界賽四強。再加上自身並沒有什麼太過分的黑料,儘管近兩年TES的戰績不太理想,但扛不住之前的光環過於耀眼,讓傑克在休賽季,趟賺熱度。
第二,選手粉絲量和粉絲的活躍程度。如果旗下明星選手的粉絲,是純粹的普通粉絲,對選手或俱樂部來說,能拿到的東西,無非是點贊,評論,增加人氣;或者直播,俱樂部有什麼活動時,粉絲能踴躍參加。這樣的普通粉絲,不會帶來多大收入,但必不可少。如果是鐵粉,願意為戰隊和聯盟周邊花錢,買手辦,選手服裝,海報,線下觀賽,線上觀賽等消費活動的。那肯定是俱樂部、聯盟和選手的金主。
對於電競這個行業,從粉絲中獲益最大的,通常不是俱樂部,而是選手及負責選手的經紀公司,俱樂部排最後。除非俱樂部簽了選手的經紀約和直播約,否則粉絲帶來的收益,對於俱樂部來說,就是賠本賺吆喝。
最後問題來了,如果各位是LPL戰隊老闆的話,你會如何幫助戰隊盈利,你會如何判斷選手的價值?一起來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