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白人飯、理解白人飯、愛上白人飯!

2023-07-31     時尚COSMO

原標題:質疑白人飯、理解白人飯、愛上白人飯!

吃了它,體感溫度26°C。

白人飯火了,火得莫名其妙。如此極簡的飲食方式,居然能讓愛吃的中國人躍躍欲試。它們生、冷、少,儘可能減少烹飪者一切加工環節,主打一個追著自然啃的模式。

未經加工的生蔬菜和冷三明治是早期「白人飯流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流行的愈演愈烈,整個畫風開始逐漸走向離譜。兩片蘇打餅乾夾一片芝士,配著剛切下來的冰午餐肉,就是一頓。而且這還算是豐盛的。有人直接拿生芹菜蘸酸奶油,配冰美式;有人甚至直接洗一顆彩椒抱著啃。

信息時代下,或真喜歡或假跟風,不少人都加入了白人飯的隊伍。他們的理由卻大不相同。

相較於繁瑣的烹飪步驟,獨居的年輕人著魔一般的被白人飯吸引。在他們看來,白人飯的魅力不計其數——不需要開火、吃完不用洗碗,更沒有惱人的油煙味。仿佛從未存在過一樣,只有已經被填滿的胃還記得它的存在。

在整體消費降級的背景下,打工人心裡也默默的將「白人飯」和「恩格爾係數入場劵」划上了等號。由於全民追逐健康生活方式,打工人已經不滿足於麻辣燙和預製菜帶來的短暫愉悅感。他們不得不開始評估健康、低卡的重要性,即便CBD附近的一碗沙拉要賣到98元。

他們為此還得出了一套觀點:「因為吃的少,碳水占比極少,就算吃完飯也不犯困,能快速集中精力、投入到新一輪的工作。吃了一段時間下來,早起臉上都不水腫了,身體也輕盈了不少。」

風靡網絡的citywalk,當紅小生白人飯也有「湊熱鬧」。烈日42°C高溫下,滬簽人怎麼還吃得下Turkish Egg。一坨布拉塔配少許西班牙火腿、幾片芝麻菜,便是城市戶外人的續命神飯了。

每到夏天,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因暑熱,味覺減退,食慾下降。他們開始格外在意食物的溫度。魯迅就曾在日記中屢次記錄外出吃涼食消暑的過程:如6月15日,「夜同方仁、廣平出街飲冰酪」。

消暑是件大事,更是一種本能。無論是低室溫的空調,或是水上衝浪都是人們的降溫渠道,而最直觀的消暑方式就是通過口腔:冰鎮水果、流水素麵……都是大家的心頭好。畢竟,沒什麼能比一絲涼氣更能撫慰高溫炙烤下的人們了。

說到消暑涼食,各地也都有著自己的風格特色。成都的夜晚,總能看見路邊的玻璃推車賣冷淡杯。可以邊走邊吃,也可以和三兩好友擺上一桌,就著冰啤酒慢慢品味,享受夏夜難能可貴的清涼。

愛吃面的上海人,也有他們獨特的豪華澆頭冷麵。不到傍晚,巷子裡就排起了長隊,為的就是一碗冷麵。開在中華路上的大富貴,就是不少上海人夏天必經的落腳地。不經意路過,也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

「一客鱔絲冷麵。」

「鱔絲賣光了。」

「就賣光啦?三絲有伐?」

「有的有的。」

外部環境的影響下,我們不難發現冷食物比熱食物更能討人喜歡。保持適宜的熱度,也是維持食物本源味道的條件之一。周圍溫度的升高,可以直接改變食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使得食物的顏色、口感和質地發生變化。

就連食客一貫追求的美拉德反應,在高溫天氣下也黯然失色。

不必過分嘲諷或排斥「白人飯」的流行,畢竟除了氣候正當時外,其現象和它誕生的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9世紀末的美國,隨著全球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白人飯誕生。因為工廠里午餐時間是固定的,人們不再有充裕的時間享受午餐,城市化同時意味著人們的工作地點離家很遠,於是快餐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無需加熱、沒有湯湯水水的三明治成為了人們的首選。

時間跳轉到1990 年 10 月 8 日,中國深圳第一家麥當勞開業。在當時,麥當勞就以工作餐為營銷點,推出過工作日午餐等優惠,一躍成為上班族就餐的首選。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白人飯的走紅。

至於是否「好吃」,就仁者見仁了。但特意放棄食慾,被動加入這場全民自律的狂歡中,也是不必。

圖片來源:Ic photo / 視覺中國 / 小紅書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6a965a2c57e53575e81d1f467c05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