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本文首發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經作者授權在本公眾號轉發。
有一天,大文豪歐陽修飲了幾杯酒,心情十分舒暢,自豪地對著兒子歐陽棐說:「我的這首《廬山高》,世上沒有其他人能寫得出,也只有詩仙李白能辦到。」
這首讓歐陽修頗引以為傲的《廬山高》全稱《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題目中的劉中允是指劉渙(1000—1080),字凝之,號西澗居士,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天聖八年(1030),劉渙與歐陽修等人同時考中進士,因此歐陽修稱其為同年。劉渙這個人原則性很強,不屑於迎來送往那一套,也不懂得逢迎上司,見風使舵,在官場上很是吃不開,二十多年的時間也只是做到潁上知縣,結果又不願意委曲求全,便掛冠而去,以太子中允的官職退休,因此歐陽修稱其為劉中允。
[明]沈周《廬山高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編者配圖
劉渙辭官之後,在廬山南麓的南康軍(今江西省廬山市)隱居,「灌園蔬食,隱几嘯歌」,也就是每天澆澆地、種種菜、喝喝酒、唱唱歌,清貧自守,樂在其中。耕讀之暇,劉渙最喜歡騎著黃牛遊覽廬山的各處名勝,尤其喜愛西澗一帶的山水風光,當地的僧人特地修築一間茅屋,供其休憩,因此劉渙又自號西澗居士。
劉渙棄官歸隱的時間是皇祐三年(1051),在他啟程南下的時候,士大夫紛紛賦詩相贈,「非所以寵其行,以預送凝之為榮耳」,人人都以能夠為劉渙寫詩送行而感到光榮,如果沒能寫上幾句詩送一送,簡直都不好意思在文化圈裡混。作為劉渙的朋友,歐陽修自然不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藉機抒懷,狠狠地秀了一把才華,寫出了讓自己都頗為自豪的《廬山高》。全詩如下:
廬山高哉幾千仞兮,根盤幾百里,嶻然屹立乎長江。
長江西來走其下,是為揚瀾左蠡兮,洪濤巨浪日夕相舂撞。
雲消風止水鏡凈,泊舟登岸而遠望兮,上摩青蒼以晻靄,下壓后土之鴻痝。
試往造乎其間兮,攀緣石磴窺空谾。
千崖萬壑響松檜,懸崖巨石飛流淙。
水聲聒聒亂人耳,六月飛雪灑石矼。
仙翁釋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嘗惡其學幻而言哤。
但見丹霞翠壁遠近映樓閣,晨鍾暮鼓杳靄羅幡幢。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風吹霧濕香澗谷,時有白鶴飛來雙。
幽尋遠去不可極,便欲絕世遺紛痝。
羨君買田築室老其下,插秧成疇兮釀酒盈缸。
欲令浮嵐暖翠千萬狀,坐臥常對乎軒窗。
君懷磊砢有至寶,世俗不辨珉與玒。
策名為吏二十載,青衫白首困一邦。
寵榮聲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青雲白石有深趣,其氣兀硉何由降。
丈夫壯節似君少,嗟我欲說安得巨筆如長槓。
《廬山高》楷書 編者配圖
這首《廬山高》以歌頌廬山的雄奇壯麗來襯托劉渙歸隱山林的高潔情操,同時也抒發作者對友人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全詩氣格雄豪,意象瑰奇,音韻鏗鏘,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不過,詩中使用的許多詞彙生僻晦澀,對於理解詩意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有必要在此略作串講。
「廬山高哉幾千仞兮」至「洪濤巨浪日夕相舂撞」六句,描寫遠眺廬山的整體印象。廬山高峻雄壯,巍然屹立,長江從廬山腳下滾滾東流,與鄱陽湖水交匯,洪波激盪,巨浪滔天,洶湧澎湃之狀,令人驚心動魄。詩中用長江、鄱陽湖的衝撞激盪,突顯出廬山的巍然屹立。
「雲消風止水鏡凈」至「下壓后土之鴻痝」四句,是說等到風平浪靜的時候,鄱陽湖猶如一面明亮的鏡子,這時候將船靠岸停泊,遠望廬山上接雲霧遮蔽的蒼穹,下連寬廣厚重的大地,猶如擎天之柱。
「試往造乎其間兮」至「便欲絕世遺紛痝」十五句,是作者想像遊覽廬山時的景象。沿著石級攀援而上,可以看到空曠的崖谷中別有洞天,峽谷內古木千尋,松濤陣陣;懸崖之上,巨石橫陳,瀑布飛瀉,水聲轟鳴,震耳欲聾;飄散的水霧和水花如同雪花一樣灑在石橋上,也灑在游者身上,清涼無比。這裡的「六月飛雪」是為了突出山中氣候與外界不同,從而營造雄奇瑰麗的氛圍。崖谷之中常常能看到僧人和道士的身影,順著他們的足跡還可以找到綠樹掩映中的寺宇宮觀,經幡飛動,鐘鼓悠揚。崖谷之中的奇花異卉,奼紫嫣紅,幽香沁人心脾,不時間還有白鶴振翅飛過,唳聲嘹亮。在這遒麗幽靜的環境中,不禁使人頓時忘卻塵世間的繁亂複雜。
需要說明的是,歐陽修特意強調「吾嘗惡其學幻而言哤」,是表明自己不滿佛教和道教教義虛幻而雜亂,堅守儒家思想的態度。在宋代,佛教日益世俗化,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密,許多士大夫因而親近佛教,甚至成為佛教信眾,期望在宦海浮沉中尋找一方心靈的凈土。歐陽修則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尊儒闢佛,力挽世風。歐陽修在此表明自己的立場,大約是要提醒老朋友辭官歸隱可以踐行孔夫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理念,但是不可以因此而遁入空門。
「羨君買田築室老其下」至「坐臥常對乎軒窗」四句是想像友人歸隱之後的生活。歐陽修羨慕劉渙能夠在廬山之下築室隱居,房前是綠意盎然的稻田,室內釀造著香醇的美酒。耕種之餘,倚靠在軒窗之下,舉起一杯美酒,悠然地欣賞山間的雲氣和山野的翠色。
「君懷磊砢有至寶」至「嗟我欲說安得巨筆如長槓」九句,是作者感嘆劉渙懷才不遇的身世以及抑鬱難平的意氣。劉渙身懷奇才,品格高潔,卻不見容於俗世,只能沉淪下僚二十餘年,無法施展其絕世才學。也只有廬山雄奇險絕的勝境,才能撫平其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氣。像劉渙這樣才高氣壯、品格高潔的士大夫真是少之又少,可惜我沒有如椽大筆來講述他的偉岸。
《廬山高》楷書 編者配圖
這首詩是典型的宋詩風格,與我們平日裡接觸到的詩歌大不相同。詩分唐宋,有唐詩的高峰在前,宋代詩人感到了極大的壓力,他們必須另闢蹊徑,才能走出唐詩的陰影。錢鍾書曾總結說:「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具體的表現包括以文為詩的筆法,曲折的架構,生新偏僻的詞語,拗口的韻律等等。歐陽修的這篇《廬山高》就融入了散文的句式和一波三折的結構,避開熟悉的詞彙而換成生僻的表達,並在詩中發表議論,就是要營造不同於唐詩的新詩風,開創宋詩的新範式,其瘦硬奇崛的特點,令人耳目一新。
《廬山高》不僅令歐陽修引以為傲,也頗得當時詩人的稱賞。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有一次遇到有「太白後身」之稱的詩人郭祥正,便對他感嘆說:「我聽說歐陽修最近寫了一首頗為自豪的《廬山高》,可惜我沒能讀到此詩啊。」郭祥正恰好已經讀過此詩,便為梅堯臣誦讀一遍。梅堯臣打著節拍聽完,讚賞不已,感嘆說:「讓我再作三十年的詩,也寫不出其中的一句啊。」
於是梅堯臣拿出珍藏的美酒,以《廬山高》作為下酒菜,與郭祥正對酌。每誦讀一遍,就痛飲一杯,就這樣一直誦讀了十餘遍,飲了十餘杯酒,興盡而罷,真是酣暢淋漓,快哉快哉!第二天,梅堯臣寫了一首詩送給郭祥正,詩中說:「一誦廬山高,萬景不得藏。……設令古畫師,極意未能詳。」(梅堯臣《依韻和郭祥正秘校遇雨宿昭亭見懷》)
清南薰殿藏本歐陽修畫像 編者配圖
山高,人品高,作者高,詩風高,造就了《廬山高》的卓越地位,使其成為廬山詩歌的代表作,清代詩評家翁方綱即說:「廬山詩,歐陽子一篇最著。」在廬山九十九盤古道上,有一幅明代的巨型摩崖石刻,鑱刻的正是這首《廬山高》,字體飛動,大氣磅礴。石刻旁建有一座石坊,上題「廬山高」三字,由王陽明所書。
不僅如此,明代著名畫家沈周受歐陽修《廬山高》的啟發,創作出一幅《廬山高圖》為老師陳寬祝壽,以仰之彌高、大氣氤氳的廬山形象,頌揚恩師品格崇高、學養深厚、師恩浩蕩。這幅《廬山高圖》作為中國古典山水畫的代表作,啟迪著許多文人雅士仰望廬山、描繪廬山。凡此種種,都充分表明《廬山高》已經成為廬山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吸引世人仰慕的目光。
滑紅彬(作者像)
【作者簡介】滑紅彬,1983年生,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讀後記】據稱,歐陽修於1053年游廬山腳下的圓通寺。請注意,《廬山高》這首名作寫於1051年,也就說這首歐陽修引以為傲的《廬山高》,是在他到廬山前寫成的。歐陽修有沒有在別的時候來過廬山?為此我專門詢問了滑老師,據他考證,歐陽修與廬山沒有交集,最多只是走水路遠眺過廬山。1053年游廬圓通寺,都是後人附會的。
又有什麼關係呢?范仲淹一生未到岳陽,是否因此就可以貶低《岳陽樓記》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廬山高》是首優秀的作品,和《岳陽樓記》一樣,作者來沒來過,一點都不重要。我寫這一段,是因為讀了滑老師的文章,想隨便了解一下歐陽修和廬山的關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