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合稱「歲寒三友」。
松、竹、梅做為中國文人畫經久不衰的題材,經常一起出現在畫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壽、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
1.惲壽平(1633—1690)
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後來成為清六家之一。
擅長花鳥,筆法透逸、設色明凈、格調清雅,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他筆下的松竹梅,構圖簡單、筆墨多變,墨趣豐饒。有的墨色飽含水分,有的枯乾焦濃,有的先濕後枯,先濃後淡。
用筆溫文柔和,呈現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就像他所敬重的謙謙君子一般。
2.石濤(1642~1708)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
擅長山水、人物及花鳥。
石濤畫松竹梅,筆墨濕潤而不氤氳,更兼用筆清逸流暢,構圖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的竹枝,得體地畫於各個部位,展現了文人畫意趣濃厚的特點。
3.虛谷(1823~1896)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花鳥畫家,與任伯年、蒲華、吳昌碩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傑」。
工山水、花卉、動物、禽鳥,尤長於畫松鼠及金魚。
虛谷做三友圖,「清而不枯,密而不亂」。
松樹以濕筆淡墨寫出,後以干筆復加勾點,線條斷續頓挫,然筆段而氣連,別有蒼秀之趣。
梅花則以圓筆勾畫,瓣似珠玉,敷色清新,質樸而又耐人尋味。
4.八大山人(1626~1705)
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擅長花鳥,山水。
八大山人這幅歲寒三友圖,水墨點漬,形象奇特。松樹老乾枯枝,竹葉數片,梅花更是寥寥幾筆,但以簡省勝,筆情縱恣,墨趣橫溢。
從這個長跋的文字看,八大山人這次與沈老先生的聚會是充滿了惜別深情的,這也是這幅畫的價值所在。
5.羅聘(1733~1799)
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
羅聘筆下的松竹梅,沒有繽紛艷麗的色彩,沒有蝶舞蜂狂的喧鬧,只有超塵拔俗的冷寂,和內在的筋骨、和酣暢的筆墨。並以此來表達歲寒三友間內在的氣韻。
行筆運墨自然而隨意,枝幹之間的交錯、蕊萼之間的分布,乍看似不經意,信筆拈來,但稍加體味便會發現彼此間縱橫穿插、遠近虛實的章法處理上都有著深厚的功力。
6.吳征(1878—1949)
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
擅山水、花卉,亦能人物仕女,晚年喜作佛像,頗有古風。
吳征的這幅三友圖,渾厚秀潤墨竹與寒松相映成趣,加之梅花繁枝密蕊的刻畫,配之豐盈清淡的色彩,更平添了一種純雅脫俗、清氣襲人的韻味。
7.蒲華(1832—1911)
晚清著名書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
善花卉、山水,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
蒲華畫松竹梅,善用濕筆,水墨淋漓,燥潤兼施,蒼勁嫵媚。
梅紅似硃砂而不謝,松挺拔樹蓋而亭亭,竹佇立風中而婆娑,與雪同往,與風同行,歲寒三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