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開講了》看到了這個話題「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打回去?家長」
很多家長說:當然要打回去,不能吃虧!
但是,你讓一個被打了的孩子打回去,他能打的贏嗎?
也有的家長認為:不應該從小讓孩子就接觸暴力,理智溝通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雖然「打回去」能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但是也不要盲目使用,比如明知道打不贏會吃虧的話,就不要硬碰硬了。
很多校園欺凌事件是這樣的,如果他第一次欺負你,你就還手了,他就知道你不好欺負,能減少被欺負的機率,如果他第一次欺負你,你不還手,他就會覺得你好欺負很好玩,被欺負的機率就會增加。
所以我們要預防兩個問題,一個是告訴孩子不要主動去欺負別人,另一個是告訴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就是所謂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容忍。沒事我也不找事,有事我也不怕事
沒有標準
1、 孩子的衝突,父母別過多干涉
讓孩子自己解決,很多時候只是一些小矛盾,兩個人解決好之後依然是最好的朋友。如果真的發生比較嚴重的「欺凌」事件,家長就要介入了。
2 、不用擔心孩子總吃虧
3、 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負了,首先可以大聲地用語言震懾對方,比如:你再推我,我就要生氣了!如果對方還是動手,你可以適當地還擊;最後,一定記住打不過就跑,保護自己最重要。
孩子們一起玩鬧,矛盾是難免的。簡單地一句「打回去」,只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以暴制暴的意識,更好的應該是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有效順暢地與人溝通。
最重要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告訴家長 。 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灣,不管事情的結果如何,做父母的都會去安慰和包容,讓孩子敢於把擔憂和恐懼表達出來,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
也許有時候孩子不敢告訴家長,做爸媽的要細心點,發現孩子的不對勁要及時和孩子溝通,拒絕暴力,反對侵害,關注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