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葉盛蘭是如何火遍上海灘的?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學習

2020-01-17     聽戲APP

葉盛蘭,一代名伶,葉派小生創始人。祖籍安徽太湖縣,京劇之故鄉也。民國三年,歲在甲寅(1914),10月23日,葉盛蘭生於北京梨園世家,祖父、父親都是行家裡手。

父親葉春善還是著名的喜(富)連成科班的創始人兼第一任社長。葉盛蘭屬虎,有虎性。據說當年反右,葉盛蘭被抬舉為中國京劇院第一右派,批鬥得很兇,每次批鬥會之後回到家裡,他什麼話也不說,就把自己關進臥室,用小生的念白大吼:「在上海的時候,誰敢惹我?」仿佛在發虎威,卻也有一點「虎落平陽被犬欺」的無奈。 

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春天,上海新組建的大來公司,聯合了卡爾登(天蟾舞台)、中國戲院和共舞台,約聘袁世海、張雲溪、張春華、陳永玲、胡少安等赴天蟾演出,後又增加了李少春、李世芳、葉盛蘭、葉盛章、葉盛長等,號稱十大頭牌,並請翁偶虹先生常駐上海,編排新戲。  

當年的上海天蟾劇院,不賣到四千人不能算是客滿,天蟾第一場戲,不大容易安排。經大家研究議定,開場戲為《金石盟》,由葉盛蘭演石秀,陳永玲演潘巧雲,葉盛長演楊雄,葉盛章演「盜王墳」、「巧連環」的時遷。大軸是葉盛蘭、李世芳合演全部《奇雙會》,葉盛蘭演趙寵,李世芳演李桂枝。如此戲碼,如此演員,廣告一出,立刻轟動了整個上海灘,頃刻間預售即滿。

上演之日,更是煊赫異常,可謂極一時之盛。要知道,梅蘭芳當時正率班演出於中國大戲院,早已先聲奪人,天蟾能夠一炮打響,首先是靠了群英薈萃,並在劇目安排上出奇制勝,葉盛蘭自然也有一份功勞。  


這時的葉盛蘭,紅遍上海灘,其身價每天都在漲,不可阻擋。於是,第二期「十大頭牌」合作戲,葉盛蘭再次受到天蟾的邀請,從而見證了《百戰興唐》在天蟾創造的十二成大滿堂的奇蹟。有人看到現場的情形,說是「滿坑滿谷,從後台仰望三樓,真是萬頭攢動,喝彩之聲,震撼整個戲院」。不久,程硯秋也率團加入了上海灘的群芳鬥豔。由於大來公司的盛情挽留,葉盛蘭推遲了回京的計劃,加入到程劇團的陣容之中。在此期間,他與譚富英、高盛麟、袁世海合演了《黃鶴樓》。

這是周瑜(翎子生)的代表作,整齣戲對翎子生的身段、念白、唱腔要求都相當高,高潮部分和武生的對手戲更是火花四濺。葉盛蘭早有「活周瑜」之稱,而扮演趙雲的高盛麟也是武生中的佼佼者,與葉盛蘭恰好是一對:英氣對豪氣,謀略對武功,機心對坦蕩,言語對刀鋒,舞台上真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觀眾遇此,只能瘋掉。 

帶著風塵和讚譽,葉盛蘭回到北平。他馬不停蹄,立刻趕排新戲《羅成》。人們對葉盛蘭的羅成並不陌生,戲迷痴迷於他那條剛勁寬厚而又清脆柔婉的好嗓子,翁偶虹先生讚許為龍』、『鳳』、『虎』三音俱備」。小生的嗓子必須是龍、鳳、虎三音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清脆圓潤的男性之美,而不至變成了尖利刺耳的鬼音。不過,葉盛蘭一直對《羅成》的劇本不甚滿意,希望翁先生能給他編寫一部全本《羅成》。1945年8月,葉盛蘭的育化社宣告成立,開了京劇界小生挑班的先河。翁先生曾想藉此機會滿足他的這個夙願,可他的親友都認為,第一天挑班打炮,就演個亂箭攢身的人物,不吉利。

於是,翁先生特地為他編寫了一出「吉祥新戲」,即全部《周瑜》。按照翁先生的設計,這齣戲包括了周郎顧曲、公瑾舞劍、筵前驚丑、閨中試美、古廟燭邪、荒江除惡等文武場子,幾乎囊括了周瑜招親到從政之前的全部故事。但葉盛蘭並不滿意,他希望翁先生能將他的拿手好戲《臨江會》設法安排在周郎娶親之後,這等於給翁先生出了一道難題。翁先生說:「在我是不難於信筆塗鴉,卻難於違心畫蛇。」但在盛情面前,他也只得勉為其難。他用指囤借糧作為過渡,「又用了兩個草蛇灰線的場子,過渡到《臨江會》」。這樣的寫法,翁先生自己並不認可,然而,演出效果卻又出奇的好。預告之後,前三天即告客滿。  

其實,葉盛蘭並非有意為難翁先生,而是想通過這齣戲的演出,把他的嗓子功夫、翎子功夫、扇子功夫、把子功夫做個全面的展示。葉盛蘭的老師程繼仙曾經總結小生的表演藝術,提出了「心與神會,五子登科」的八字秘訣。這裡所謂五子,即嗓子、翎子、扇子、褶子、把子,以此概括小生行中的翎子生、扇子生、窮生、武小生在各個方面的技巧。 

 


葉盛蘭的全部《周瑜》堪稱絕唱,舞台之上,周瑜的形象更是光彩逼人。這是因為,老師的「八字秘訣」已被他化入自己的唱、念、作、表之中,心領而神會,周瑜的風流倜儻、雄姿英發,遂有逼真的表現。而此時的葉盛蘭,並未忘記他的《羅成》。他與翁先生約定,繼續為他編寫全部《羅成》。可惜,在上海的日子裡,限於種種條件,翁先生只給他添寫了《雅觀樓》的「賭帶奪帶」和「五龍二虎鎖彥章」。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回北平後,他請師兄王連平攢成了全部《羅成》,果然也是一演而紅,繼「活周瑜」之後,又得了「活羅成」的雅號。可是他並不打算放過翁先生。1948年秋天,翁先生從上海回到北平,葉盛蘭聞訊立刻前來慰問。

葉盛蘭的成名證明「共生效應,自然界裡有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便會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其實,「共生」就是指群體所有成員通過某種互利機制,有機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發展。

在一個群英薈萃的群體中,人們間的互相交流、信息傳遞、互相影響往往會極大促進個人與群體的提高,即產生所謂「1+1>2」的共生效益。一個好團隊有多重要,現在你明白了吧!

(原作者解璽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wGctm8BUQOea5OwP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