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過教育的真諦: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作為教育的最核心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先賢對家庭教育也有著獨特的認識:「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用一句比較濫俗的話,但同樣也是公認的至理名言來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孩子如同一塊潔凈的白幕,父母則是最重要的畫師,家庭教育決定了人生的底色,同樣也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
從《家有兒女》到《虎媽貓爸》,再到《小別離》,電視劇也嘗試著對家庭教育進行探討,直到正在熱播的《小歡喜》,才真正探尋到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內核,引發了廣大家庭的共鳴。《小歡喜》中為我們展現出了家庭教育的冰山一角,用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家庭,為我們深入剖析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進步和不足。
電視劇如今已經成為我們在繁忙生活中攝取新知識的重要來源,無論是生存技巧還是生活技能,我們都能從中有所借鑑。尤其是對於初為父母的「新手」來說,電視劇中的教育方式便成了最直接的學習榜樣。
《小歡喜》講述了三個不同教育方式的家庭,暴露出各自教育過程中的不足,三對父母通過各自的努力,彌補了家庭教育的缺憾,最終和子女達成情感和解的故事。下面就從這三個家庭入手,淺談中國式家庭教育觀的缺陷,對照自身的教育方法,看看誤入了幾個雷區?
01
季楊楊的家庭:傳統的父親強權,缺失的家庭關愛
代表群體:留守兒童
季楊楊所處的家庭環境有著非常大的代表性,尤其是對於農村的兒童來說更是如此:父母背井離鄉打拚奮鬥,子女在爺爺或者姥爺家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大眾問題,「關愛留守兒童」也成了我們常常聽到的口號。
季勝利錯過了季楊楊6年成長時間,但是他錯過的又何止是6年?因為父母的遠走,季楊楊的少年時期是在姥爺家度過的,陪在他身邊的不是父母,而是姥姥姥爺,教育他的也不是父母,而是舅舅。季楊楊雖然衣食不愁要風得風,但是因為父母角色的缺位,導致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季勝利是一名非常傳統的中國式父親,對孩子的態度永遠是霸權主義,六年時間沒有盡到父親的義務,剛回到家就想重新取回「父親」的權利。面對滿腹牴觸情緒的季楊楊,難免會碰一鼻子灰,導致兩人的關係愈發緊張,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幸運的是家庭中還有一位溫柔賢淑的母親劉靜,她完美地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一邊用母親的懷抱溫暖季楊楊心中的寒冰,一邊幫助丈夫徐徐漸進地改變教育方式和相處態度。季楊楊雖然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但是他內心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渴望享受家庭的溫暖。
季勝利和劉靜從學習季楊楊的愛好開始,放下家長的姿態和季楊楊一起賽車;再到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交流,而不再是以父母霸權強迫孩子接受,才慢慢得到孩子的認可。直到後來劉靜被查出患病,季楊楊主動剃頭陪母親共渡難關,三個人的情感隔閡才徹底打破,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強壓從來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的有效途徑,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叛逆,只有家庭的溫暖和關愛才是讓孩子回歸家庭的唯一方式。不得已錯失孩子的成長期並不可怕,只要付出加倍的耐心,用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同樣能夠重獲孩子的信任。要相信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02
喬英子的家庭:父親角色的缺位,母親期望的重壓
代表群體:單親家庭
為什麼我們賺錢越來越多,生活越過越好,離婚的家庭卻越來越多?難道真的是因為年青一代沒有老一輩人專一而鍾情?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個體的獨立性日益增強,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每個人都能夠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而不再依附於另一個人生活,這才是離婚率高居不下的主因。我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不是社會的退步。
英子的父母便是如此:父親喬衛東事業有成,是一家公司的老總,母親宋倩也是遠近聞名的老師,每年都為清華北大輸送大量的人才。但是由於一次意外事件,兩個人還是分道揚鑣,英子跟著母親相依為命。
由於丈夫的背叛,宋倩空前地缺乏安全感,她不再尋找新的另一半,而把所有的精力和期望都傾注到女兒身上。從一個細節我們就可以看到她的嚴格:不准英子吃喜歡的油條,卻為了補身體強迫她生吃海參。一切以自己的規則為準,不給英子任何反駁的機會。
相對於季勝利的家庭霸權,宋倩採取了另外一種更直接,讓子女更無從逃避的施加壓力方式——以愛之名。以父母的身份施壓,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比如季楊楊;以愛之名施壓,則容易造成孩子對自我的否定,對目標的迷茫,和對世界的質疑。
喬英子身負母親的期望,不敢有絲毫懈怠,她把自己當成母親世界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母親心靈中的灰暗,但是也燃燒奉獻了自己。凡是遷就付出皆有極限,當母親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發生矛盾的時候,喬英子便慌了陣腳,既不願意辜負了母親,更不願意辜負了自己的人生。
長此以往喬英子的精神瀕臨崩潰,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抑鬱。宋倩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對待女兒的態度,就像劉靜在劇中說的那樣:「我們關心子女是否穿得暖,他們在乎的卻是好不好看;我們希望子女能夠吃的有營養,他們在意的卻是好不好吃;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自身的人生經驗讓子女少走一些彎路,他們卻只會追求自由。」
子女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不要自顧自地為他們規劃道路,應該詢問子女的意見,給予他們選擇人生道路的自由。父母要做的,並不是控制他們如何做出選擇,更重要的是要鍛鍊他們正確認識自己並做出選擇的能力。要知道給子女一個輕鬆地家庭氛圍,比為他們做出一頓豐盛的餐食重要得多。
03
方一凡的家庭:不是壞孩子,只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
代表群體:普通家庭
方一凡和自己的同學相比,也許沒有值得驕傲的成績,也沒有令人艷羨的家境,但是他有一個完美的家庭,一個充滿關愛的心靈港灣。母親童文潔是一位雷厲風行的財務,父親方圓是一個性格圓滑的法務,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如果說還有什麼不足,那就是方一凡那讓人不忍目睹的學習成績。
在方一凡的家庭中,嚴母慈父的形象特別立體,管教兒子的總是母親,最後出來打圓場緩和雙方矛盾的總是父親。這樣的家庭教育可以達到張弛有度、獎罰分明的目的,即便孩子最終不是優等生,也會一樣成才。也許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是誰又不想生活在一個充滿溫暖的家庭中呢?
方一凡的家庭代表了大多數的普通家庭:沒有門路,不是富翁,只能靠自己拚命奮鬥。方一凡本人也絕不是一個壞孩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只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但是能夠站在金字塔尖的畢竟只是極少數,更多的孩子成為了升學率中的分母,而不是分子。
童文潔在教育上風風火火,稍有不如意便會暴風驟雨般數落,方圓恰恰相反,他懂得如何去尊重每一個個體,如何迂迴委婉地達到教育的目的。通過劇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便可以體會出兩種方式孰優孰劣:童文潔發現了方一凡床下的藏書,正欲爆發被方圓攔下,用一種很平等平和的語氣完美解決了問題,沒有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和彼此之間的尷尬。
方一凡的家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的孩子確實學習不好,我們應該怎麼辦?威逼利誘讓他學習,還是趁早打算,讓他選擇自己的愛好並為之付出努力,尋找另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穩妥的前者,因為不想孩子失敗後回頭埋怨。但是時代的進步正是體現在這裡:即便你學習不夠優秀,甚至考不上大學,但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有可以傍身的本領,同樣可以擁有絢爛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生存不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人生才會擁有更多可能,生命才會有更大的意義。
04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父母最大的任務並不是給孩子多麼富裕的生活,也不是逼迫子女去的多麼驕人的成績,而是幫助孩子塑造獨立完整的人格,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夠勇於奮鬥。父母能夠留給子女的有價值的東西,也絕不只是金錢,而是對世界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對目標的十年如一日,對人生的認可和無愧。
我們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庭教育切忌爭一時之長短,求一時之優秀。比成績更重要的是生活,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自由。我們視為珍寶的生活經驗也許早就過時,有時候多走一走彎路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放手比控制更難,也更有效。
《小歡喜》沒有苛責父母角色的失位,因為人生不易身不由己,而是用一種包容性的姿態,為這些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誤區給出解決之道。而我們正需要的,便是這些解決辦法:錯失過孩子的成長期?別著急,慢慢走入孩子的內心,重獲他們的信任;給予孩子太大壓力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別緊張,有時放手也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方式。
看完本篇文章的詳解,我想大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認識。中國式傳統家庭教育有著明顯的弊端,但是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懂得了尊重,便會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懂得關愛,便能讓孩子無所畏懼。《小歡喜》中家庭教育的雷區,你都避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