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洛寧人民抗擊土匪的偉大壯舉之二——王老五兩打磨頭寨

2019-11-12   洛寧城事

《民國年間洛寧人民抗擊土匪的偉大壯舉》之二

——王老五兩打磨頭寨

《民國年間洛寧人民抗擊土匪的偉大壯舉》序言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整理

洛寧近代匪患始於清咸豐年間。捻軍、太平軍主要有五次襲擾永寧,百姓深受其害。

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4月,捻軍西征就曾到過洛寧。蕭況率領捻軍千餘人入嵩縣,清總管德塄額等迭次追擊,捻軍在永寧七里坪、宜陽、汝州等處,集散兵,招饑民,聚眾2000餘人,入蜘蛛山,據守抵抗。當時捻軍是被清軍追擊而暫避於洛寧的七里坪。那次捻軍只顧與官兵周旋,倒沒過多擾民。

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捻軍張宗禹等軍進圍洛陽;三月,捻軍張樂行率部數萬進入河南,轉戰豫西。捻軍張樂行部由嵩縣、伊陽入龍門,兩次攻打洛陽城,未克,攻占了平樂(今屬孟津),向西攻占新安縣城。捻軍一路浩浩蕩蕩,經過洛陽,攻陷宜陽,破韓城,向永寧(今洛寧)殺來。

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夜,張樂行率捻軍孫丑等部數萬人由宜陽進入永寧縣(今洛寧縣),永寧戒嚴。捻軍繞過縣城,進逼王范鎮,地方鄉勇與捻軍接戰皆敗,眾多死。捻軍首先攻占了王范鎮等地,當時捻軍打進了王范鎮、搶劫商號,焚燒臨街房屋數十間,掠走富戶大量牲口。當行至東街時,見到劉家門前懸掛有「善人匾額」才停止燒搶。捻軍攻占了王范鎮後,對永寧縣城縣城形成了合圍之勢。二十五日晚, 捻軍包圍永寧城, 捻軍分數路猛攻縣城,他們用火炮轟擊城門,永寧城中官民非常害怕。時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二十六日早晨永寧城內鄉紳準備牛羊美酒金帛,請求與捻軍講和,捻軍假裝答應,並且說:「我們進城幾個人,遊覽一下縣城風景出城就走,於是守城官兵讓捻軍爬雲梯登上城牆,大家不敢冒犯捻軍,有的還幫助把他們拉上來。捻軍剛登上城牆後,就手持兵器,大聲呼喊殺人,守城人員驚荒潰散。永寧知縣宋紹京,把總牛凌雲從東門逃出,城中大亂。永寧縣城被攻克的時間是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八九時許。捻軍首先攻破了縣城西門,城門被打開,幾萬捻軍將士象潮水一般涌人縣城,當捻軍攻陷永寧城後,大肆殺戮。據地方志記載,當時「男子橫死街衢,婦女填井中皆滿」。(據民國六年《永寧縣誌》卷一「紀事」)捻軍攻占永寧城後,許多群眾要求加入捻軍,捻軍隊伍再次壯大。破城後,捻軍正忙著開倉賑饑,不料兩支清軍迅速會合。於二十九日夜,清將楊飛熊(雄)率軍與李續燾部匯合,向縣城的捻軍反撲,捻軍據城堅守,打死清軍無數。不久,清軍再次向捻軍發動進攻。捻軍戰不利,放棄永寧縣城,向西南撤走,後進入陝西省,攻雒南,並與太平軍陳得才部聯合。捻軍走時一路高歌前進,那歌詞大意是:「少做襪子,多做鞋,來年八月我再來。」

1862年6月,太平軍扶王陳得才聞英王陳玉成被清兵誘捕,率部營救。由商洛取道盧氏、峽石、觀音堂、澠池、新安南下宜陽、水寧等地。八月,太平軍進駐王范,數日後離去。

捻軍走後,為了保護王范街商號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防止捻軍重來騷擾,王范鎮主事者迅速商議應對保護措施。同年農曆閏八月,王范成立寨防局,突擊築寨,一月而成。王范鎮東西兩頭有石橋,西曰登雲,東曰漸盤,合而取名「雲盤寨" 。雲盤寨設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座寨門。寨牆設若干炮台,寨內並組織民團,堅守寨牆。從此「雲盤寨」便成為王范鎮的代名詞。

同年十月,捻軍首領姜太林、孫四牙,王懷義、周化臨、韓老萬、張小明等率黃旗、藍旗、紅邊白旗、黃邊白旗各部入盧氏山中,捻軍一部向東進攻王范鎮,捻軍又來王范鎮,寨門固守甚嚴,強攻數日不克,繞寨而去。又轉攻永寧縣城,轟毀南門,攻入永寧縣城,開倉濟貧,殺貪官懲污吏,據城三日乃北上陝州。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捻軍張牛部轉戰豫西,由伊陽(今妝陽)西進,攻占宜陽、十五日克宜陽,二十日占永寧,二十一日尾追清軍至,張部棄城北上陝州。

自此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的逐漸病態化,政治腐敗,太平軍、捻軍席捲大半個中國,西北回民起義、義和團起義,加之列強入侵,天災戰亂頻仍,重創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江河日下,國無寧日。

從此以後洛寧土匪蜂起,百年匪患不斷。洛寧地處豫西邊陲,山高林密,地勢險要,山寨林立。 特別是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洛寧匪患異常猖獗,這裡成了土匪的王國,幾乎沒有一個村莊不受土匪襲擾,村村無不遭到土匪洗劫和綁票,洛寧幾無寧土,百姓罹難。

洛寧人民的忠厚和善良,守衛家園的悲愴,血色殘陽下,在那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的年代,在這裡發生了一場場的民匪對峙,土匪攻寨、民眾守寨,上演了一次次慘烈的戰鬥,讓這裡成為小規模戰爭的戰場……土匪發動的非正義戰爭,殘酷殺戮,瘋狂掠奪,罪惡滔天,罄竹難書。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仿佛還在眼前閃現,那熟悉的聲音依稀還在耳邊迴響。

民國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老天爺註定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年,洛寧縣村民與土匪之間,發生了一次次大戰,一部分人棄寨逃跑,一部分人築寨御匪,結果吉凶分明,命運完全不同……

本篇收錄兩例洛寧人民抗擊土匪的偉大壯舉,驚天動地,極其悲壯,可歌可泣。一為余莊村東街李氏家族戶首李虎文率領全體村民堅守余莊寨,奮勇抗擊「老洋人」匪眾,堅貞不屈,傷亡慘重,雖敗猶榮,英靈長在;一為磨頭村民堅守磨頭寨,憑險守寨,英勇抗擊「王老五」匪杆,王清泰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是最關鍵的因素,村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最終取得勝利的光輝業績,世代傳為佳話。

這兩次抗匪行為,反映了洛寧人民民風剽悍,崇尚勇武,蔑視怯弱,面對強敵,不懼生死,往往敢於鋌而走險。體現了洛寧人民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堅強意志。洛寧人民為保衛家園,保衛人民的和平生活,保衛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誓死抗匪,視死如歸,不畏強敵,英勇作戰、奮勇殺敵的戰鬥精神,反映了洛寧人民為正義而戰的必勝信念,堅決抗擊外來侵略,抗擊匪寇的堅定信念和必勝信心,這種舍已成仁,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是一座歷史豐碑,是一面光輝的旗幟,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效仿。

這兩件非常典型的抗匪事例,足以光耀千秋,名垂史冊。這也就是我費盡心力,整理本篇《民國年間洛寧人民抗擊土匪的偉大壯舉》的初衷。本篇內容的撰寫,是我根據實地調查採訪資料,以及李德龍《「老洋人」攻打余莊寨》,唐天光《王老五磨頭寨受阻》以及其它網絡有關材料,整理而成。本篇分為兩個章節,《「老洋人」攻打余莊寨》和《王老五兩打磨頭寨》。

《王老五兩打磨頭寨》序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整理

旗山位於磨頭村南,那山嶺猶如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故名旗山。那旗山魏然高聳,挺拔俊秀,這面旗幟分明就是磨頭村人的風骨和靈魂。磨頭村位於旗山之北山下,由此得名旗山鎮。

今年七月我整理了《金門寨四門張氏文化》,又著手整理了《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文化》這個專題,我和磨頭村文林兄商議,他是「進士張家」二十二世傳人,故人族伯滿周公之子,多年來他為張氏文化做了大量積極有益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當他知道我的想法時,正好與他初衷不謀而合。我列出了這個專題大綱和條目內容,徵求了他的意見,又加以完善,使之更加完美合理。

在這個專題資料徵集過程中,我對磨頭村又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在這段時間,我先後整理了《磨頭村「進士張家」張氏文化》、《磨頭村進士張際庚軼事》、《磨頭村史話》、《豫西第一所抗日救亡中學——開封現代中學洛寧分校》等專題。

之後,我又多次受文林兄邀約讓我整理《王老五兩打磨頭寨》,當時我想,這件事磨頭村唐天光老先生原來寫有一篇《王老五磨頭寨受阻》,寫同類題材,容易招惹他人非議,這種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不能幹,故而我一再推辭不願寫。後來文林兄多次跟我談及此事,態度非常誠懇,對我說:「我年逾古稀,身體多病,做事時常力不從心,心性有餘,力尚不足,我現在實在無法完成這件事,心愿難了,總是塊心病,心有不甘。目前還沒有有興趣的人願意去完成這一件大事,你能擔當此任,故今將此重任,託付於你,不可推諉,萬望勿辭。」我一向重情重義,也不能拂了一位老人的未了心愿,也不好再駁他的面子,遂應承了下來。我之所以要寫,有兩條理由:一、關於王老五打磨頭的時間不夠準確,需要重新確定,數十年前我發現有當時重要參與堅守磨頭寨王清雲《御災捍患》功德碑發現;二、文林兄說,唐天光先生所寫的很多細節沒有寫進去,王老五打磨頭的時間也不對,這是磨頭百年史上的一件大事需要大寫特寫。

總之一句話,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利用自己的微簿之力,傳承洛寧地方文化。至於別人怎麼去想,怎麼去看,那是別人的事。一個人要是總怕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有想法,總怕招惹非議,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那就只有什麼也不做。即使你什麼也不幹,那樣你就沒有任何非議了嗎?我看未必,恐怕更難。只能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照樣還會有人去說東道西。人生之路雖然漫長,心底無私,胸懷坦蕩,怎麼做是自己的事,至於別人怎麼說,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我在整理《王老五兩打磨頭寨》過程中,收集到《老洋人攻打余莊寨》的片段資料,這是一個守寨失敗的事例,穿插進去也挺好,抗擊土匪,一勝一敗,正反兩面,可以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於是整理了兩篇同類題材的文章。我這次整理《老洋人攻打余莊寨》主要參考了網絡資料,網絡資料內容應取材於李德龍先生《老洋人攻打余莊寨》,這一點毋容置疑。我打工在外,目前暫時還沒有見到李德龍先生《老洋人攻打余莊寨》的資料,以前我在《洛寧文史資料》上看過,內容基本如此。我和李德龍先生是知交,他多次跟我談及李家的家世和老洋人攻打余莊寨這件事的來龍始末,我也多次向他和張淳等人詢問有關重要情節,給我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老洋人攻打余莊寨》悲壯慘烈,可歌可泣,這就是我要重新展現一下洛寧人的風骨的初衷,於是整理了「洛寧人民抗擊土匪的偉大壯舉」之一《老洋人攻打余莊寨》,之二《王老五兩打磨頭寨》。

經過這兩個月的努力,這個專題已基本整理到位,我反覆修改補充完善,這樣就把許許多多零碎的磨頭村史料串聯起來,有效地保存了磨頭村歷史文獻,傳承了磨頭村歷史文化,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張世旺、理事張守林、理事張文林為該專題進行過大量地調查和考證。三十年來,我曾多次調查磨頭村族伯張滿周、族伯張守府、張懷中、族叔張中林、張世邦等人,村長張克讓也都參與了這項工作,協助調查、核實有關事件及人物資料,他們都為此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勞動,對傳承磨頭村文化和張氏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功德自在人心。

在這次整理過程中,文林兄盡其所能,不辭辛苦,積極提供材料,實地調查,對我整理的初稿一次次核對,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力求準確無誤,做了大量積極有益的工作,辛勞備至。正是因為在我背後有一大批人默默無聞,積極奉獻,支持我,鼓勵我,協助我,故而我整理磨頭村文化和張氏文化才能順利進行。現在在這個專題完成之際,對許多直接或間接參與這個專題的人,對他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勞動和默默奉獻,在此深表感謝,略述顛末,不忘初衷,是為序!

(二)王老五兩打磨頭寨

一、《洛寧縣誌》關於王老五竄擾洛寧的記載

1991年《洛寧縣誌》有關王老五竄擾洛寧有兩次,皆在1922年,一次在春天,一次在9月。

1991年《洛寧縣誌》卷一:「大事記」: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王振率眾自陝州入洛寧,沿途破寨攻村,富戶皆逃。在北嶺遭直軍第三師伏擊,被斃傷200餘人,遂繞道楊坡出境。」

1991年《洛寧縣誌》卷五:「軍事 戰事 三桿伙抗爭」

「王老五磨頭受阻

民國十一年(1922年)春,臨汝杆首王振(綽號王老五)率眾千餘,竄擾洛寧,連克數寨。農曆五月中旬圍攻磨頭寨,進攻兩次,皆被擊退。無奈派人和談,借道西去。」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王振與王照合杆5000餘人,自陝州入洛寧,在小界、中河一帶燒殺搶掠,縣府電告洛陽駐軍,吳佩孚派直軍第三師趕到縣城北嶺設伏。21日夜杆眾進入伏擊圈,傷亡200餘人,由東宋、楊坡出境。」

二、「王老五」生平事跡

這「王老五」何許人也?為何洛寧人聽說他來了如此膽戰心寒。原來王老五為民國時期亂世起杆,臨汝一帶悍匪,兇殘無比。

「王老五」本名王振,又名耀堂,字榮軒,生於一八八七年, 寶豐縣馬道人,馬道地處豫西魯山與寶豐交界處。兄弟五人,王振居末,綽號王老五。全家靠挖煤為生。 此人肩寬背乍,滿臉絡腮鬍子,凶暴的面相配上一 對時常露著歹毒的眼睛,讓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慄。他驍勇善戰,性如烈火,桀驁不馴。

一九一三年四月,王振參加白朗起義,是白朗的撫漢討袁軍的一個頭目。白朗兵敗後仍回原籍僱工開煤窯。一九二零年七月,王振率人截獲段祺瑞潰軍槍枝一百餘支,又占山為王,拉起三百餘人的杆子,一九二一年被河南宏威軍總司令、陸軍暫編第一師師長趙傑收編,任巡緝營營長。王振先後在白朗的撫漢討袁軍、趙倜的宏威軍、"老洋人"張慶的河南自治軍、豫西鎮嵩軍中位居要職。1922年鎮嵩軍陝軍第三師師長憨玉昆(吳佩孚任憨玉昆為中央陸軍第三十五師師長)收撫了豫西王振匪杆所部千餘人,編為補充團,王振在鎮嵩軍歷任團長、旅長、第四師師長。1924年,王振又收編活動在臨汝、洛陽、魯山等地的姜明玉、范龍章等匪杆,編為一營,共三個團,如范龍章一度由團長升任旅長、師長等職務;1927年春,鎮嵩軍一部編入第二集團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八軍,姜明玉任軍長。1926年王振任鎮嵩軍第二軍軍長。1927年夏鎮嵩軍劉鎮華投奔馮玉祥部,其部屬柴雲升、王振等不願投馮,王振率部前往山東濟南投奔奉系安國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軍團軍團長張宗昌。1929年又投靠河南省政府主席韓復渠,任警衛團總指揮。1930年王振追隨第八方面軍總司令樊鍾秀參加了中原大戰。1930年9月,蔣介石把中原大戰中收編的鎮嵩軍劉鎮華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7軍,王振任軍長,下轄第1、第2師。不久,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徐源泉沿平漢路北進時,遭遇王振部的阻擊。其時,徐源泉不知王部已經被收編,率部與之作戰。1930年10月13日被國民軍肖之楚部誘殺於河南省鄢陵縣。在民國年間的時局變幻中,他時而土匪時而官軍的獨特經歷,堪稱豫西蹚將中的一個梟雄人物。

三、村民眾志成城修築磨頭三寨

從清末到民國時期,當時洛寧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洛寧土匪很多,有大白天在路上劫路的,有半夜進村搶劫拉票的,還有一些土匪頭目,明目張胆地拉起杆子,打家劫舍,走到那裡,吃到那裡,搶到那裡。各大村寨時常遭到土匪洗劫,當時洛寧縣官府對他們也無可奈何,老百姓都在刀尖上過日子,朝不保夕,整天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各村為了安全,保村安民,自發地形成了一股築寨風。

洛寧的寨子有兩種。一種修築在高處的原頭或山頂,利用四周具有的天然山頭或懸崖、溝壑,作為天險,再經過人工構築,形成可與土匪對峙的戰鬥堡壘。這種寨子具有很強的防禦功能,居高臨下,憑險而守,老百姓稱其為名副其實的「寨」。凡是能夠抵禦土匪的寨子,大都居高臨下,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還有一種在平地上修築的寨,洛寧人叫「圍子」,也叫「圍寨」。也就是平地起寨,圍著村子四周打起寨牆,留一兩個寨門,寨牆上架起炮,布置弓弩陣,寨牆外有寨壕,高牆壁壘,堅固異常。

民國七年(1918年)冬到民國八年(1919年)春,就是在那兵荒馬亂之際,在洛河南岸的磨頭村,同時修築了三個圍寨,自東而西,一字排列,分別為東寨(名叫東疙瘩)、中寨(名叫中和寨)、西寨。磨頭村三個寨就是平地上修築的圍寨,確也異常險要和堅固,易守難攻。

其中磨頭東寨大致為梯形,南寨牆東西長85米,北寨牆東西長87米,南北寨牆長為94米,占地面積12.13畝。寨牆高三丈。東寨設有南寨門,在磨頭三個寨中,東寨面積最小。

磨頭中寨大致為梯形,中寨南寨牆東西長125米,中寨北寨牆(下地)東西長176米,南北寨牆長190米,占地面積42.89畝。中寨修得最為堅固,規模宏大,中寨四周寨牆底寬三丈,頂寬兩丈,中寨的東西南北四面寨牆上修有許多垛子,即女牆,高六尺,垛子之間距離為六尺,用於守寨人員射擊時作為掩體。中寨設有兩個寨門,中寨的正門為南門,在南寨牆正中位置;中寨北門,又叫地寨門(低寨門),在下地北寨牆正中位置。兩個寨門樓子均用土坯砌成,分為上下兩層,上面一層,用於守衛寨門所用,留有槍眼和瞭望窗口,下面一層為寨門。中寨內修有五個炮樓,分別位於中寨東寨牆東南角、中寨東寨牆東北(在下地與中寨留沿上邊東寨牆根)、中寨王清泰家院中、張世庚家院中(在下地與中寨留沿上邊西寨牆東)、下地北門內西側,加強守衛。

磨頭西寨面積最大,又稱大寨,西寨為梯形,東西寨牆長170米、東寨牆南北長160米,西寨牆南北長180米,占地面積43.34畝。磨頭三寨沿寨牆四周都修有一丈五尺深的寨壕,非常險要,易守難攻。西寨設有南寨門、西寨門。

自從磨頭寨築起來後,老百姓才覺得有了點安全感。

可是當時在豫西有民諺雲「上了寨,死得快;到處跑,死不了!」並傳說「有的寨抵抗土匪,寨被土匪攻克後,放火燒房子,搶東西,還殺了幾十口人,拉了幾百個肉票。」「有的寨看到土匪來了,趕緊派人大開寨門,迎土匪進寨,送禮奉獻,供應錢糧,免除了災禍。」這樣一來,弄的磨頭村人們不知是住在寨內是福是禍,哭笑不得,整天提心弔膽過日子。

可就在余莊東街遭遇殺戮的同時,臨汝王老五(王振)的土匪隊伍居然在磨頭寨兩次受挫,遭受重創。

四、王老五一打磨頭寨

洛寧民眾向來膽大,敢於爭勝鬥狠,敢於出奇制勝。其實這膽量是讓土匪給「逼出來的」,時間長了也就「練出來了」。土匪太多了,老百姓必須和土匪打交道,見得多了,膽子也就大了。

土匪的掠奪方式,無外乎兩種:攻城奪寨,綁票。綁票,是土匪比攻城掠寨更合算的獲取生存資源的手段,它風險小,成功率高。土匪索取財富的方法很直接:先是以暴力要挾,主動拿糧送錢的,收刀繞村走人;不然,殺進村去血洗一場,燒殺搶掠,連一隻雞都不放過。

百姓與土匪較量,一般都軟著來,不敢硬來。土匪對於敢於抵抗的民眾,從來就只一個字:殺。因此只有非常強大的寨子,槍多人多,寨牆堅固,寨中又有能人,有非凡的智慧和謀略,才敢有膽量與匪幫對峙和打仗。若有軍事實力,民眾並不害怕與土匪較量。

磨頭村中寨王氏家族族長王清泰,自幼聰穎,飽讀詩書,一向以文人相稱,能言善辯,口若懸河,言辭犀利,果敢剛毅。王清泰家境殷實,在社會上素有威望,廣交各路英雄豪傑,善用謀略,膽識過人,處事公正,倍受鄉里敬重,故而被推為磨頭村寨首。磨頭村各大家族尤以中寨張氏家族人口最多,張氏家族在社會上也擁有一定勢力,故而得到王清泰籠絡和敬重。

磨頭寨修好後,王清泰與各大家族協商守寨事宜,組織磨頭村青壯人丁四百餘人,組成磨頭村團防隊,動員各大家族和鄉紳、富戶捐資,購置抬槍、土炮、槍械,準備了許多礌石、滾木等守寨武器,農閒時節,帶領團丁訓練守寨,遠近聞名,數十年土匪不敢近磨頭村一步,從而保證了磨頭村各家族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磨頭村王清泰就是憑藉寨牆堅固、有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及有人、有槍、有較多的神槍手,才敢率領全村人民和土匪對抗,不過這也承擔了很大風險,一旦寨被攻破,全村人都要遭受殺戮,面臨燒殺擄掠,滅頂之災。一般人賭不起這個風險,大多採取,跑匪和開門迎匪,奉獻財物,供應錢糧軍需,這兩條出路比較保險,不過這也是一種被動策略。至於窮人也沒有什麼家業,沒有什麼掛牽,一遇到土匪來了,沒有好辦法,就只能跑了,先保命再說,躲匪更方便易行。

民國十一年夏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即1922年6月21日,臨汝縣悍匪王振,綽號「王老五」,率領1000餘人,殺氣騰騰,自洛陽向西而來,流竄洛寧,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破寨,燒殺搶掠,禍害鄉里,百姓聞風喪膽。

「王老五」流匪自進入洛寧以來,從東往西,沿洛河南岸西行,土匪經過東王村、西王村、馬營、方村、孫洞、南洞、孟村、北村等村攻無不破,打無不開,屠殺擄掠,無惡不作。當「王老五」隊伍到達孫洞村時,在孫洞寨外紮下營盤,村民打開寨門,迎匪入內,供應錢糧。時有諺語云「孫洞寨,白奶奶,土匪來了門開開!」。

當磨頭寨主王清泰聞訊「王老五」的隊伍在孫洞寨外紮下營盤,趕緊召集村中各個家族主事,共同商議應對之策,這時村中有兩種意見,有主戰派,有主降派,爭論不休,各有理由。當時人們被「王老五」嚇破了膽,一時村中主降求和情緒占了上風。正當大伙兒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之際。這時王清泰說話了,王清泰是主戰派,有意引導大家主戰抗匪,後來主戰派占了上風,統一了意見後,王清泰斬釘截鐵地說:「寨子既然築起來了,就得堅守。」磨頭寨寨主王清泰一錘定音,最終選擇了堅守磨頭寨,全村同仇敵愾,共同抗匪。

王清泰素諳韜略,早就聽說王老五來洛寧了,自那時就開始在心中謀劃是否堅守磨頭寨,王清泰心中早有準備,此時已是胸有成竹。這時王清泰召集村中主事們開會商議,做戰前動員大會,統一思想,宣布守寨規矩,違反者定加嚴懲,同時堅定全村人員守寨信心。王清泰徵求全村意見後,宣布規定:

1.凡是磨頭村無論窮人富人,一律不准外逃,已逃或已遷者,勒令必須馬上回村。否則這一輩子不准再回磨頭村,就不是磨頭村人了。

2.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了保障守寨所需物資,全村人必須遵守規定,大家為了守寨,全村老幼必須齊心合力,全力以赴。無論男女老少,物不分你我,全力供應守寨需要。

3.王清泰說:「全村的口號是全村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破釜沉舟,生死與共,保衛家園,誓死堅守磨頭寨。」

4.王清泰說:「我王氏全族以及我全家人跟大家一起,誓同生死,要活,大家一起活;要死,大家一起死,生死都在一起!寨在人在,寨破人亡!」

王清泰安排把磨頭寨寨壕放滿水,如護城河一般,水深一丈五,用來禦敵,用土把各個寨門吞上,寨門上派有專人把守,確保萬無一失。

王清泰同時宣布守寨方略:

1.磨頭守寨,統一部署,磨頭三寨,三位一體,王清泰坐鎮中寨指揮,以中寨為主,統一聽從王清泰指揮,統一調度,左提右攜,互為犄角,相互照應。

2.將全村的九支槍枝統一收集集中起來,統一調配,統一安排,由神槍手和老獵戶專人使用。全村統一安排,分配槍手,各自把守要害部位,不得擅離崗位。同時靈活機動,那裡吃緊,就往那裡調配,統一聽從指揮。只有調度有方,才能有效打擊主攻方向的土匪,保證守寨勝利。

3.用槍規定,神槍手和老獵戶,統一聽從王清泰指揮,不准亂開槍,要節約有限的彈藥,保證彈無虛發,避免浪費,提高殺敵功效。

4.把生鐵鑄成的雞娃炮和抬槍定了位,寨牆上擺放著土炮、槍械、礌石、滾木、刀、矛、弓箭、竹鏢等守寨武器,以備禦敵之需。竹鏢就是把竹子削尖作為武器,蘸上油,以增加竹鏢的韌度。

磨頭全村人員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嚴守以待,隨時準備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

民國十一年夏五月二十六日,即1922年6月21日,這一天,王老五的土匪隊伍在孫洞村紮下營盤,作為根據地。緊接著王老五派人給磨頭村送來了「飛葉子」,這是清末民國時期土匪的慣用手段,所謂「飛葉子」,這是當時的專用名稱,就是下戰書,提出要求和條件,要嗎答應對方所有條件和要求,要嗎應戰,決一雌雄,拼個你死我活。王老五派信使給磨頭村送來了最後通牒。

當王老五的信使到達磨頭村時,王清泰專門安排了五六組巡邏隊員,全副武裝,利用村中僅有的九支好槍,在寨牆上來回巡邏,每行五六人不等,都背著槍,雄糾糾,氣昂昂,氣勢非凡,剛正凜然,村民心中絲毫不怕來犯之敵。槍還是那九支槍,人員不停地調換,從東寨到中寨,再從中寨到西寨,來回巡邏,以此迷惑敵人,讓敵人的偵查人員認為磨頭村戒備森嚴,不僅有人有槍,而且裝備精良,準備充分。從心理上和氣勢上壓倒敵人,這也是取得勝利的必備法寶。

當王老五的信使來到磨頭村後,被人帶到磨頭村公所來見王清泰。磨頭村局子和村公所設在中寨張家官院子,當時王清泰半躺半臥在太師椅上正在抽旱煙,王清泰和村中的教書先生洛寧名儒曲鳴巒(曲陽村人)以及村中主事人都在恭候。王清泰面對王老五的信使,不屑一顧地說:「曲老先生,煩情給我念一念!看看王架杆意欲何為?」

曲老先生戰戰兢兢打開了王老五的「飛葉子」,念道:「磨頭寨寨首、村民們都聽好了:限期三天,磨頭寨打開寨門,奉獻財物,歡迎我們進寨,供應軍需用品;不然,如三天不到,打開寨門,燒光房子,殺個雞犬不留!臨汝王振,民國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曲老先生念罷,嚇的魂不守舍,兩手顫抖。王清泰聽罷,哈哈大笑,:「哦!原來如此。王架杆想來磨頭做客,想與我會會,這個不難!」說到此處,王清泰臉色一變,狠狠地說:「我王某隨時奉陪到底!有膽他就來,我讓他有來無回!」

王清泰當時對著王老五派來的信使,讓曲老先生給王老五寫回書。王清泰說:「曲老先生,麻煩你替我給王架杆寫一封回書。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有來有往,不然顯得我們洛寧人失了禮節!」王清泰接著說道:「王架杆閣下:王清泰聽說你要來磨頭會會,我隨時恭候......」

當時曲先生被嚇得手一直在哆嗦,寫不成回書。王清泰見此,急忙上前從曲先生手中奪過毛筆,龍飛鳳舞,一揮而就:

「長羽者飛過,無羽者留頭走鬼!!!王清泰」其回書大意為:鳥長有翅膀,可以從磨頭村飛過去,你們沒有長翅膀,把人頭留下,讓你們的鬼魂從這裡過去。

王清泰寫完後,擲筆於地,隨手把回書扔給王老五派來的信使,王老五的信使當場驚詫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王老五信使回去後,把自己親眼看到的磨頭寨守備情況以及王清泰的所做所為一一告訴給王老五,王老五萬分震驚,等到王老五看罷回書,氣急敗壞,惱羞成怒,當時就安排二架杆糾集所有人馬,準備攻打磨頭寨,出這口惡氣。另一方面王老五還存在僥倖心理,心存幻想,等待磨頭村人回心轉意後,前來相迎入寨。

就在王老五下通牒後的三天後,也就是民國十一年夏五月二十九日,即1922年6月24日,這天一大早,寨主王清泰親自登上寨牆坐陣,王清泰手提大刀,在磨頭中寨南寨牆上來回巡視,鼓勵大家,為守寨人員做動員工作。

王清泰對守寨人員說:「鄉親們:大家不要害怕,咱磨頭寨寨牆三丈多高,修得這麼堅固,城壕又有一丈多深的水,城池堅固,土匪又沒有長翅膀,飛不過來,咱們手裡有槍、有矛、有刀,有弓箭、還有大炮,他們也是人,咱怕他們幹嗎?只要咱們有信心,沉著應戰,況且咱村也有九支快槍,有七八個神槍手,百發百中,刀客來一個,打一個,咱們讓他有去無回。」王清泰親自坐陣指揮,鼓勵了守寨人員士氣,穩定了大家守寨的信心,堅定了大家守寨必勝的信念,為磨頭人民戰勝王老五,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這天上午大約在十時許惱羞成怒的王老五率領眾匪杆開始強攻磨頭寨。王老五土匪攻寨隊伍大約有一千餘人,前有赤身露臂、手持大刀的亡命之徒開道,後有攻寨的雲梯相隨,象餓虎撲食一樣撲向小寨(東疙瘩,東寨),東寨上的守寨人員臨危不懼,沉著應戰。當時磨頭村參戰的神槍手有王東海、王清泰、張夫丁、張六指、楊同喜、任本立、羅栓、劉西臣等,以及下張氏家族張榮祿、張榮君、東疙瘩李傑等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王清泰看到土匪靠近寨牆時,一聲令下,大家開始用石頭一個勁地往下砸,土匪們不顧生死,拚命往前,硬是把雲梯靠向寨牆,緊接著土匪們順著雲梯冒死往上爬。王清泰沉著應戰,瞅准機會,時機一到,一個手勢往下一揮,指揮神槍手開槍,神槍手王東海手持「漢陽造步槍」瞄準後開了一槍,直接將雲梯打斷,往上爬的土匪們滾落到寨壕里。其餘神槍手的也應聲趕到,投入守寨戰鬥。在這關鍵時刻,王清泰指揮中寨上的雞娃炮對準土匪密集的進攻土匪人群開炮了,隨著一陣炮轟和槍響,真是彈無虛發,三十多個土匪應聲倒下,死的死,傷的傷。神槍手又接連打斷兩副雲梯,土匪傷亡慘重,刀客攻寨隊伍,自亂陣角,鬼哭狼嚎,無意再攻磨頭寨。他們眼看到出師不利,拋棄死的,保護著傷的,狼狽地逃回孫洞村。全寨人員看到這次守寨初戰告捷,士氣大振,穩定了民心,大大增加了守寨人員的信心和守寨決心。

在第一次守寨中,王青雲也指揮局子人員也投入了戰鬥。據磨頭村現存的民國十六年洛寧縣民團總辦、渉縣警務長、優廩生張鵬舉為王青雲所撰《御災捍患》碑記載:「於民國辛酉(1921年)年間,公推充八村保衛團總。公接事後內練團丁,智勇使人,諳戰略,外和八村人民,使守望相助,一方賴之。十一年(1922年)夏五月廿六日,巨寇王老五突至東西王村、馬營、方村、孫南洞、孟村、北村,攻無不破,打無不開,屠執擄掠,甚於闖、獻,寇千餘直抵公村,王逆竟發偽命,破公寨,公率丁勇人民據寨擊寇,當殪賊十餘名,賊遂辟易。」

五、王老五二打磨頭寨

王清泰做為磨頭寨的寨首和主事人,預感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王老五決不會就此罷休,肯定會再來打,必須加強防範,堅決打勝來犯的土匪,讓他有來無回,若有閃失,磨頭村眾鄉親,必遭大難,給全村百姓帶來滅頂之災。於是,連夜請地方局子王青雲來幫忙,又從其它局子裡借來十四支槍,和村上的合在一起共有二十三支槍。槍多了,根據力量,改變了戰略,由被動變主動,在安排好守寨人員的同時,連夜將一部分人調出拉到村東二里地的板橋溝沿上,與土匪決戰,拒敵於村寨之外。王老五見此陣勢,感到再發動進攻也難以取勝,他想放棄不攻,又感到丟人顯眼。從龍門打到洛寧,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小小的磨頭村,竟使我傷亡慘重。王老五初戰失利,惡氣未消。

民國十一年農曆閏五月初一日,即1922年6月25日,早上九時許,王老五匪眾自孫洞村出發,兵分南、中、北三路,南路攻打磨頭西寨,中路攻打磨頭東寨,北路攻打磨頭中寨,王老五經過充分準備,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磨頭寨。

南路這幫土匪大約三百餘人,沿著旗山之北小路繞過旗山,準備攻打西寨,從西寨下手,三路人馬準備合圍磨頭,讓守寨人員顧此失彼,亂了陣腳,藉此機會攻破磨頭寨。

在第二次守寨中,王青雲指揮局子人員配合作戰,守衛在旗山要道。

南路這幫土匪大約三百餘人,沿著旗山之北小路繞過旗山,準備攻打西寨,從西寨找薄弱之處下手,各個擊破。

王青雲帶領局子人員三十餘人,堅守旗山險要之處,掐斷孫洞通往磨頭村的險隘道路,依靠旗山天險,布防兵力。當王老五匪眾爬上旗山,剛把大旗插在旗山半坡上。旗山位於磨頭村南,這裡居高臨下,這路土匪準備為中路、北路兩路人馬攻打磨頭寨助陣,伺機窺視西寨,見機行事。西磨頭神槍手張長有,看準時機,手持「漢陽造步槍」瞄準後開了一槍,將插在旗山坡上土匪的旗杆打斷,緊接著王青雲帶領局子人員利用地理優勢,占據旗山險要,居高臨下,痛擊來犯之敵,殲敵二十餘人,傷者無數,王老五匪眾被打得慘敗,抱頭鼠竄,落荒而逃,從此這幫土匪再也不敢在磨頭村附近滋事。

據磨頭村民國十六年洛寧縣民團總辦、渉縣警務長、優廩生張鵬舉為王青雲所撰《御災捍患》,明德中校畢業生王儼然書丹。該碑記載:「翌晨公帶健勇數十,據旗山嶺與寇決戰,奮鬥一日,斃匪無算,匪大披靡鼠竄而去,不復敢在公附近地方滋鬧。當是時,公威名大震,保障全區,不但全區老幼頌德無窮,即外區人民亦無弗稱公之義,宜八村制四匾額,以記功也。」「念余維公能御大災,捍大患,保障一鄉,表揚示勸禮也,遂樂為之記。」

中路這幫土匪大約三百餘人,沿孫洞大路向磨頭村進發,這路人馬有二架杆帶隊坐陣指揮,前邊有赤臂露背的亡命之徒持槍開路;中間是大隊人馬,抬著雲梯,依次跟進;後邊有四個人抬著抬斗,二架杆穿著黑色大衫子,頭戴黑色禮帽,戴著黑色墨鏡,雙手持著手槍,威風凜凜地坐在抬斗里,浩浩蕩蕩,氣勢洶洶,向磨頭寨殺來。土匪隊伍剛剛接近板橋溝沿,等二架杆剛轉過彎來,剛一露頭,就被守衛在板橋溝畔的神槍手王東海一槍擊斃,這一槍不僅打死了二架杆,又穿死了一名匪徒。這時預先埋伏在板橋溝畔的槍手們趁勢開槍殲敵。土匪們眼見出師不利,看到二架杆殞命,群龍無首,匪徒們被打得鬼哭狼嚎,死傷無數,眾匪徒抬著二架杆狼狽而逃。土匪們見磨頭村民風剽悍,眾志成城,誓死把守通往磨頭村寨的要道,難以取勝,中路人馬遂撤退回去,不敢再攻磨頭寨。

卻說北路這幫土匪約五百餘人,沿洛河南岸河沿西進,浩浩蕩蕩,向磨頭村中寨殺來。這路人馬到達磨頭比較晚。王清泰發現中路土匪完全撤退回去後,及時調回守衛在板橋溝畔的武裝人員。派遣王東海沿著中寨東寨牆往北去支援中寨下地的戰鬥,等王東海趕到時,發現寨牆東北角的炮樓火力被土匪狙擊手壓制,發揮不了正常作用,土匪的狙擊手位置不明。狙擊手槍法極好,直接射擊炮樓的槍眼,炮樓內防守人員屢屢被擊中。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王東海趕到了。

當王東海仔細觀察後發現,狙擊手隱藏在中寨寨牆東北角200米處的柿樹上,以柿樹作為掩護,一般很難發現。王東海認為當前最緊要的是任務必須先幹掉狙擊手,寨牆東北角上炮樓里守寨人員才能正常發揮射擊禦敵功能。王東海派人用一根竹竿挑了一頂帽子在炮樓外晃了兩下,引誘狙擊手現身。正在這時土匪隊伍的旗手接近磨頭中寨下地,旗手剛把那「王」字大旗往打麥場上一插,正好狙擊手在「王」字大旗後邊不遠處,說時遲那時快,還沒有等那「王」字大旗插穩,這時守衛在磨頭中寨下地東寨牆上的神槍手王東海瞄準旗杆,開了一槍,打斷了旗杆,杆斷旗倒,「王」字大旗飄落到地上,這一槍,不僅打斷了旗杆,同時把藏在柿樹上的土匪狙擊手穿樹打死。與此同時,另有一個神槍手開了一槍,打死了這名旗手。匪眾見旗杆被打斷,「王」字大旗落地,無不膽戰心寒。匪首王老五眼見這次出師不利,心頭一驚,打了一個冷顫。匪首王老五那肯甘心,派出一拔土匪先遣隊衝鋒攻寨,土匪還沒有等把雲梯架上磨頭寨中寨北寨牆,就被打傷打死十餘人,土匪第一次衝鋒攻寨,土匪就被打退了回去。不久,王老五又發動了第二次衝鋒。王清泰看到下地戰事吃緊,留下幾個人員繼續堅守東南寨牆加強瞭望,把其餘守寨主力,調撥下地加派兵力守寨,同時調集神槍手,加強戰備。王清泰告訴大家穩定情緒,不要著急,一定要沉著應戰,等雲梯架上之後再打。王清泰眼看土匪靠近北寨牆,就命令村民用石頭往下砸,當他看到土匪們抬著雲梯架上中寨下地北寨牆,命令幾個神槍手開槍,雲梯被打斷,正在往雲梯上趴的土匪滾落到寨牆根,守寨人員看準時機,用石頭砸土匪,死傷無數。土匪們看到上次出師不利,這次又更難應付,遂停下對峙起來。匪首王老五見這次攻寨,又傷亡五十餘人,不得不被迫鳴金收兵,灰溜溜逃回孫洞村。

當時,就有人編了順口溜,在當地各村莊中傳開了,「孫洞寨,白奶奶,土匪來了門開開;磨頭寨,鐵打寨,土匪來了撞死的快!」寨內村民群情激昂,士氣更旺,隨時準備迎戰。

民國十一年農曆閏五月初二日,即1922年6月26日,磨頭村民在王清泰的指揮下守衛在寨牆上,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迎接來犯之敵,隨時準備著王老五發動的第三次進攻。

誰也不曾想到,王老五不但沒有再來發動第三次進攻,居然派人到磨頭村提出願意和談,乞求借道西行。王老五派人到村上講和,進行和平談判,說不再打磨頭寨了,懇求磨頭人給他們讓一條路,允許他們從寨外經過往西過去。

原來王老五二次攻打磨頭寨失利,派人打探消息:聽說磨頭寨全村老少齊上陣,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同生共死,誓死堅守磨頭寨,與寨共存亡。磨頭寨堅固異常,守衛人員戒備森嚴,又有十幾個神槍手堅守在要害之處,機動靈活,亦無可奈何。王老五兩戰失利,二架杆陣亡,傷亡百餘人,損失慘重,軍心不穩,進退兩難。無奈之際,土匪小頭目皆勸王老五講和,撤退西進。王老五雖不甘心,亦無可奈何,迫不得已,才提出與磨頭村講和。

戰鬥出膽略,較量出智慧,王清泰與磨頭寨主事們商議後認為,雙方這樣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弄不好會出禍事的,但如果讓他們隨便過去,還怕其中有詐。於是,王清泰向王老五提出三個條件:

一是西進不准走磨頭村南寨牆根大路,必須走南邊旗山腳下轉山小路西行;二是土匪過時槍枝要倒背,不得下肩;土匪經過時一字形排列,必須單行,不准停留聚集,如有聚集現象就打;三是從這裡過去,在底張下八村——磨頭、古寨(古村寨)、底張、寨根、牛王廟、曲陽、小店、安溝不得進村,不准鬧事,要鬧事就不准經過,這三條王老五無奈只好一一接受遵行。雙方約定:王老五桿匪從民國十一年農曆閏五月初三日,即1922年6月27日早上開始西行經過磨頭村,給一天時間,過期不候。

民國十一年農曆閏五月初三日,即1922年6月27日早上,王清泰遂命撤去寨東板橋溝溝沿守衛人員,一面讓村民嚴加守寨,一面派出武裝人員在旗山上險要位置監督土匪經過,以防不測。就這樣,不可一世的王老五匪徒,乖乖地按所提條件和要求,從農曆閏五月初三日早上開始撤離了孫洞,經磨頭寨南旗山腳下,從早上一直到下午刀客隊伍才過完,土匪整整過了一個白天。

磨頭寨當時只有九支槍,加上局子的槍,共有二十三支槍。村民們大都用的大都是刀、矛、劍、弓箭、竹鏢等冷兵器,但硬是頂住了1000多名土匪的兩次進攻。磨頭寨硬拼土匪成功,很快在洛寧縣揚了名。

王清泰胸有成竹,神態自若,指揮若定,胸有韜略,謀運機先,功收事後,功德自在人心,數十年如一日也;初戰之際,神槍手王東海,審時度勢,把握戰機,一槍打斷土匪攻寨的雲梯,殺敵保寨。首戰告捷,鼓舞人心;在第二次守寨中,神槍手一槍擊中二駕杆,二架杆在攻打磨頭寨時當場殞命;神槍手一槍打斷土匪的旗杆,另一槍打死旗手,功績顯赫。磨頭寨村民英勇頑強,兩次打退王老五土匪千餘人的強烈進攻,王老五在磨頭村遭受重創,傷亡百餘人,傷亡慘重,元氣大傷,狼狽西逃,至今傳為佳話。從此,磨頭村威名大震,聲名遠揚。

當時,王清泰、王青雲威名大震,保障全區。底張全區老幼無不歌頌他們的功德無窮,即使外區人民也無不稱頌王清泰、王青雲的保障鄉里之功德,底張下八村——磨頭、古寨(古村寨)、底張、寨根、牛王廟、曲陽、小店、安溝八村百姓為王清泰和王青雲分別送了四面匾額,以稱頌他們「捍衛鄉里,保障有功」的功勞。民國十六年王青雲三周年之際,底張下八村——磨頭、古寨(古村寨)、底張、寨根、牛王廟、曲陽、小店、安溝八村民眾為王青雲樹有《御災捍患》功德碑,洛寧縣民團總辦、渉縣警務長、優廩生張鵬舉為王青雲所撰《御災捍患》功德碑,王清泰之子明德中學畢業生王儼然書丹。

磨頭這次抵抗大股土匪的勝利,一陣風似的傳遍了洛寧縣村村寨寨,也傳進了大股小股土匪的耳朵里。從此,磨頭村威大振,再也無土匪敢侵擾磨頭寨。附近村的一些村民認為磨頭寨保險,紛紛搬到磨頭寨來住,如柳溝村張丙聲,寨根村賈含春等十多戶,都是相繼搬居磨頭寨的。這段抵抗土匪的光榮歷史,幾十年來,一直為磨頭村民所津津樂道,引以自豪。

當時有諺語云:「孫洞寨,白奶奶,土匪來了門開開;磨頭寨,鐵打寨,土匪來撞死得快!」更是婦孺皆知,世代傳頌。這說的就是孫洞寨,實行的是「不抵抗主義」,開門納匪,引狼入室。磨頭村民眾上下團結,共同禦敵,誓死守寨,與土匪較量,最終取得勝利,世代傳為美談。近百年來,磨頭村這次抵抗大股土匪勝利的光榮歷史,一直為磨頭村民引以為豪,為後世人津津樂道,歷來為洛寧人所稱頌。

磨頭村人民抗擊王老五匪杆取得的巨大勝利,是洛寧人民抵禦外來侵略,不畏強匪的一座豐碑,昭示來茲,繼往開來,承前啟後,教育後人。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