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也有一座孔廟

2019-12-12     鷹潭優生活

余江二中校園的西南角,有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當地百姓稱之為孔廟。院中正北面有一幢兩層的老房子,坐北朝南,四邊形,土木結構;麻石為基,紅石為牆,朱紅釉瓦,是孔廟中的大成殿。大成殿面闊14.9米,進深17.5米,占地面積413.6平方米。大成殿對面也是一幢二層的老房子,木石結構,紅牆釉瓦,比大成殿矮三五尺。四合院東西兩側是廡房,紅漆木柱,籬笆牆,紅石地,百葉窗,木板門。廂房走廊寬闊,從大成殿可以直通到對面的樓房。整個院子呈正方形,長寬皆四丈余。

院內東北角台基上有一棵棗樹,樹幹碗口粗細,高約六米,筆直向上;西北角台基上原有一棵柏樹,圍長四尺有五 ,高約十米,蒼勁古樸,前幾年被颶風吹折。西廂房前有一棵樹齡近千年的古槐。古槐斜長約十米,最高枝離地面約六米;樹幹只剩靠地面一層厚約兩寸、圍長不足兩尺的木質層支撐。古槐側臥斜逸,屈曲盤旋,年年萌發新枝。每逢盛夏,古槐枝繁葉茂,槐花郁香,蒼翠喜人。


這就是安仁八景中的孔廟槐蔭。同治版《安仁縣誌》卷七「古蹟」記載:

孔廟槐蔭在文廟西廡前,約高三丈有奇,圍丈二,中空外直,根盤葉茂。道光五年風折枯而再茂。

《欽定四庫全書•江西通志》卷十八「縣儒學」記載,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知縣汪杞建學宮於縣城東育才坊(今余江二中校園內),並修建文廟(俗稱孔廟)祭祀孔子,在院中遍植槐樹、柏樹。元末,文廟毀於戰火。時任陳友諒漢朝平章事的石港王家人王溥出資重修學宮,建大成殿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大成殿背山面水,大有虎踞龍盤之勢。殿前知縣汪杞建學宮時種植的槐樹此時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長得蒼勁挺拔,鬱鬱蔥蔥,蔭天蔽日,與雄偉莊嚴的大成殿相得益彰。明朝詩人王傑《孔廟槐蔭》詩云:

精孕虛星得地深,枝連壇杏綠森森。

暗籠朱戶雲成幄,滿覆丹墀日閣金。

兆應遠期公輔貴,花開忙促士夫心。

不隨凡木同摧折,遺蔭依然古到今。

明清兩朝,孔廟幾經廢興。但古槐依然參天挺立,繁陰蓋地。清康熙年間,江蘇山陽貢士邱象豫在安仁任知縣,目睹古槐風采,欣然寫下《孔廟槐蔭》一詩:

膠庠佳氣鬱高嶺,瞻仰雲槐繞泮林。

百尺虯形籠曉月,千枝綠影覆碑陰。

羅山秀色開青嶂,錦水文明毓國琛。

喬木芃芃思聖澤,願從宓子學鳴琴。

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四日,颶風自正西吹來,庭中古槐樹大招風,首當其衝被吹倒。知縣陳謨明會同鄉紳捐資修復,將古槐扶植於原穴,精心培育。次年,古槐又吐出新葉,煥發青春活力。同治八年(1869),代縣令姚迥和後任知縣朱潼發起鄉紳捐獻,對孔廟加以修建。把文昌宮和明倫堂連接起來,在大成殿東邊新建「魁星閣」。那時的孔廟由興賢門拾級而上,依次為欞(靈)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兩排小屋分別為名宦、鄉賢、忠義、節孝四祠。各殿漆以紅漆,金碧輝煌,畫龍雕棟,檐桷拱飛,氣勢雄偉,與巍巍的大成殿珠璧相輝,頗為壯觀。現在余江二中校園內的四合院就是同治八年重修時殘留的孔廟舊跡。這時古槐的樹幹已經中空腐爛,不堪重負,向東側臥,靠六個高低不一的石柱在六個分枝上支撐著,卻頑強地活著。民國初曾有幾位晚清秀才、舉人題詩作賦刻在石柱子上,可惜文革期間毀於一旦。

1939年秋,陳琴孫先生在孔廟興辦琴孫中學,文廟西廡、東廡改做教師宿舍和辦公用房,大成殿依然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據曾在琴孫中學工作過的徐光道、楊寶年兩位老師介紹,當時的大成殿高大壯觀,屋檐高兩丈余,屋脊高約三丈。屋脊中間歇山式屋頂距屋脊高約一丈,四角翹起如亭。歇山式屋頂正中原有三個圓鼓形大瓷瓶;上紅,中藍,下黃,由小到大豎立套在一起,形成一個一米多高的寶葫蘆形文峰塔。每隻翹起的屋角上掛著一串鈴鐺,微風輕拂,鈴鐺發出玲、玲、玲的聲音,清脆悅耳;狂風怒作,鈴鐺發出玲玲、玲玲玲 、玲玲玲玲的聲音,鏗鏘急促。大成門門前兩側立著一對威武的石獅子,側首相望,張牙舞爪。大成殿的大門朝正南,大門上榀有一塊石雕橫額,上書「大成殿」三個大字。進入大殿,映入眼帘的是「與天地叄」四個金黃色大字的匾額。這四個字據說是乾隆皇帝為某地孔廟所題,意思是孔教儒學可以和天道、地道並列。匾額下居中豎著一塊牌位,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聖人之位」。牌位下面擺著一張一丈多長的梨木案幾。

新中國成立以後,余江中學(今余江二中)把文廟中的部分建築改作校舍。可惜大成殿這座獨具儒家特色和明清建築風格的廟宇,在1954年仲夏一場雷雨中,被雷電劈毀了東南角。1955年秋季,學校迫於實用的目的,將它先改建為膳廳,後改成二層的辦公樓,但殿基及窗台以下建築維持原貌。1989年9月,我從畫橋中學調到余江二中,住在大成殿對面的那幢將大成門改建的老房子的一樓東邊第二間,窗戶對著四合院。站在窗前,院中景象一目了然。那時東面廡房還被用作音樂教室,學生們上音樂課要從古槐下經過,有些淘氣的男生會拽拽古槐的椏枝,或者把粗壯一點的橫枝當單槓做幾個引體向上;一些靦腆的女生偶爾會悄悄地順手摘一片葉子,或采一朵槐花。可有一次看見一位身穿咖啡色西裝、打著紅色領帶的白髮老人,一進四合院看見那顆古槐,就回頭對身後兩位穿著時髦的年輕人說:「就是這顆樹!就是這顆樹!」只見他站直身子,用手理了理白髮,朝那顆古槐恭恭敬敬地鞠了三個躬。後來聽人說他是從台灣回來探親的老兵,曾在琴孫中學讀過書,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最想看的,就是這棵古槐。那情形至今還記憶猶新。從余江二中畢業的學子們,你們可曾還記得那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還有那棵側臥斜逸、屈曲盤旋的古槐?

來源:鷹潭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njv-W4BMH2_cNUgcT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