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等到父母發火,寶寶才願意行動?這真的不能都怪孩子

2021-04-28     媽之道

原標題:為什麼要等到父母發火,寶寶才願意行動?這真的不能都怪孩子

為什麼要等到父母發火,寶寶才願意行動?這真的不能都怪孩子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很多孩子還處於幼兒時期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煩惱:不讓寶寶做某件事時,說多少遍他都不聽,非要等 家長發脾氣的時候, 才肯乖乖聽話

於是大部分的家庭都傳出過父母這樣的怒氣:

「你馬上給我把東西放下來。」

「不要磨磨蹭蹭的,趕快行動。」

還有的家長即使語言上出現生氣發怒的情況,孩子也不行動,一定要家長動手,他們才乖乖聽話。

為什么小朋友這麼不願意聽父母的指令呢?

孩子對語音信息的理解能力比較弱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幾歲的孩子理解能力是很弱的,家長讓他們做某件事時,其實小朋友 並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做,就像他們不明白洗澡、刷牙、乖乖上幼兒園、按時出門起床的意義。

孩子的聽覺靈敏度比較弱

聽覺敏感度指的是孩子對家長所傳達指令的反應。敏感度比較強的小朋友,在家長傳達指令之後,馬上行動;比較弱的小朋友,就遲遲沒有反應,一定要等到家長生氣。

孩子的敏感度比較弱,可能與家長 重複的次數太多,或孩子 與家長的關係並不親近有關。

孩子的感官能力不一樣

就比如同年齡段男孩和女孩的感官能力就不同:

  • 男生的 注意力比較集中,常常 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家長和他講話的時候,可能根本就聽不見。

  • 而女孩子則感官能力比較強, 時刻關注周圍的世界,當父母發出指令的時候,她們能馬上有行動。

家長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在寶寶的理解能力比較弱時,家長的表達方式就很關鍵了。

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講話的聲音小一點,自己卻大吼大叫;希望出門的速度快一點,自己卻慢慢地催;希望小朋友馬上去刷牙,卻只站在一旁等他行動。

這些言行和行動不一的表達方式,會讓小朋友不知該如何執行命令。

家長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讓孩子乖乖聽話?

改變自己的表達方法

家長的 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一點。

比如當希望孩子聲音小一點、慢慢講話時,家長的音調、語速就要放下來;希望小朋友去刷牙時,可以邊催邊推著他們過去;希望他們快速出門的時候,語速也要放快,然後用行動表達期盼。

這樣小朋友可以從家長的 語言、情感以及行動上都收到指令,他們也能理解得更容易一些,行動的速度就更快了。

提前和孩子溝通提醒的方法

父母也可以提前和孩子溝通好,當自己做出哪個 動作時,他們就需要安靜。

或者直接用簡單的 關鍵詞來表達指令。

比如當孩子手上握著危險的刀叉時,家長可以說一句「寶寶,手」,習慣這樣簡單指令的小朋友,可能馬上就能理解父母的意思,然後做出反應。

重視寶寶的內心需求

有時候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希望小朋友做什麼事情,但其實他們的 內心是比較 抗拒的。

比如碰到喜歡的玩具,家長卻不願意買,可他們也遲遲不想放手;孩子對一些危險的東西感興趣,可父母卻阻止他們觀察。

此時家長與其直接嚴厲禁止,不如重視寶寶內心的需求,看能不能通過其他方式滿足,這樣也能讓他們乖乖聽話。

教育孩子時,發火是沒多大用的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喜歡用發火的方式,但這樣是 最沒有用的。它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導致親子關係惡劣,影響孩子性格發展。

而且當家長發火時,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只是 遷怒和誤傷孩子。小朋友也無法理解,怎么爸爸媽媽突然就生氣了。

記得有一次帶親戚家小孩下樓玩時,有一個小男生坐在人工沙灘里玩得不亦樂乎。他的媽媽看到之後嫌髒,讓他馬上回去。

但是小男孩不願意,於是男孩母親強行將他堆的東西弄散,然後拉著他回家,最後這個小朋友只能邊走邊哭表達自己的不滿。

當父母的看到這個場景後會理解媽媽,但是小朋友不會。

親戚家小孩看到這個場景後,很不能理解,他疑惑地問:「為什麼阿姨要把小弟弟弄哭呀?」

因此,父母對待寶寶時,不妨多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待問題,多一點 耐心、細心,小朋友也能更「聽話」了。

收藏

舉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h1xGXkBrsvY2_Uugs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