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祠堂規模雖小,卻建造得精巧、細緻,足見閬中人民對張飛的厚愛。
張飛,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三國風雲人物了,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的第二位。
他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年輕的時候就與關羽共事劉備。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嚴顏;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讓敵人聞風喪膽……這些故事的主角說的都是張飛,無一不體現了張飛的勇猛善戰。
桓侯祠山門
劉備平定益州後,張飛被派往巴西(今四川閬中)任太守一職,領軍駐守閬中達七年之久,為鞏固蜀漢政權,保護閬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馬功勞。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東征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今重慶)。被其部下張達、范強謀殺,屍首分離,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後來,蜀漢懷帝劉禪追諡張飛為桓侯。
張飛死後,就葬在了閬中,當地百姓感念他的忠勇,後又在張飛墓前建了祠堂,供人祭祀這位英雄。祠堂位於今天的四川省閬中市古城區西街,唐時叫"張侯祠",明代稱"雄威廟",清代以來才叫 "桓侯祠",俗稱張飛廟。
敵萬樓
歷朝歷代,張飛廟雖遭兵火毀壞,但累毀累建,"土宇幾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甚至還在張飛墓冢四周築起了高高的圍牆。現在的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築群,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冢組成。
漢桓侯祠主體建築均沿中軸線布局。大門為明代建築,大門正中檐下懸掛著名書法家趙朴初補書的"漢桓侯祠"大匾,內塑張飛戰馬,左右兩邊分立北宋文學家曾鞏《桓侯廟記》和清總督常明的《漢張桓侯祠》石碑,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肅穆莊嚴。
跨進大門,立於眼前的是明代所建的敵萬樓。
這一宮殿式建築,第一印象使人覺得厚重,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像一定又厚又重的帽子,顯得莊嚴還有幾分壓抑。檐下都掛著碩大的匾額,第一層檐下的匾額上書寫著"靈庥舄奕"四字。
庥:音xiū,有保護、庇護、保佑、佑護、保衛、衛護和美好、完善的意思。靈庥,就是神靈庇護之意;舄:音xì,是古時最尊貴的、多為帝王大臣穿的一種重木底鞋,後泛指鞋。奕,音yì ,通常解釋為盛大的樣子。"舄奕"兩字連在一起使用,非常少見,意思是蟬聯不絕、光耀流行。
總的來說,"靈庥舄奕"就是"神靈佑護,光耀不絕"的意思。
桓侯祠內的建築皆建造精美
第二層檐下的匾額上書寫著"萬夫莫敵""虎臣良牧",正映照了《三國志》中對張飛"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的評價。
由此可見,敵萬樓是為紀念張飛有力敵萬夫之勇而建。
穿過敵萬樓後三十多米的小廣場,面闊五間的大殿矗立在兩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氣勢雄偉。據說這座大殿始建於蜀漢,清道光22年重建,是祭拜張飛的主要殿堂。
中間五級踏道直上大殿,踏道兩側和明階前的石欄,雕刻著形態各異的石獅、花卉、走獸圖案,裝飾古樸典雅。殿內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張飛文像,這是清嘉慶年間追封張飛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
張飛頭戴冕旒,手捧玉笏,端坐於神龕之內,豎眉瞠目,不怒而威。左右兩壁上是後人摹寫的岳飛草書《出師表》,大殿因此呈現了一派威嚴而儒雅的氣氛。
大殿左有《重修廟記》古碑,右有張飛大敗張郃後的"立馬銘":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都於八蒙,立馬勒銘。據說這是張飛親筆書寫,果真如此的話,張飛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呢。
大殿內的張飛像
大殿後有廊道與後殿、墓亭相連。廊道兩側的百年丹桂、魚池等景致與後殿室內的書畫作品遙相呼應,使整座庭院寧靜幽雅,頗有幾分文氣。
墓亭前有兩根浮雕雲龍石柱,工藝十分精湛。最引人注目的要屬亭柱上的一副對聯了。
上聯: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下聯: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
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說他死後,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
據說張飛被殺後,兇手范強、張達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作為進身之階,他們乘船順長江東下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雲陽地界時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雲陽的鳳凰山麓。
這就是張飛"頭葬雲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