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權:人類非遺泉州南音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歷程紀事

2023-07-19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鄭國權:人類非遺泉州南音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歷程紀事

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泉州市,有種古老的傳統音樂、原稱弦管,當今叫泉州南音。1985年在泉州成立的「中國南音學會」,以趙渢為會長的老一輩音樂學家在觀摩調研後,認為它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古、多、廣、強、美」等突出的優點。

《泉州弦管史話》

這就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並從2002年起啟動申報活動,直至2009年,終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申報成功後,如何履行該組織制訂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貫徹落實國務院提出的「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便成為一個難度很大的全新的課題。

一、深奧複雜的南音古譜實現數字化之所以是個難題,是緣於泉州南音是非物質的,其遺產散布在本地城鄉和海內外廣大地區。

遺產的核心內容則是曲目。據研究其源頭應是晉、唐、宋等代的中原移民先後帶來的音樂,與泉州當地的古語方音融為一體,民間喜聞樂見,再經日積月累,才形成「詞山曲海」之稱。

可惜歷代的官方似乎都不管不問,以致不見有可供稽考的歷史檔案,或官方審定的類似教科書的規範曲譜。端賴歷代的弦管樂人一靠口口相傳,二靠手抄曲譜得以世代傳承下來,並隨著閩南人自宋元以來外出謀生,帶到中國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地,於是萌生一個「南音文化圈」。

台南南聲團回原鄉與泉州南音傳承中心合奏曲目

這個「南音文化圈」的再活躍起來,始於1977年,是由新加坡泉籍華僑丁馬成先生首倡的「亞細亞南音大會唱」(後稱國際南音大會唱)帶動的,泉州市接著自1981年以來相繼舉辦了13屆,再加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中國台灣等,先後共舉辦了近30屆。每屆都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團體四五百人參加,連續三五天的互相交流吹拉彈唱,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古樂復興新氣象。

南音大會唱帶動了海內外民間老館閣社團的復活,也吸引了城鄉各地許多新的愛好者,尤其是泉州市自1990年起推動南音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因而急需教材和大量的曲譜,但可用的曲譜奇缺。原因在於弦管曲譜深奧複雜,其譜字「乂工六思一」(乂讀音近且qie)對應「宮商角征羽」五個表音簡明漢字,加上琵琶指法、撩拍符號等的縱橫交錯,密密麻麻,有人視為「天書」,歷來只能靠口傳和手抄。

個別倖存的刊本極少,只有三種明中葉閩北刊行的弦管曲譜,原先國內蕩然無存,幸為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1960年代從劍橋大學圖書館和德國薩克森州圖書館發現拷貝過來,經調研著述於1992年先在台灣出版英文版的《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其後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與其合作,1995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的同名書,2003年又再出版一本中文點校版的《明刊戲曲弦管選集》。這三種明刊弦管曲譜,當是世上孤本,為泉州的弦管史從明代架通至晉唐古樂的淵源。

《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英文版

這本簡稱為《明刊三種》刊本中的272首曲詞相當可觀,類似五代的《曲子詞》《花間集》,不附工尺譜及琵琶指法符號,又不同於「敦煌古譜」只有樂音符號而無曲詞。直到清咸豐年間,才有鷺江會文堂刊行的《文煥堂指譜》及民初林鴻編的《泉南指譜重編》,分別是木版、石版印刷,印量有限,存量更少,而且不適宜通用。

即使印刷業進入鉛印時代,都因為無這類字模,無法承印。所以近幾十年間,只能靠刻蠟版油印,效率低下,既不能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也進不了中小學課堂。

時勢強烈呼喚弦管曲譜的生產與供應,要儘快與時俱進,研發創新。1995年,出身於弦管世家的中學音樂教師吳世忠,正在編寫一本弦管曲譜書稿時,因需要用工乂譜與五線譜對照,只能靠手工書寫和描繪,感到極其繁瑣,費工費時,於是窮則思變、突發奇想:能不能用電腦錄入編排?

工乂譜、五線譜、簡譜三譜並排的《山不在高》

他找到同校的青年電腦教師李文勝,探討這種可能性後,終於開始合作,吳世忠負責整理南音曲譜,先後做了大量的曲譜符號的分類梳理工作;李文勝負責軟體設計,將工乂譜符號編碼造字,接著設計一個曲譜編輯器,經反覆調試,終於實現了工乂譜能夠順利地錄入電腦,經巧妙地編輯排版,列印輸出。

當時,吳世忠到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以下簡稱「泉州戲研社」)找上筆者,介紹這個研發和苦於缺少經費,我們感到事關係大,隨即擠出一點經費予以支持。

1996年,這個研發初獲成功,首次用電腦編輯工乂譜、列印出十多首工整的曲目、令人眼睛一亮、看到希望。當年10月,泉州舉辦第三屆國際南戲學術研究會,我們特地安排吳世忠在大會上發布這個消息,展示其用電腦製作的弦管工乂譜,立即引起與會者和到會採訪的媒體人的極大興趣,過後,從中央到地方多家媒體都作了報道,鯉城區科技局還特地撥出一筆終費,供他們添置設備。

隨後,吳、李兩人信心滿滿進一步攻關,又上了一個台階,成功地把弦管工乂譜同步轉譯為五線譜。

《泉州南音工乂譜與視唱》

1998年冬,筆者同吳世忠帶著近百首工乂譜同五線譜並排的「指、譜、曲」的列印稿去北京,徵詢原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南音學會會長趙渢和多位老音樂家及出版界的意見,都得到他們高度的讚許與鼓勵。

不幸的是,吳世忠從北京回來後才過了三個多月,就因心臟病突發溘然去世,時年56歲,令人痛惜。這項開發,隨即面臨半途而廢的危險。

此刻,我社同仁實在於心不忍,只好一方面鼓勵李文勝繼續完善電腦軟體製作,另一方面則請北京一位音樂編輯,共同進行書稿的編輯和合成工作。其後,筆者還專程到新加坡,商請湘靈音樂社的合作與出版經費的支持。

2000年開初,一本由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合編的、吳世忠、李文勝首創的工乂譜五線譜並排的《南音名曲選》,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南音名曲選》

當年5月,這本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喬建中所長,在北京主持舉行首發式,出席首發式座談的趙渢先生和幾十位音樂家,一致高度評價這個開發,認為是為中國古老的音樂文化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開了先河,意義非凡。

趙渢在序中寫道「……研製了南音工尺(乂)譜直接翻譯為五線譜的電腦軟體,並編輯《南音名曲選》一書,這是一項極具開拓意義的基礎研究,對後人根據樂譜進行南音各項學科的研究和學習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此後,在泉州南音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背景下,有的教師認為弦管工乂譜配上五線譜,大大便於解讀,但有的老師對五線譜還不是太熟悉,希望能有工乂譜配上五線譜再加上簡譜的曲譜。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發。

《新譜式弦管曲選編》

這項任務又由李文勝負責,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完成。為此泉州戲研社又於2006年編成一部「工乂譜、五線譜、簡譜三譜並排」的《新譜式弦管曲選編》,也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在這期間,國家文化部為此項創新頒發了證書。泉州市教育局、文化局決定合編一本南音教材,就由戲研社用這個軟體編排,2009年正式出版了《泉州南音基礎教程》,印了15000冊,分送各中小學校,大受歡迎

近二十年來,泉州戲研社就是用吳世忠、李文勝首創這套軟體,為本社、晉江市、泉州師院以及老年大學排版製作的多種曲譜有30多部,包括《南音名曲選》《南音教程》《泉州弦管名曲選編》及《續編》《泉州弦管指譜大全》和晉江市的《弦管指譜大全》、八卷本《弦管古曲選集》及兩種《弦管過支套曲選集》等等。可以說,當今需要的多種弦管曲譜,都基本出版齊全,可以滿足需要。

應該慶幸有了電腦和這套軟體的問世,才使得古老的弦管曲譜,告別手抄和木版、石版及刻蠟版油印的歷史,可用現代技術製作印刷,有了精緻的載體,大為生色,紛紛為新老弦友和中小學所採用,也為重要圖書館所收藏。

《弦管古曲選集》

同時,有了五線譜、簡譜與工乂譜並排對照的曲譜,使得來泉州訪問的外國音樂家,看了全新的曲譜,隨即能念出弦管曲的主旋來。還有幾位國內作曲家,為了汲取南音優美的旋律,都因取得了三種譜對照的曲譜而感到大有助益。這段歷程,可以說為弦管古譜的數字化打下了基礎。

二、古老曲譜跟上智能化的步伐。

上述弦管古譜實現數字化之後,還有個問題:即弦管曲譜雖然有了精緻的印刷品,但它只是紙質的無聲的。工譜又只是記錄旋律骨幹音,而讀音、潤腔、做韻,還得有經驗的老師來「念嘴」(口傳身授)。

同時,弦管曲詞用地道的泉腔閩南方言古音寫成,有文讀、白讀和藍青官話之分。但這些紙質平面的曲譜靜悄悄,不能發聲,非得請有經驗的弦管先生念嘴口傳不可,但當今有資格念嘴口傳的老先生並不多,更不是隨時都可以請到的,這是弦管傳承中又一個突出的問題,亟待解決。

《泉州弦管曲詞總匯》

當時我們受到電子書的啟發,再請李文勝研發能發聲的曲譜。他又經不懈的努力,終於在曲譜數字化的基礎上,研發出一種智能曲譜。

這種智能曲譜錄入電腦中,用滑鼠點擊「播放」,聲譜隨即同步出現,當唱到哪個字,那個字就由黑色變為紅色。如果不想聽整首曲子,只想聽其中的一句或一段,就只需點擊某一個字,音樂就從該處開始響起,隨心所欲,很是方便。

在南音教學中,老師也可以選用名家演唱的音頻製作的智能曲譜投影播放,讓學生視聽,進而模仿跟著唱。對其中重要段落或樂句,需要反覆練唱的,都可以「點唱」,並一再反覆,這等於請名家親臨課堂「念嘴」,替代老師親口示範的勞累。學生在看譜面聽名家傳唱時,便能從中聽出曲詞中方言俗字的讀音,以及分辨文讀、白讀及藍青官話的不同發音。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同時,針對某些生僻的令人費解的方言字,我們還特地在譜面上在該字的右側,附加個括號作了簡注,以期讓學生唱念達到「字正音明」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習和欣賞古曲的樂趣。

隨後,我們又考慮到如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網網際網路終端就跟著人隨時隨地移動。從網際網路下載智能曲譜於手機中,就可以隨時隨地聽南音,無疑更為方便。這種設想非常美妙,但難題是要開發手機版的智能曲譜軟體。

此事又經過李文勝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功到自然成,首先試製了多首智能曲譜,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中的樂譜來點唱。這個全新的功能展示給多位研究者欣賞,無不認為古老的弦管音樂也可插上智能的翅膀!

三、從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到網絡化快捷傳輸弦管曲。

2017年,我們得知南音能錄存下的,是始於黑膠唱片發明之初,便先後搜購了1907年以來倖存的老唱片三百多張,經清洗翻錄做成音頻,同時配上智能曲譜,編為一本獨特的有聲的書——《聽見南音歷史的聲音》,原計劃把翻錄老唱片140首曲的音頻曲譜刻入10多張光碟,插在書後,供讀者自行播放。

《聽見南音歷史的聲音》

後來感到這一做法顯得累贅,而且不太方便。正在困惑之中,筆者突然聯想到二維碼,便決定把老唱片翻錄的智能曲譜,全都轉碼生成二維碼,而後分別編排在每首曲名的右側付印。

同時,又考慮到二維碼只是一個與網際網路的連結器,必須有個網站,於是立即申辦了「泉州南音記錄工程網站」。有了這個網站,便將「南音記錄工程」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指、譜、曲」共有500首曲,全部傳上網。同時把全部曲目的二維碼圖,分類合編為一本小冊子,印送泉州第十二屆南音國際大會唱的參與者和其他愛好者。

收到這本小冊的人,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便可隨時選擇視聽網中的任何一首曲子。因此眾人交口稱讚「很方便、很新奇!」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又是南音「申遺」成功10周年。全市正在籌辦「第十三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以資慶祝,而我們正在趕編《泉州明代百首有聲弦管曲》和第四版南音二維碼小手冊時,我們又想到,當今懂得用手機上網的人士相當普及,如果讓愛好者把「泉州南音網」的網址也留存在手機中,就可以隨時隨地上「泉州南音網」隨意聽曲和查閱圖文資料,不用再找小手冊來掃碼,豈不是更為方便?

《泉州明代百首有聲弦管曲》

於是我們在第四版小手冊上,特地加上「手機上泉州南音網方法」專頁介紹。有的南音傳承人捷足先登,一上課傳授學生,便不用再抄寫或列印曲譜,只需讓學生用各自的手機上泉州南音網選出要學的曲目,或視譜或聽唱,事半功倍,人人叫好。

還有不少網友弦友想聽心儀名家的唱腔,一上網〔搜索〕,立竿見影,興奮之餘,便一再把「泉州南音網」的主頁轉發給同好,一傳十、十傳百,因而上網訪問的人數與日俱增。

據兩次從伺服器抽查,訪問「泉州南音網」的,國內遍布各省區;國外五大洲有30多個國家與地區,平均每天記錄都在萬條以上,並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而且網中的曲目只添不減,與日俱增,圖文資料也豐富多彩,日益形成為南音資源資料庫,更無異於是個無邊界的公共文化平台。因而網友稱讚泉州南音網是「免費聽南音的超市,不關門的南音圖書館」。

鄭國權先生講授《為保護「非遺」尋找歷史憑證——泉州弦管戲曲明清孤本的發現與出版的意義》

總的說,一種千年古樂,歷經二三十年的研發,終於告別刻蠟版油印到數字化起步再到智能化,最終實現了無遠不至的網絡化,讓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方便地供全人類愛好者在音樂生活中共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4bcc62a3e460ef299cdec93b384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