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中華小子
是誰小時候又怕又愛看?
最近兩年,「高清修復」成了不少經典動畫煥發新生的一種有效方式。上個月底,《中華小子》出高清修復版的新聞,令其再度成為動畫愛好者們討論的熱點之一。這則新聞引發了他們對劇情、角色的種種回憶,當然也包括動畫里的「童年陰影」。
所謂動畫里的「童年陰影」,可以理解為令兒童觀眾感到不適的畫面和情節。小觀眾們長大後,回顧起這些動畫來,其他情節可能記不太清楚,然而那些讓他們心驚肉跳又欲罷不能的畫面和細節,反倒是印象非常深刻。
1.
在網絡上搜「動畫 童年陰影」,討論得最多顯然是美影廠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製作的那些經典作品。實際上,不只是三十年前的動畫,千禧年後不少長篇動畫里也都有超出當時的兒童觀眾想像力和年齡認知的「童年陰影」。
以下這些動畫里的「童年陰影」,哪一個是你印象最深刻的?
相信幼時的你看到以上任何一段情節,或許都有過害怕到大哭,甚至夜不能寐的經歷。以至於長大後,當我們回顧過去這些動畫時,這些「童年陰影」會第一時間再度浮現在你腦中。
為什麼當年的中國動畫會有這麼多「童年陰影」情節?根據以上這些動畫的題材和表現方式分為三大類,可以大致找到其原因:除了動畫誕生的特殊環境因素和歷史原因外,「童年陰影」歸根結底是過去的創作者們大膽挑戰動畫類型和表現手法的結果。
2.
第一類是以《火童》《天書奇譚》《眉間尺》為代表的動畫片和動畫電影。
創作於1984年的《火童》是一部剪紙動畫,取材自哈尼族民間傳說,講述了哈尼族少年明扎為人民奪回火種最後犧牲自己的故事。多樣性的線條體現人物特徵和角色性格,以及對哈尼族民族紋樣特色的復原,都是《火童》所具備的獨特藝術審美價值。
不過片中對魔鬼的誇張刻畫,其動作表情的猙獰感,捉住明扎後對其折磨的情節,以大量線條靈活運用的表現手法,卻讓當時的小觀眾望而生畏。當我們如今回過頭去再看一次這部動畫片,魔鬼越是狠毒,越能襯托出明扎對於捨生取義的堅決和無畏,更讓觀眾對以明扎父親為代表的一代代哈尼族人為了奪回火種的犧牲而悲慟。
上海美影廠自中國成立以來,在計劃經濟階段肩負著「國家任務」生產了大量美術片(直到80年代中期,「美術片」才被「動畫片」取代,為描述方便,本文全部用動畫指代)。如《火童》這樣取材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寓言,表現形式包括水墨、木偶、剪紙等多種創作手段的動畫片,正是美影廠早期創作的主要類型。
自50年代開始,美影廠陸續產出了《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大鬧天宮》《阿凡提的故事》等一大批極具藝術性和故事性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由國內藝術大家為作品風格保駕護航,同時還有美影廠美術工作者一直堅持基於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技術探索,由此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和創作體系。美影廠成為中國動畫創作的中堅力量,被海外動畫行業稱作「中國學派」,這些動畫片也貫穿了幾代中國人的童年。
與《火童》屬於同一年代的動畫電影《天書奇譚》,取材自明代小說《平妖傳》部分章節。整部電影的一大特點是糅合大量喜劇手法,將懲惡揚善的故事內核寓教於樂傳遞給觀眾。電影里既設計了大量滑稽幽默、詼諧活潑的情節,又要保持濃郁的民間傳統藝術風格,其角色形象借鑑了木版年畫和戲曲臉譜的造型。
令小觀眾們無法正視的幾個反派角色,在設計時參照了戲曲里的丑角,其動作也借鑑了戲曲里的程式表演,達到強化其外貌、神態、動作的目的。而今回想起來,醜態百出的狐妖、知縣、小皇帝和和尚師徒,角色從外形到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確實超出了當時很多兒童觀眾的認知。但正是影片在誇張的表現下實現了虛實的統一,卻讓小觀眾們「看進去了」。他們不僅會因為袁公被抓上天庭而掉淚,也會因為皇帝和知縣沒有受到懲罰而憤憤不已,甚至期望會有續集。對彼時的兒童觀眾來說,他們能通過電影認識到惡與善的區別,這就是電影的意義。
儘管美影廠秉持「動畫片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少年兒童」,但是誰說動畫=兒童內容呢?真正想要挖掘人性特點的文藝作品,也適合成年觀眾們細細解讀。比如將陰暗、驚悚展現得淋漓盡致的木偶動畫《眉間尺》,實際上是一部拍給成年觀眾看的實驗性質動畫,從畫面到劇情的黑暗程度是真正的「童年陰影」。儘管現在看來《眉間尺》在敘事方面固然有值得完善之處,但是在當時那個影視內容創作自由極高的年代,美術工作者們在動畫領域探索兒童題材之外的嘗試,也是對中國動畫內容形式的另類探索。
3.
第二類是以《黑貓警長》《邋遢大王奇遇記》《魔方大廈》為代表的系列動畫片。這些系列動畫片在故事性上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的誕生則是美影廠對市場需求的回應。
文藝內容創作終究反映的是時代特徵,動畫也不例外。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浪潮奔湧向各行各業,國內動畫人與海外從業者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增多。美影廠的動畫人為海外多國動畫在藝術性、故事性和表現形式上的多元化所打動,意識到中國動畫需要跳出現有的創作形態,去嘗試更多題材和表現手法。不僅要繼續在動畫藝術性上進一步開拓,同時也要基於市場角度謀求作品價值的體現,讓動畫變得更加有趣,更貼近市場,由此拓寬動畫的受眾。也因此,美影廠開始拓寬故事題材,並且嘗試在動畫電影和動畫短片之外製作動畫系列片,《黑貓警長》《邋遢大王奇遇記》《魔法大廈》正是符合這一時代變化的作品。
在《黑貓警長》里,黑貓警長、各種森林罪犯和小動物們都做了高度擬人化處理。壞得相當徹底的「一隻耳」令觀眾深惡痛絕,食猴鷹抓捕小動物時不少小觀眾都蒙住眼睛,而白貓班長犧牲則讓電視前的我們潸然淚下。無論是台詞還是各種細節,動畫與當時的社會現象結合緊密,真實地反映了80年代的社會百態。至今成為「童年陰影」的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的情節,也是取材自真實世界的自然現象。
這部動畫在5集後就停拍了,少數看過當初美影廠出版的《黑貓警長》連環畫冊的小觀眾,可能依稀記得後面尺度極大的故事情節,現在回想起來即使是繼續拍成動畫,恐怕集集都是「童年陰影」。
3年後《邋遢大王奇遇記》在電視台播出。主題曲「小邋遢,真呀真邋遢,邋遢大王就是他」童真滿滿,但是動畫正片卻不是這樣,以至於而今的網友直接將其定義為「科幻恐怖動畫」。
小邋遢是80年代「壞孩子」的縮影,這樣一個「渾身是刺」的叛逆少年,要如何才能變好?無數次說教,不如一次親身體驗,編劇送他去了老鼠的地下王國。
在暗無天日的地下世界,小邋遢遇到了往他飲料下縮小藥水的尖嘴老鼠,想要用細菌武器占領地球的鼠王,只會跪舔鼠王的鼠丞相,以及成為他的好朋友卻最終殞命的小白鼠——把主角放在極端環境里逼迫其主動改變的故事不計其數,但《邋遢大王奇遇記》里各個角色的塑造都立體豐滿凸顯真實,再加上充滿奇幻色彩的各種設定,小觀眾們必然是看得緊張又刺激。
《邋遢大王奇遇記》是那個創作開放的內容時代里,動畫創作者們奇思妙想的體現。但是偏黑暗、驚悚的故事情節,終究是超出了兒童觀眾的理解力。特別是動畫中的不少血腥片段,可謂是他們真正的「童年陰影」。
這種想像力,在美影廠之後的兒童動畫作品中也有充分體現。1990年的動畫《魔方大廈》,改編自鄭淵潔的童話作品。鄭淵潔的童話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和童話世界風格,同時又對人性深刻描繪,讓少年讀者可以從故事角色的奇遇中認識到正確的三觀。《魔方大廈》動畫同樣承襲了鄭淵潔童話特有的隱喻和映射,不過每一集裡來克的奇遇經歷,才是當時小觀眾們關注的重點。
動畫里誇張的人物形象和強烈的色彩搭配,加上電子樂帶來的視聽衝擊力,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在當時的中國動畫里相當前衛,顯然不適合兒童觀眾,據說還曾遭到投訴,然而它卻是美影廠轉型時期對兒童動畫內容創作的嘗試。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影廠遭遇了內外雙重危機。因為營收赤字,美影廠需要向現代化的文化企業轉型,謀求「以商業養藝術」的經營模式。另一方面,沿海地區出現多家合資動畫企業,部分骨幹紛紛離職南下為美、日動畫做代工。
90年代的美影廠作品不復過去的輝煌,然而即使是在低谷期,創作成本捉襟見肘,這些系列動畫依然保持著其既有的特點:在兼具一定的藝術性和故事性的同時,展現作品的思想深度,實現與時代、與現實接軌的動畫創新。
4.
第三類是《鴨子偵探》《中華小子》這些於千禧年後播出的動畫。前者是加拿大CINAR動畫公司與上海東方電視台、美影廠合作完成,後者是由法國投資,上海今日動畫製作。
《鴨子偵探》的原作是一部專門為兒童讀者所寫的美國推理童書,不過書種其中並沒有殺人案件,而是涉及綁架、偷竊、搶劫、遺產分配等推理小說里常見案件類型。改編為動畫後,每一集的故事主線大體相同:優雅的梅小姐和總是會弄巧成拙的侄子維勒一起在各國破獲各種案件。雖然是面向兒童的推理動畫,其劇情仍有需要營造懸疑之處,再加上氛圍感較強的音樂,以及各種鴨子角色現場表情,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童年陰影」《鴨子偵探》,其中在小觀眾里「最有名」的當屬「接吻伯爵」那一集。
雖然由美影廠擔當聯合製作,但是《鴨子偵探》從故事、人設、場景、配樂,都是非常典型的海外動畫風格。而在由上海今日動畫與法方合作的動畫《中華小子》里,卻是一部東方文化與西方元素融合得非常巧妙的作品。
《中華小子》的主線非常簡單,三位武僧轉世後人阻止黑狐王奪取《權力寶典》意圖稱霸世界的野心,這種通過將東西方元素進行融合,讓內容想像力數倍放大的故事,本身就容易以新奇的視角獲得小觀眾關注。作為一部動畫,流暢的打鬥和極具張力的運鏡,也是該作獲得中法兩國小觀眾認可的重要原因。
即使是這樣一部人設有魅力,動作戲夠精彩的動畫,依然有著當年小觀眾難以忘記的「童年陰影」。除了絕大多數人提到的火鬼以及相關的情節,片中登場的大量妖魔鬼怪大概都在「童年陰影」《中華小子》里排得上號。
這些妖怪並非編劇拍腦袋憑空而來,大多是取材自《山海經》里的異獸。比如動畫里的人面獅身獸就是《山海經》里的陸吾,魚人來自《山海經》氐人,虎魚借鑑了《山海經》里的虎蛟,朱乙神是燭龍,沒有頭顱,乳作眼、肚臍作嘴的刑天,則是《山海經》中記錄的上古大神之一。火鬼、丑妖來自民間傳說,龍則是東方神話里的傳說生物。
同時,《中華小子》里也有不少西方魔法元素,比如雪域神妖、時空之輪,黑狐王簡直就像個魔法師。
在基於中國古文化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下,《中華小子》構建起一個小觀眾們或許在腦中曾經想像過但未親眼見過的神奇世界,他們對片中「童年陰影」的深刻印象,以及對故事、角色本身的認可,正是《中華小子》在創作時對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拘一格融合的結果。
千禧年後,國家推出動畫扶持政策,「騙補貼」的國產動畫層出不窮。眾多質量參差不齊的作品襯托之下,這兩部中外合作動畫在製作、劇情、畫面上的優勢就顯得特別突出。
而今,當這些作品的高清重置版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它們在二三十年前帶給我們的別樣感受再度浮現腦海。這些集合了創作者藝術靈感和故事腦洞的動畫,與它們的誕生與特定的時期、創作環境有關,也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對於動畫的態度。長大後回想起來,在我們腦中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其實是這些動畫對勇氣、正義、友情、親情的深度刻畫,這些情節和畫面在過去有多麼「嚇人」,在今天就有多麼讓人念念不忘。特別是在如今,在動畫作品層出不窮、創作追求多元化的時代,這樣的動畫作品也就再難得一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