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告訴你,毀掉一個人只需這三句話

2019-08-28     文小咖

昨晚,熱熱鬧鬧的《小歡喜》正式收官。

這部由黃磊海清陶虹等人主演的電視劇,聚焦中國式教育的陣痛,不僅成功打破續集魔咒,而且後期口碑水漲船高,豆瓣評分穩居8分不下。

口碑上升,自然少不了高討論度的話題。

說來也是神奇,《小歡喜》開播之初,主演之一海清碰巧因為在某電影展閉幕式上的「女性宣言」上了熱搜。

咖爺就此分析過劇中三位媽媽的演員,所面臨的中年女性的真實困境。

回看三個家庭,不僅媽媽們有煩惱,孩子亦然。尤其是在親子關係的拉鋸戰中,孩子一方的心理變化,更能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

比如幾天前,#喬英子跳海#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賺了一波又一波的淚點。

被母親宋倩360度無死角全包圍式的愛,給逼到無路可走的英子,著實讓人心疼不已。

尤其是英子淚流滿面控訴母親那一幕,更是引得不少觀眾直呼:「《小歡喜》哪裡歡喜了,可以改名叫《大悲咒》了!」

因為父母離異而被迫成長,無時不活在媽媽的全方位掌控中,就連未來也和媽媽捆綁在了一起,不難看出,喬家其實是《小歡喜》矛盾最大化的一個家庭。

適逢收官,咖爺也想從喬家出發,重新梳理全劇對於中式家庭教育的觀察和思考。

縱觀全劇,宋倩只用三句話就把女兒喬英子逼上了「絕路」,或許對你來說也再耳熟不過。

「你可是媽媽的一切」

身為單親媽媽,宋倩所肩負的責任更大。

堅信「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的她,可以說是一顆心全撲在女兒身上。

喬英子每天早餐吃什麼、要做幾套題、什麼時候玩樂高,宋倩對此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對待女兒的衣食住行,宋倩可謂層層把關。英子喜歡吃的油條、麻辣火鍋,宋倩一個都不允許她碰,因為她覺得要麼不衛生,要麼會上火。

不僅不讓英子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宋倩還強迫她每天都得空腹吃一個生海參。因為聽說這樣可以預防感冒,而目的就是為了高三這一年得「給我爭點氣,不能生病」。

此外,英子的房間被宋倩裝修成了錄音棚的樣式,隔音牆是為了讓英子能心無旁騖地學習,對著客廳的內窗則是便於宋倩在屋外對女兒進行「監視」。

密閉的空間,壓抑的氛圍,英子的臥室說好聽點是仿造版的錄音室,說得不好聽其實就跟一間牢房似的。

屋裡的人不知道屋外發生了什麼,但是外邊的人可以隨意對屋裡的人進行窺視。

《小歡喜》大結局告訴你,毀掉一個人只需這三句話

這就是宋倩和喬英子這對母女關係的真實寫照——母親對女兒有絕對的操控權,而女兒只有被動聽話的份兒。

從早到晚,宋倩的生活重心都是圍繞著喬英子轉的。

她密切關注英子的一舉一動,稍有不合自己心意的舉動,就要像對待一棵樹一樣,立馬拿出一把「大剪刀」對著自己的女兒「修修剪剪」。務求砍去那些在她的意識里,會影響喬英子未來美好人生的一切事項。

因為婚姻的破碎,喪失了安全感的宋倩,把所有希望都孤注一擲地寄託到女兒身上。

這種要被迫接受母親把生活重心全部轉移到自己身上的壓力,更是壓得喬英子不堪重負。

所以,當宋倩看到英子和爸爸喬衛東以及他的女朋友小夢三個人親親熱熱地在一起時,瘋狂的醋意和一股強烈的不安感,頓時湧上了心頭。

她感受到了一種背叛,在宋倩看來,女兒就是她的一切,喬衛東是她們娘倆平靜生活的入侵者。

她害怕有人來爭奪英子,她要宣示主權。於是她推倒了英子的模型,瘋狂地詰問英子:

「那個小夢阿姨怎麼就那麼好啊,怎麼就那麼招你喜歡啊?她是不是樣樣都比你媽好多了,你媽什麼都不對,對吧!」

喬英子和宋倩每次的對話都像是一場博弈,英子總是表現得小心翼翼,可想而知她的心理負擔該有多重。

事實上,英子是個很有想法的姑娘,她愛好天文,喜歡浩瀚的宇宙帶給她的無限感。

她想考南京大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想要逃離母親的管制。

可是唯名校論的宋倩堅持清華才是最好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不想讓英子離開北京離開她。

甚至她還會自我感動似地對女兒「表白」:「最好一輩子我都能守著你。」

宋倩是一個懂得占有,但是不會放手的母親。一句「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就這麼簡單粗暴地把女兒的人生給定性了。

這句話的潛台詞其實就是,因為我養你長大,供你上學,為你付出了所有的時間和心血、金錢和精力,咱們娘倆可是一直相依為命的,所以你喬英子就理應得是我宋倩的「附屬品」。

這樣的高壓政策換了誰,也經不住宋女士這麼個磨法啊。

「媽媽都是為你好啊」

「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這句駭人聽聞的話,正是出自宋老師的口中。

在宋倩的眼裡,只有保持第一,才有絕對的把握可以考取清華、北大這樣的院校,她不容許女兒高考有一絲失敗的可能性,她要確保萬無一失。

因為宋倩信奉:「你要是連高考都考不好,哪兒還有什麼人生啊。」

在唯高考論的教育大環境下,滋生出了一批又一批癲狂、獨斷、專橫的家長。

她們從不理會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整天只想著如何提分,如何上最有名氣的高校,以便於將來好在社會上找工作。

很多家長都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算是走上了康莊大道,自己也才算是對孩子盡了義務。

他們往往愛以負責任的家長自居,殊不知,太過嚴苛的教育措施,換來的並不是什麼一馬平川,反而很有可能是縱身一躍。

宋倩輔導過的學生丁一就是一個例子。

明明喜歡讀地質,可是家長卻非要他報考金融專業,長期的學習壓力以及不能主導自己人生的無力感,使他最終做了傻事,選擇親手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以愛之名行傷害之事,是親子關係中再普遍不過的一種現象。

就像英子在誓師大會上用氣球寫心愿時,原本開開心心寫下了自己的理想——中國國家航天局,而宋倩卻執意在氣球上替她寫了句「清華北大必取其一」,末了還又要讓英子再加上一句「一定考到700分」。

這波令人窒息的操作,直接逼哭了英子。什麼都要插手,凡事非要讓女兒按自己的意願來,有這樣的家長換誰誰不心塞?

「媽媽早就把你後面的路都安排了」,宋倩這種大包大攬式的愛,對於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沉重了。

嘴上說著自己是講道理的,但行動上卻又暴露出極端的擰巴。看似是對女兒上心,可其實不過是拿愛充當保護傘,利用親情變相地進行道德綁架罷了。

哪怕是在英子要跳海的危急關頭,宋倩還是脫口而出了句:「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

真·無話可說。

「什麼隱私,我是她媽,當然可以看了」

就在眾人正研究是否可以從日記中,找到英子離家出走的線索時,宋倩一句:「什麼隱私,我是她媽,當然可以看了」,昭示出了她滿滿的控制欲。

因為是為了你好,於是可以無視孩子的自尊和隱私,肆意偷窺孩子的日記,把控孩子的交友圈。

宋倩身上有著傳統的中式家長陋習,他們總覺得做長輩的當然比小輩們有經驗,凡事聽家長的不會錯,我是親媽我還能害你不成?

所以她已經習慣於直接用包辦代替溝通,強行擠壓女兒成長的空間。

做事向來一板一眼的宋倩,就這麼一步步把喬英子推向絕望的深淵。

身為家長固然也有做家長的難處,但是英子可以設身處地為宋倩著想,宋倩卻不及女兒那樣能做到換位思考。

其實英子已經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了,為了讓宋倩對自己滿意,她處處隱忍。因為她知道媽媽一個人把自己拉扯大不容易,她害怕傷害到她。

可是另一方面她又不想淪為一隻牽線木偶,所以她在追尋自由和受控於母親之間來回拉扯,最後硬生生地抑鬱成疾。

中國式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缺少的從來不是愛,而是信任和尊重。

他們總是愛拿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因為在孩子面前他們享受到了那種擁有權利的快感。

上半年爆火的《都挺好》展示出了原生父母的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從來就不懂得尊重蘇明玉的蘇母,帶給女兒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他們錯誤的教育使蘇明玉變得敏感而堅硬,成長之路走得異常坎坷。

《都挺好》

還有去年上映的電影《狗十三》,飾演李玩父親的果靖霖和飾演李玩的張雪迎,兩人在戲裡一個代表的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專治、獨斷、管你沒商量,一個則是演繹出了少年成長中的孤寂與心酸。

父女倆每次見面都以父親的「我是為你好」而開始,卻以李玩的「心碎成一地」而告終。

《狗十三》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同樣因為受不了母親的管制而要跳樓。

《少年派》

到底是這屆孩子太難帶,還是這屆父母太蠻橫?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圓桌派》第四季里說到:

東方文化是他制他律,父母制定了這個規則,你要符合他們的規律,所以這叫做讓孩子從小就圍著父母的意志轉,但是在西方的這些養育中,是自律自製。

宋倩對英子完全沒有拿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不然她不會說出「我一個人應付英子,以前都是得心應手啊。」

英子也一語道破地說:「您對我從來都是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的,一會兒這樣一會兒又那樣,您知不知道我這樣真的受不了,我招架不住,我不知道您哪天又要變了。」

宋倩和喬英子這種相愛相殺的母女關係其實並不少見。

看似通情達理,實則強行給孩子灌輸自己的認知,而不是嘗試一次平等的溝通。

說來,宋倩的教育理念其實和最近流行的「明學」宗旨不謀而合:「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其實這也是很多家長們的通病,對待孩子他們採取的態度是:你不要跟我說那麼多,一句話聽我的,這事兒我一個人說了算。

其他家庭

當然,在劇中除了宋倩這位頭號「反派」媽媽,還有一位童文潔女士在「猛捶」兒子的路上,也一直不甘落後。

我吃飽了撐的,我就不該生你!」——瞧這旗幟鮮明的「童氏語錄」,一句話簡單明了地否定了孩子的存在價值,並同時肯定了自己對孩子的所有權。

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不對?沒錯,這就是暴躁型媽媽們在氣急敗壞的時候,經常會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童文潔受不了兒子方一凡的成績下滑,因為她也認為老老實實考大學,才是最保險的一條路。為此她無視方一凡的藝術天賦,堅持給他報補習班。

在面對「不聽話」的兒子時,童文潔又使出了她的「殺手鐧」:「我真是這18年白養他了,養了個白眼狼。

儼然一副在批判兒子的不懂事之餘,還要順手演一把苦情戲的節奏。

不同於宋倩、童文潔兩位媽媽的強勢作風,劉靜是全劇里最溫柔的一位母親,她對孩子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來不會強求孩子什麼。

劉靜說:「父母和孩子永遠是有時差的。

其實在親子關係中,並不需要雙方時刻保持步調一致,彼此之間更加需要的,是能夠學會相互體諒。

一個成熟理性的家長,會與孩子一同成長,他們懂得接受彼此的不完美,願意做孩子的好朋友,而不是妄圖去當他們人生的操盤手。

其實在去年播出的《我家那小子》里,朱雨辰的媽媽就曾引起過強烈的爭議。她也像是沒有自我的宋倩,一心全撲在兒子身上。

每天早上四點起來熬梨湯,逼著朱雨辰喝各種蔬果汁。眼裡心裡都寫滿了兒子,也不管他愛不愛喝需不需要,只是一味地在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對兒子好,但實際上卻給朱雨辰帶來了更多的困擾和壓力。

誠然,作為母親她們都是愛孩子的,她們的出發點並沒有錯,的的確確都是想要為孩子好,只不過是用錯了方式。

又或者說,她們不該擺出一副犧牲自我,成全孩子的架勢,用愛的名義來脅迫孩子順從己願。

就像季勝利在劇中說的那樣:「凡是委曲求全的都不是全。

漢娜·阿倫特在著作《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中說過:

「教育同時也是要我們決定,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不把他們排斥在我們的世界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裡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見過的事業的機會。」

然而當下教育體制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以及愈發功利性的社會價值導向,讓每個家庭都變得焦躁不已。

為了拿到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家長往往選擇忽略對孩子精神層面的指引與教導,而單單只是強調考分。

若是家長們能夠理解方一凡說的那句「我不是個壞孩子,我只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如果他們願意對孩子多一些信任,少一些責備,相信也不至於會有那麼多的悲劇發生。

不過還好劇中不止有「虎媽」,還配備了「貓爸」。

為人總是樂樂呵呵的方圓,對孩子的事非常看得開,他對兒子的態度簡而言之就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喬衛東也是以孩子的個人意願為主,而季勝利也在與季楊楊的相處中不斷進步,官架子變得越來越小,對兒子是越來越體貼了。因為他逐漸感悟到:「一個人只有在家庭的溫暖和鼓勵下,才能夠真正地成長和開心。」

沙溢飾演的喬衛東,活脫脫一個快樂源泉

所幸在經歷一番周折之後,宋倩最終沒有執迷不悟,而是放手讓英子自己選報了高考志願。

童文潔的一番話,也終於讓人在「大悲傷」里聽到了一絲「小歡喜」:

成績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有家人的陪伴,是爸爸媽媽的愛,是我們的呵護,讓你不孤單,讓你有安全感,讓你真正感到什麼是家。

如果說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張重要考卷,那麼與其在無比焦慮的狀態下硬懟孩子,倒不如懷著顆歡喜從容的心去應對問題。

何不就像方圓作的那首打油詩中說的那樣:「考上還是考不上,小小歡喜才是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PD1mwBJleJMoPMdY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