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聖主賢君」名聲的他,為何讓臣子賣人參斂財?

2023-12-07     彤陌紅塵

原標題:素有「聖主賢君」名聲的他,為何讓臣子賣人參斂財?

康熙素有「聖主賢君」的名聲,跟他那位寡恩薄情的兒子雍正相比,無論是在當朝臣工或是後世人眼裡,都是為仁慈寬厚的君主。可是,諸君有所不知,史料中有一段康熙著曹雪芹祖父曹寅等人替他賣人參的公案,頗能窺見康熙精於算計的真實性情。

讀過《紅樓夢》的人對一副藥「人參養榮丸」都不陌生,小說中王夫人為了找二兩上等人參給鳳姐配「養榮丸」,闔家翻遍只找到幾枝簪子粗細的次品,好容易從賈母處翻出一包「手指粗細」的老參,偏偏又因年代久遠失去藥性。愁得王夫人要在外面買去,幸虧薛寶釵讓家裡鋪子的夥計找到二兩「原枝好參」,才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

在小說中把王夫人都難住的人參,要30兩銀子一兩。藝術來源於生活,鐘鳴鼎食的簪纓世家賈府,想要找二兩上等人參都要急得跳腳,對於清朝的尋常百姓而言,人參更是金貴有如仙丹。每兩人參30兩銀子是康熙、雍正年間的價碼,待到乾隆年間漲了5、6倍,到嘉慶年間竟然漲到每兩人參300兩銀。嘉慶年間,有位叫趙翼的官員替生病的兒子花了300兩銀購得人參一兩,還是次等貨。為此,他專門做了一首《人參詩》,以作紀念。

人參雖然是名貴藥材,為什麼在清一朝人參稀罕至此,到了一參難求的地步?原來,野生人參只產於東本深山老林,清朝從東北入關之後,怕人挖壞「龍興之地」,禁止百姓出關挖人參。市面上的人參稀少,官員百姓都難享受到。但是皇家例外,「禁挖令」只是針對臣民的,皇家派人進山挖到的人參,都藏在皇帝的「庫府」裡面。

康熙對他庫府里的寶貝人參看得非常緊,宮中哪怕要動用一兩人參都必須要經過他御筆親批。為什麼呢?康熙這個當時天下最大的人參「囤積商」,算盤早就打得啪啪響了。

康熙五十六年,曹雪芹祖父曹寅早已去世,接替江寧織造職位的是曹。堂堂的「聖主賢君」康熙爺,居然去信詢問貂皮、人參在南方有無市場。曹寅是康熙的奶兄弟、自小的伴讀,康熙對曹家很是信任。儘管曹寅和曹禺都已經去世,曹家依舊是康熙的心腹。要辦一些私密事,肯定是找曹家。曹趕緊如實稟告,貂皮在南方沒什麼市場,人參卻是「購買者多,確是有利。」康熙聞之,心花怒放,隨即示意內務府將「連同蘆須之人參一千零二十四斤十兩五錢」交給曹、李煦、孫成文等三個在江寧織造任上的官員去發賣。

這一千多斤人參可像是香餑餑一樣,一到江南就搶售一空,一共賣了二萬九千六百十三兩餘銀子。這筆橫財自然是收歸康熙的內庫,不過巨額銀款長途運送到京城,不僅會有損耗還會花費腳錢。為了省這筆運費,康熙又鑽了一回國家的空子。他下旨將這筆銀兩交給當地國庫,用來抵銷戶部撥給地方的經費,再由戶部把等價銀兩直接繳納「內庫」。康熙的精刮算盤,真是打到了家。人參買賣幾乎被皇家壟斷不說,就連運送開支都用國家機器周轉省了。坐在九五至尊龍座上的康熙,奸巧利滑可是不輸給任何商人。

所以說,人性是複雜的,歷史人物也是多面的。從一樁賣人參的公案就可以看出來,最低限度,康熙是愛錢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8df2ff46383963da30b257c189d6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