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何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世人看到的都是假象

2022-05-10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趙匡胤為何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世人看到的都是假象

有這麼一個問題,趙匡胤的兒子已經成年,可為什麼趙匡胤不傳位給自己的成年兒子,而選擇傳位給兄弟趙光義呢?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有一個誤會,也就是實際上,趙匡胤直到去世,都沒有明確說過要傳位給弟弟。當然了,他也沒有明確說明要傳位給兒子。實際上,趙匡胤並沒有立太子。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普遍的說法是,這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要求的。

杜太后認為,君王年幼是引起五代亂世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避免大宋王朝走上五代十國那樣的老路,出現王朝短命的悲劇。所以,杜太后希望趙匡胤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君王年幼的情況,自然也就能夠避免大宋覆滅的悲劇了。

這個說法究竟對還是不對?歷史上已經討論了一千多年,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認為對的,是因為杜太后說得有一些道理。認為不對,是因為這違背了「嫡長子制」的傳統,而且很像是趙普和趙光義的一場合謀目的是為了證明趙光義得位的正確性。

不過,咱們今天拋開這個問題的討論,我們會發現,趙匡胤讓趙光義掌權是必然選擇,但是並不表明就要把皇位傳給他。為什麼這麼說呢?

陳橋兵變的發起,固然是士兵譁變的結果。但是,無論是怎麼譁變,總得有個人在幕後組織,沒有人組織,這個政變也發動不起來。按照各種史料的記載和分析,不少學者認為,這場政變的組織者,多半是趙光義。至於趙光義是否提前給趙匡胤說過這個事兒,現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趙光義組織這個事情,可能性確實是最大的。

既然在陳橋兵變中,趙光義是組織者之一,他理所當然就應該獲得紅利。因此,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把趙光義放在國家二號人物的位置上,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說趙匡胤把趙光義放在二號位置上,就是培養他當接班人。除了因為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組織者,他應該獲得紅利以外,趙匡胤也必須用趙光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自然需要有人輔佐他。趙匡胤的義社兄弟,當然可以輔佐趙匡胤。但這些人是讓趙匡胤不放心的,因為五代時期,皇帝被身邊的親信推翻的事情經常發生,趙匡胤當然得提防他的義社兄弟們。

那麼事後,唯一讓趙匡胤放心的,就是來自於家族的支持。而且,必須有來自於家族的支持,趙氏家族的家天下才會更穩固。

五代時期,就曾多次出現,因為家族無人,因此權力被奪去的情況。比如,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的一家老小被殺光後,郭威甚至找不到繼承人,只好讓乾兒子柴榮來繼承皇位。然而柴榮的家人也幾乎被殺光了,柴榮的兒子年紀又很小,因此柴榮去世後,最終趙匡胤撿了一個便宜,奪了皇位。假如柴家當時還有人,趙匡胤斷不會占這樣的便宜。

所以,趙匡胤才會在那時候,把帝國很大一部分權力給弟弟趙光義掌控。

再一點,趙匡胤剛登基的時候,他的兒子確實年紀都還比較小。比如,趙匡胤最年長的兒子趙德昭,那時候也才八歲。趙匡胤根本就不敢把他立為太子,假如那時候把他立為太子,自己倘若遭遇不測,那麼新興的大宋王朝,可能就會變成第二個後周。

總之,趙匡胤當時之所以重用趙光義,並沒有想立趙光義為皇位繼承人的意思。只不過後來,趙匡胤重用趙光義的過程中,漸漸給文武大臣們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趙匡胤在著力培養趙光義為接班人。

到了最後,趙匡胤就算不想培養趙光義為接班人,似乎也無法逆轉這種局面了。因為趙光義的權力實在太大了,而且趙光義野心還不小,他對皇位的渴望很大。如果那時候,趙匡胤把自己兒子立為皇位繼承人。一旦他死後,他的弟弟和兒子們必然大打出手,互相殘殺。那樣的話,國家就亂了。

趙匡胤曾經試探性地做過一些工作,比如試圖把開封留給趙光義,讓他當開封府留守,自己把都城遷到洛陽去,從而跳出趙光義的包圍圈。一旦跳出趙光義的包圍圈,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了。

可惜,大家都不同意他遷都。也就是說,趙匡胤的這一試探失敗了。趙匡胤明白趙光義繼承皇位,這事已經不可撼動,因此他就一直沒有確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再加上他去世得非常突然,所以,最終趙光義順理成章登上了皇位。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dfb059c658defd9d10c10369ed3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