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客戶端,作者:王峰
這幾天,友邦日本支援我國物資的照片在人們的朋友圈掀起了一番熱議,議論的重點不是雪中送炭的物資,而是外包裝箱上的文字,不管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還是「青山一道同雲雨,月明何曾是兩鄉」,都極大地觸動了網友,「原來『加油』也可以說得這麼回味悠長」。
事實上,這些詩歌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有的甚至直接源自唐詩,但對於很多隻熟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九年制義務教育必考詩句的網友來說,很多同樣優美的唐詩宋詞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比如你通過《無間道》知道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實際上它源自唐朝曹松的《己亥歲》,前面還有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
還有,很多人熟悉的「不愛江山愛美人」源自清朝陳玉之的《題桃花扇》,全詩如下,「玉樹歌殘聲已陳,南朝宮殿柳條新;福王少小風流慣,不愛江山愛美人。」
然而,從日本人的詩歌之雅能推導出我們的日常用語就很土鱉嗎?這期間顯然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因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說人話就是華麗的辭藻只是工具,我們口中的大白話恰恰是歷代文學通俗化運動的成果。
我們既可以欣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可以高喊「武漢加油」,從邏輯關係上來講這也是不矛盾的。
但問題是,需要用的時候,我們能想起來這些多如繁星且意境雋永的中華詩句嗎?
這些詩句源自哪裡?
先說「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首詩出自唐朝時日本長屋親王之手,這原本是他寫在繡在袈裟上的偈語,整句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所謂」諸佛子「,其中就有6次東渡日本的鑒真法師。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當時的日本長屋親王命人製作了一千件繡著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鑒真法師被偈語所感動,遂發願前往日本傳法,傳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話。
山川異域,指國殊、域異、俗別、時行,人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國家,但風與月卻是相同的,是為「風月同天」,也指心意相通。這句話用在此次支援湖北的抗災物資上,是非常得體且貼切的,無論是出於國家戰略還是最淳樸的善意,都讓人為之動容。
事實上,這句詩對中國人來講應該很熟悉,在揚州大明寺鑒真紀念堂前的石刻上就有這句詩句。
再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兩句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全詩如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詩經》中唯一的一首戰歌,也是軍中男兒鼓舞士氣的一首敬昂詩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詩經》版的「武漢加油!」。據媒體報道,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一同馳援武漢的物資是由日本湖北總商會協助下,新加坡企業火幣國際和中國民營企業歐科集團認捐的一批防疫物資,主要是國內最急需的防護服,在清點貨物裝箱後,募集方想臨時打上一句激勵的話傳達給疫區人民,防護服可謂醫護人員的「戰袍」,於是在一位中國留學生的建議下,特意使用了這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以表達華人華僑和出資企業與祖國疫區人民同在的情感。
還有「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在日本舞鶴市政府馳援大連的物資上,寫著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句詩一般是用來寄給遠方的好友或心上人,以解相思之情,希望遠方的朋友、戀人不要因為兩地相隔原因而對自己的感情有所淡忘。舞鶴和大連是友好城市,兩句詩下來,好友之間互相牽掛之情躍然紙上。
2月10日,日本富山縣向中國遼寧省捐贈的物資箱上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的詩句,這是原創,然而有人認為靈感用該源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中的:「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講述了手足間如同樹枝相連,要友愛、共勉、互助。
為什麼日本這麼懂「中國詩歌」?
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本土文化是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而產生的,在長達1500多年的歲月里,中國古典詩歌陸續傳入日本,與本土文化互相影響,繼而融合,至今仍影響著日本的文藝審美和詩歌創作。
《詩經》是流傳日本最早的一部中國詩歌總集,作為「五經」之一,在公元3世紀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到5世紀中葉,日本雄略天皇致中國劉宋皇帝的詔書就用漢字書寫,其中還引用了《詩經》的詩句,證明這時日本貴族社會已經應用漢文和熟悉《詩經》。
楚辭最初在日本流傳的是《昭明文選》所選錄的15首,公元604年日本聖德太子執政制定《17條憲法》,被學術界認為是受到楚辭影響的最早文獻。
日本早期的史書比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均系漢字書寫。《古事記》成書於和銅五年(712年),由太安萬侶編撰。《日本書紀》在八年後的養老四年(720年)由舍人親王等人撰寫完畢。這兩部書均系日本最早的史書,後者被稱為「日本正史之首」,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為相當於中國的《史記》。
然而,中國口語和日本口語的文法結構完全不同,記錄時全部以漢字寫的話,難以表達的地方也多。於是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這是把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萬葉假名逐步簡化之後,成為今日之日本現代假名,而且與漢字混合使用,漢字遂成為日語表意文字的一部分。
即使你不懂日語,去日本旅遊也會看到很多漢字,稍加留心便不會迷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今日語語境中的很多漢字已經演化為表意文字,切不可全盤照搬。
河南人白居易是日本人眼中的「詩神」
說起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唐文化是繞不過去的,其中唐詩更是居功至偉,雖然李白、杜甫是國人眼中的詩仙詩聖,每考必有,但在日本文化環境中,白居易才是詩歌屆的老大。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在洛陽逝世,從歷史角度來說,白居易在唐朝詩壇走紅的年代,恰逢日本人追捧唐詩的9世紀30年代左右,當時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的先進科技,也把大量唐詩帶回了日本,白居易在當時的大唐詩壇占據著頭部流量,不啻於「大唐詩歌屆的蔡徐坤」,白居易本人恰恰也有一個好習慣,與很多詩人「狂放不羈愛自由,隨處寫詩不自留」的風格不同,他很會收納,善於把自己的詩作集納成冊,所以日本遣唐使就很方便的把白居易的詩歌專輯大量帶回日本。
如果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又沒有耐心翻看大量文字史料的話,可以趁宅在家裡的空當看看陳凱歌執導的《妖貓傳》,黃軒飾演的白樂天就是白居易,染谷將太飾演的空海法師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僧人,從影片中能看出當時日本對大唐文化的嚮往,電影中也出現了「阿倍仲麻呂」,這位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遣唐使。
漸漸地,日本停止了遣唐使,所以白居易之後的詩人,日本逐漸接觸的少了,之前的作品又被白居易的光環所掩蓋,所以,白居易就成了日本國內唐詩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內網友最熟悉白居易的是《賣炭翁》,但日本人更喜歡的是他休閒式的作品,晚年的白居易,歷經各種宦海浮沉之後,心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晚年的他沒有了當年的鋒芒畢露,而是選擇了平靜的去享受自己剩餘的晚年生活,所以這時候他的作品主題多以詠嘆生活,享受生活為主,這一類作品閒適豁達的意境,與日本那時候的政壇風氣相吻合,所以受到了當時的日本文壇的推崇,也正因為這樣,後來近千年內的日本詩都受到白居易的影響。
別把「文化共情」當成「文化自卑」
優美的詩句在網上流傳開來後,一種聲音油然而生,「日本人用我們的文化傳遞友善,讓我們遇事只會高呼『牛掰』,『加油』的這一代著實感到汗顏。」
這種聲音由來已久,每逢中秋賞月夜,總會在朋友圈見到如下感慨:
看到一輪圓月,古人會產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共情,也會產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衝動,發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人生感慨,而如今的我們只會高呼,「臥槽,你看那個月亮,又大又圓!」
如今對照日本產生的思緒是這種自我文化戲謔的升級版。
日本國民對中華詩歌掌握得很好嗎?在日本從事20年漢語教學的郭老師堅決否認得態度讓人有些出乎意料,在她看來,「日本當下的孩子完全不懂中華古詩,甚至連漢字都快不會寫了,」郭老師說,雖然有教古詩,但完全是當天書讀的,也不會納入考試範圍,讀詩的人群是按年齡劃分的,老年人還能讀幾首,年輕人就完全不行了,「當然也有對中華古詩有特殊愛好的人,叫詩吟,他們是按照中國古代的讀音來吟詩的,但這些群體和中國的古詩詞研究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有多年日企工作經歷的房先生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在他的朋友圈裡,只有社長和社長姐姐還喜歡寫毛筆字,其他日本人並沒有對中國文化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會祭出如此優美的詩句?房先生認為,這次日本捐贈的大多是中日友好城市,既然有這層關係,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文化還是了解的,所以會對症下藥,寫出讓中國人產生共情的文字。郭老師也補充說道,「憑我對日本人的了解,他們很清楚我們喜歡四字成語的形式。所以這次也是很費心的。」
這就涉及到日本的禮儀文化了,大和民族是一個很注重儀式感的民族,贈禮講究包裝,一件禮品不管價值如何,往往包裝精美同時在禮品包裝上要寫上正式的送禮事由,以及優美的文字,即使不便具體寫上事由也要寫個「祝」字。
所以,這件事不能說明日本國民的詩詞水平,但足可以看出來日本真的是細節控,即使是防護服、口罩這樣的醫療衛生用品,也在友人的精心包裝下顯得很日式小清新呢!
不然俄羅斯顯得多冤,這些天來,這位友邦也為我國疫情捐贈了很多救援物資,然而人家壓根就沒宣傳,甚至連數目都沒詳細統計,直接裝了飛機,按照飛機容量運到中國!然而俄羅斯可是誕生了普希金、果戈里、托爾斯泰、契科夫、托斯諾耶夫斯基等大批文豪的,能以此抨擊人家沒文化嗎?與文化無關,國民性格使然而已……
雖然在讚揚「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時候抨擊「武漢加油」是邏輯不通的,因為這是雅語和口語兩個層面的問題,俗不丟人,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到了想用雅語的場合,你能想起來嗎?
這麼多年來,「明星寫高考作文」成了常規動作,一些涉及到古詩詞的文化討論也大多是從某個明星念錯詞,用錯詩,寫錯字展開的,真正從內心對中華詩詞文化感興趣,去自發研究的人有多少?
從2016年至今,《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文化類綜藝挺火,它們在價值理念、文化身份、情感認知等方面與國人有更為貼近的心理距離,但始終沒有破圈,沒有戶外真人秀那樣廣泛的觀眾基礎和討論度。
我們熱愛「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但我們不想眼睜睜地看著它成為網紅詞彙,然而這個趨勢現在看起來已經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