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傳
陳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國防教育事業的奠基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和發展、為新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做出卓越貢獻,還為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統一戰線和對外軍事鬥爭工作建立了不朽功勳。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陳知進,陳賡之女,從小耳濡目染革命的優良傳統,在她的人生路上,父親一直是她追尋和學習的榜樣。
金秋的陽光溫和暖人,透過窗戶傾灑在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上,陳知進每每看到這些照片,關於父輩的往事就會湧上心頭,親切又難忘。
「父親雖然離開我們很多年,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從未在我腦海里消失。印象中的父親,和藹可親、愛憎分明、幽默開朗。」開國大將陳賡之女陳知進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父親風趣十足的言行、洒脫幹練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對黨忠貞不渝的心,他把一生都獻給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
陳知進與父母、弟弟合影
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
陳賡,1903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一個將門之家,其祖父陳翼瓊跟隨曾國藩南征北戰,是一名湘軍將領。「德循羊祜 源紹吉安」是陳翼瓊的家訓,意為注重德行,發揚羊祜(西晉時期名將)風尚,陳賡從小就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很早就懂得了「列國強、我國弱、列國富、我國貧」的道理,14歲時就跟著父輩加入了湘軍。
「4年的湘軍生活經歷,父親感受到舊軍閥的內部混亂與黑暗統治。1921年,他憤怒之下跑到長沙當了一名鐵路職員,之後在毛澤東同志創辦的自修大學學習,接觸了大量的革命人士,讓他深刻地意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1922年,19歲的父親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陳知進告訴記者,父親入黨後,入黨誓言成了他一生為革命事業奮鬥的力量源泉,從此他開始了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革命生涯。
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不久,陳賡受黨組織派遣,考入廣東陸軍講武學校,後又赴黃埔軍校學習。
陳知進說,父親理想信念堅定,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從未動搖過,他對黨絕對忠誠,憑藉著自己的智慧才能,在革命道路上,不畏艱險,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
「無論他是在隱蔽戰線上鬥爭,還是在後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法援越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等,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偉大的功勳。」回想起父親的戎馬一生,陳知進感慨道。
陳賡大將
1952年6月,陳賡受黨中央委託,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這就是後來名揚全國的「哈軍工」,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白手起家,邊建邊教邊學。陳賡尊重知識,愛護人才,採取立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使這所學校很快成為扛起國防現代化建設全部重任的主力軍。
「父親長期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多次負傷,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他去世的時候才58歲。」陳知進說道,父親去世時,她才11歲,隨著年齡增長,父親偉大高尚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他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永遠是後輩們追尋和學習的榜樣。
革命夫妻的家國情
「這次在南京,曾乘暇去雨花台憑弔烈士,在許多陳列的照片中,發現了很多是我過去的老戰友和難友,一時情不自禁,潸然淚下。因此,想到我還活著,較之他們(烈士)占了大便宜,若果我還不振作,如今有些疲憊感的話,那我太對不起他們了……」這封信是1957年陳賡視察南京期間寫給妻子傅涯的,由於陳賡經常因公外出,他信守夫妻兩人的協議,一地一信或半月一信從不失約。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父母一直過著『牛郎織女』式的生活,但他們對待愛情也像對待革命一樣矢志不渝。」陳知進說,無論是父親的日記還是寫給母親的信箋,多年後,每當她重讀那些日記和信時,都會為他們把愛情融於革命事業的人間真愛而感動。
陳知進坦言,《陳賡日記》能夠出版,得益於母親對父親日記的細心保管,戰爭年代,環境惡劣,動盪不安,但母親始終把父親的日記視為傳家寶珍藏。那時候,因為戰爭年代,沒有穩定的家,父母都是聚少離多,每一次分別時,母親必定送父親一個新的筆記本,而父親回來後,也一定會把寫完的日記本交給母親妥善保管。日記,也成了父母愛情交流的載體。
「我母親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父親逝世的時候,她才40多歲,家中五個孩子,母親一個人挑起了家裡的重擔。」陳知進說,父母對他們兄妹四人的教育都非常嚴格,基本都是身教重於言教,無形中使他們在革命家庭的質樸家風中成長。
1959年春節,陳賡全家合影。左起:陳賡、陳知進、陳知非、陳知涯、陳知建、傅涯、陳知庶、錢如琴(兒媳)
陳知進介紹,大哥陳知非,曾在中國一汽、航天部工作,是業內很有名的高級工程師。二哥陳知建、大弟陳知庶、小弟陳知涯後來均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父親日記激勵後輩奮發向上
《陳賡日記》是陳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法援越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所寫的日記。日記起自1937年8月,止於1952年6月,其中有間斷。日記中有關戰爭的記述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這本書的出版,在軍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廣受關注和好評。
「『紅軍永遠是紅軍,任他換個什麼名義,戴上什麼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鬥』。我至今對日記里的這段話記憶猶新,父親心中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一心向黨,一心為民,從父親的日記中我讀懂了人生奮鬥的意義。」陳知進說,父親的日記無形中也成了他們家的家風教材,激勵後輩們奮發向上。
「其實我一開始對醫生這個職業沒有什麼概念,對一些軍工研究比較感興趣。後來到了部隊,從事醫療工作後,對醫生這個職業從內心感到敬畏。」陳知進說,既然選擇了從醫,那就要堅持。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讓她緊隨著時代潮流,激流勇進。1983年,陳知進獲得了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麻醉學碩士學位,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時下,陳知進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她仍然堅持每天讀報、學習,了解國內外時事,也會去全國各地宣講紅色革命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父親的言傳身教不僅僅只停留在我的身上,對子孫後輩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上大學的時候,兒子就積極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靠著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取得了博士學位,如今在大學從事教育事業。」說起對兒子的教育時,陳知進坦言,兒子從小就是聽著激勵人心的革命故事長大的,革命先輩們堅忍不拔的革命信念,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英勇無畏的革命氣概,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到如今安寧幸福的和平年代,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帶領著中國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作為革命後代,我們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日子,傳承好革命的優良傳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陳知進語氣堅定地說。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編輯/廖芸卿
審簽/明芳
監製/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