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橫時不時就會看到飛友們感慨「國內航站樓太大了,運氣不好就要拖著行李走好久」。
為什麼國內機場航站樓那麼大?國外也是越建越大嗎?今天就來聊一聊。
建大航站樓是趨勢
先來看看國內主要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T1航站樓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相當於109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是全球最大單體航站樓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總建築面積98.6萬平方米;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2航站樓總建築面積88.1萬平方米……著實不小。
(圖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官網)
其實,航站樓規模越來越大的趨勢,不止出現在中國主要城市的機場建設中, 全球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 都有這一特點:
阿聯杜拜國際機場的T3航站樓總建築面積達到 171萬平方米 ,擁有世界最大的行李處理系統和180個值機櫃檯;泰國曼谷素萬那普國際機場的T1航站樓總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擁有360個值機櫃檯和近200個證照查驗窗口……
(阿聯杜拜國際機場的T3航站樓)
為什麼新建機場的航站樓越來越大呢?
當一個 經濟體發展迅速 ,航空量因此快速增長時,就需要建設更大規模的機場來滿足相應需求。 機場運行周期長 ,為了給未來的民航旅客增長留出足夠的空間,便會修建更大的航站樓與之匹配。
(雖說有時從安檢口到登機口要走很久……)
具體而言,大航站樓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資源調配更靈活
大航站樓將值機、安檢、行李運送等設施 置於一個大系統中 共享 ,提升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可以讓機場集團在面對快速變化的業務量時,及時調整空間分配,保證了 資源調配 的靈活性。
應對未來航空業務量的增長
雖然我們可以根據某一地區的人口總量、經濟增速、航空業務量增速等數據預測該地未來的航空業務量增長,但是 預測和實際總會有偏差 。給未來留出更多空間,比為了應對實際需求而被迫擴建要 理性 。
(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
旅客中轉效率更高
高中轉效率對樞紐機場而言十分重要,大航站樓讓旅客可以在 樓內直接完成中轉等乘機流程 ,其統一的行李系統可以快速完成行李轉運,這種便捷和高效對機場運行和旅客體驗有積極影響。
更大氣的建築形象
機場對於一座城市來說不止是交通樞紐,更是 城市名片 。大航站樓更有氣勢,能更好地展現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果。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有朋友可能會問,歐美樞紐機場的客流都很大,不過多數航站樓的單體規模都挺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機場的 航站樓數量普遍多 嘛~
從實際運營的角度來看,由一個個小航站樓構成的航站樓群,同樣可以滿足服務大客流的要求。那大家為什麼還是選擇大航站樓呢?
為什麼不建成小航站樓群?
小航站樓可能是缺乏前瞻性的結果
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民航業發展了近百年,早期民航旅客數量較少,客機運力較低,大型樞紐機場在規劃時 缺乏 前瞻性 ,導致其航站樓普遍較小。
(1970年代的美國紐約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
隨著航空人口的快速增長,之後的漸進式擴建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意味,而且每次 費用較高 。
例如美國紐約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近期的擴建工程,之前共花費幾十億美元修建的3座現有航站樓(1號、2號、7號)將被拆除,4座正在按計劃新建或擴建的航站樓的建設預算高達150多億美元。
(圖源: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官網)
法國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目前擁有三座航站樓,其中2號航站樓有6個不同的大廳, 建設周期漫長 。去年年初法國政府還因疫情等原因取消了第四航站樓的建設計劃。
那有沒有可能做一個面向未來的總體規劃,設計一個 規模適當的航站樓作為模板 ,先根據現在的需求建設一定數量的航站樓,之後再根據航空人口的增長情況逐步加建呢?
未來根據需求加建小航站樓是否可行?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把視角從航站樓提升到機場這個整體。
(洛杉磯國際機場)
機場的主要功能是將旅客安全高效地 從城市交通轉入乘機模式 ,我們可以把它簡化為一個有 唯一入口和出口的系統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系統內部越複雜,整體越容易 混亂。
還沒完!休息5秒鐘,插播一則廣告
更多模型。盡在I航空
機場包含了諸如陸側道路及停車區、軌道交通、航站樓、空側飛行區等多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
如果把一個大航站樓拆分成多個小航站樓,就等於增加了這個機場系統內部的 複雜程度 ,導致機場的 運營成本和難度 同時上升。
(紐約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
另外,單體規模較小的航站樓群意味著值機安檢等各類設施需要被 拆分獨立 ,這會降低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調配靈活性。
一些國家曾經嘗試過小航站樓群的模式。美國 達拉斯沃斯堡機場 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為了保證航站樓間的高度協同和聯通,機場修建了一套極為複雜的輕軌系統, 建設和運營的成本高 。
為了解決旅客運輸問題,不得不引入更複雜的子系統,這也是小航站樓群未成主流的原因之一。
(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五個相似的航站樓)
當然,已開發國家同樣有很多設計出色、布局合理的機場航站樓值得後來者學習參考。比如動線緊湊的荷蘭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國際機場 航站樓、景觀豐富環境宜人的 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T 3航站樓等等。
(史基浦國際機場航站樓外景)
如何提升
旅客在航站樓的體驗?
優化航站樓內的動線設計
機場為了服務更多的旅客量需要更大的航站樓面積,但是航站樓的建築面積和旅客的 動線長度 並不一定成正比。
動線是旅客的行動路線,它可以影響人對空間的感知, 動線緊湊 會讓旅客感覺航站樓「變小了」。史基浦國際機場的動線合理、標識清晰,旅客能夠迅速分流,被稱為歐洲乃至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機場。
(圖源 :史基浦國際機場官 網)
提高機場的運營效率
和擁有合理動線同樣重要的,是 保證動線暢通 ,這背後的關鍵是機場的高效運營。
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大並不意味著擁擠,機場效率越高,人員流動越順暢, 人員聚集 的可能性越低 ,旅客廣場的面積可以越小,留給其他功能的空間就越大。
運營效率是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 ,例如工作人員數量、城市交通成熟度、機場最大瞬時流量等等,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動線和效率相互影響,動線越合理、效率越高,旅客在航站樓的步行距離越少、停留時間越短,體驗當然也就越好。
當前我國的機場設計在上述兩方面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例,旅客 從安檢口到每個指廊的終端只需要8分鐘 ,多軌交通可以快速直通北京市區和周邊城市,大幅縮短了旅客的出行時間。
(圖源:《中國態度》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