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大可不必「KPI」焦慮

2024-06-19     砍柴網

來源 / 鏡像娛樂

《醬園弄》被爆將重新剪輯、《哪吒之魔童鬧海》從「暑期檔上映」變為「今年上映」、《封神第二部》特效製作仍未完成,三部第一梯隊的影片大機率無緣暑期檔後,外界談起今年暑期檔也變得惆悵了許多。

相比於去年《消失的她》引爆端午檔後成功推動暑期檔大盤升溫,今年暑期檔打前站的端午檔表現過於低迷,多部影片的集體啞火也為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不過,倒也不必過分焦慮。

目前,除了早早便宣布定檔的動畫電影《白蛇:浮生》,近期《異人之下》《接班人計劃》《逆行人生》等影片相繼定檔,陳思誠執導的《解密》也官宣暑期檔,《解密》定檔之後,一部分還未官宣檔期的影片應該也會陸續出動。整體來看,以上處於第一梯隊的影片類型是非常多元化的。

誠然,檔期缺乏視效大片是不爭的事實,從院線吸引力層面而言,相比中小成本影片視效大片也更能掀起觀眾大銀幕觀影的慾望,但不要忘記,去年暑期檔的主力支撐就是一眾超預期發揮的劇情片。

IP與票房體量間的不等式

《醬園弄》《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三部影片中,《封神第二部》已明確表示因後期工作量與視效難度的升級,無法趕在暑期檔與觀眾見面。另一部原本被看好的票房冠軍種子選手,歡喜傳媒的《醬園弄》早在五月份就被爆料因坎城電影節後口碑兩極分化與盜攝大量傳播等問題,將進行重新剪輯。

《哪吒之魔童鬧海》也是懸之又懸,四月份出品方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接受採訪時表示影片特效製作正處於最後衝刺階段,暑期檔上映的計劃沒有改變。但五月光線在答投資者問中給出的說法是「預計暑期檔上映」,在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王長田的口徑也變為了「今年上映」。

默認《醬園弄》《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將缺席今年暑期檔後,不少人將目光轉移到了《白蛇:浮生》與《異人之下》兩部視效大片與英皇的動作片《海關戰線》身上。從《海關戰線》在義大利烏甸尼遠東電影節釋出的首輪口碑來看,影片評分或許能和《談判專家》打平,導演邱禮濤近兩年的發揮頗有回溫之意,但港片票房上限是很難提升的。

《白蛇:浮生》與《異人之下》IP名頭確實響亮,不過票房仍需謹慎期待。《異人之下》漫畫原作在國漫圈無疑是頂級IP,但若拋開國漫圈這一限定詞,受眾基礎還是有限。從影片預告片來看,導演烏爾善最大程度還原了《一人之下》漫畫的熱血中二風,但此類風格本身並不主流,垂類受眾居多。

另一方面,電影《異人之下》在敘事上也遵循了漫畫原作的故事線,這一安排無可厚非,畢竟該系列的拍攝計劃為IP三部曲,敘事循序漸進逐漸鋪展世界觀設定是極為必要的。但原作開篇較為平淡,高潮戲份主要集中在後續的「羅天大醮」與「碧游村」兩大章節,電影遵循原作故事線可能導致觀感上較為慢熱,在破圈吸引觀眾上缺乏優勢。

再來看追光動畫的《白蛇:浮生》,截至目前追光電影的票房天花板為去年暑期檔拿到18.24億的《長安三萬里》。從IP所能撬動的觀眾基數來看,《長安三萬里》所代表的新文化系列比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更具票房想像力,因此,雖為「白蛇故事終篇」,《白蛇:浮生》的票房大機率還是難以超過《長安三萬里》。

除了票房體量,《白蛇:浮生》還有一大隱藏問題,那就是前作《白蛇2:青蛇劫起》將許宣塑造為了「背叛者」的形象,且影片敘事上主打的是白蛇與青蛇兩位女性角色的互相救贖。《白蛇:浮生》定檔後,微博、豆瓣等社區出現了不少「青白是真的」「我不同意這門親事」等聲音,在此背景下,《白蛇:浮生》的愛情故事能否重回正軌並被觀眾買單,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目前暑期檔的大片候補隊伍中,比較值得期待的是管虎執導的科幻片《749局》,影片如今尚處於送審階段,如果能趕上暑期檔的末班車,將成為檔期視效大片中的一塊重要拼圖,若趕不上,那《749局》大機率會加入國慶檔大軍中。

至於一眾海外IP,能挑大樑的目前來看寥寥無幾。端午檔開始前外界普遍較為看好《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但按現在的走勢來看,影片恐難突破6000萬票房,剩餘已定檔的《頭腦特工隊2》《絕地戰警:生死與共》《寂靜之地:入侵日》《神偷奶爸4》以及未定檔的《死侍與金剛狼》中,跑出10億級別的小爆款難度也相當高。

劇情片蓄勢待發

客觀來說,今年暑期檔的KPI究竟能完成到什麼程度,還是要看劇情片的發揮。當然,相比於高度類型化的IP電影,劇情片的票房體量確實不好預測,去年暑期檔開始前外界便鮮少有人押中《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的票房體量。

如今主流觀影群體對院線觀影價值的評判標準非常清晰,即諸如《流浪地球》《封神》此類視效大片是更值得在大銀幕觀影的,因為即便劇情不佳特效也可以值得票價,但劇情片則是「不踩雷還好,一踩雷便巨虧」。一旦影片不屬於高投資大片類型,大部分觀眾的觀影心態便變為了「流媒體觀看和電影院觀看沒有區別」。

可以說,除了票房區間難預測,劇情片吸引觀眾院線觀影的難度也相當高,因此,今年暑期檔劇情片雖多,但潛力股卻一隻手數得過來。目前來看,開心麻花的《接班人計劃》、華人影業的《解密》、儒意影視的《逆行人生》三部影片是處於第一梯隊的。

《接班人計劃》最吸引觀眾的,無疑是沈騰與馬麗的「沈馬組合」,從主演國民度和票房號召力來看,《接班人計劃》是暑期檔T0級別的存在,能否成為大爆款,便要看閆非與彭大魔這對老搭檔的執導水準和編劇水準了。近幾年,劇本不佳已成開心麻花喜劇片的通病,若劇本能回歸《夏洛特煩惱》的質量,那《接班人計劃》衝擊暑期檔冠軍大有希望。

從影片背後的資方來看,業內對《接班人計劃》可謂相當看好,萬達影視、貓眼、儒意影視、阿里影業、中國電影、新麗傳媒、企鵝影視、優酷等18家影視公司參與其中。在《解密》《接班人計劃》《逆行人生》中,《接班人計劃》是近幾年活躍度較高的頭部傳統影企和網際網路影企參與率最高的暑期檔影片。

《逆行人生》導演及主演為徐崢,主演票房號召力不輸「沈馬組合」。從預告來看,《逆行人生》的敘事大框架和主要劇情矛盾都已交待,即主角從企業高管到外賣員的「逆行」,懸念在於故事如何收尾,看點在於如何塑造普通人生活的真實感,以及能否呈現外賣行業存在已久的平台、外賣員、顧客之間的矛盾。

《解密》《接班人計劃》《逆行人生》中,《逆行人生》或許是口碑與票房關聯係數最高的。首先,影片宣發多次強調現實主義底色,其次影片標籤為「職業電影」,如果敘事懸浮,《逆行人生》很有可能引發消費底層群體的爭議,進而影響票房。反之,如果影片現實主義質感紮實,在喜劇色彩的加持下票房贏面是非常大的。

與《逆行人生》的接地氣相比,以數學天才為敘事主體的《解密》多少有些「高概念」,不過中美密碼戰的故事背景倒是很能調動觀眾的家國情懷。《解密》和《風聲》一樣都改編自麥家的諜戰三部曲,不過《解密》的原作口碑略遜色於《風聲》,爭議點主要集中在人物塑造單薄和內核空洞兩點上,這也比較考驗陳思誠的改編功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熱衷中外合作的華人影業攜手後,陳思誠的影片也更為國際化了。除了陳思誠與麥家,《解密》還邀請了專攻懸疑恐怖類型的加拿大編劇克里斯多福·麥克布萊德加盟,不過其執導並擔任編劇的《閃回》《共謀者》口碑都不算上乘,倒是參與影片作曲的英國作曲家履歷更為輝煌,曾負責過《碟中碟》《加勒比海盜》等電影的配樂。

暑期檔其他關注度較高的劇情片《雲邊有個小賣部》《野孩子》《來福大酒店》,都可以粗略劃歸到介於現實主義與治癒風中間的「國產溫情片」行列。不過今年以來風格相近的《燦爛的她》《我們一起搖太陽》等影片票房表現較為低迷,暑期檔該類型能否跑出黑馬仍是未知。

院線吸引力的核心是新意

眼下外界對暑期檔的高度擔憂,很大程度上源於端午檔的低迷表現。端午檔結束後,關於「檔期影片質量不錯為何觀眾不買單」的討論也持續了很久,外界給出的答案有很多,如宣發拖後腿、近一兩年不少影片過度營銷透支市場信任、短視頻衝擊長內容、票價過高等等,這些或許都有一定道理,但並非關鍵。

換個視角來看,類比遊戲行業,曾經換皮遊戲盛行時人們認為只要遊戲質量過關,行業就能進入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但遊戲新品品質普遍提升後,競爭才開始真正殘酷起來。當遊戲產品普遍不及格時,70分的作品都是極其寶貴的,當行業平均分上升到70分時,80分的作品都不一定能滿足玩家閾值,電影行業同樣如此。

套入這一邏輯再看今年的端午檔,口碑最佳的是《走走停停》,此類是枝裕和式的國產生活片票房體量有限,也受「中小成本影片院線吸引力不足」這一觀影現狀影響,其餘的《談判專家》《掃黑·決不放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都可以劃入「質量尚可但沒超越觀眾觀影閾值」的行列中。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欣賞過好內容後,觀眾的要求將自動升級為更好的內容,比如定檔暑期檔的《神話》姊妹篇《傳說》,放出預告後就收穫了「要不《神話》重映吧」的評價。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封神》之後,觀眾對古裝大片的美術、服化道、布景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要突破觀眾的觀影閾值,質量過關自然是必須的,另外一大關鍵便是做出新意。回看2023年的暑期檔,其實也僅有《封神》《巨齒鯊2:深淵》等少數視效大片鎮場,但檔期票房依然取得了大勝利,因為《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孤注一擲》《封神》等頭部影片皆做出了新意,而今年暑期檔也是不缺新意的。

作為國內第一部聚焦外賣員這一新興職業的影片,《逆行人生》背後的儒意影業和導演徐崢的眼光還是相當敏銳的。從《年會不能停》拿到12.92億票房,以及《逆行人生》發布預告後引發廣泛探討來看,對於此類關注普通人群體,帶著人文關懷色彩且能帶來積極社會影響的影片,觀眾的期待度和認可度都非常高。

陳思誠的《解密》從類型風格來看,與曾收穫多項奧斯卡提名的《模仿遊戲》頗具相似之處,天才少年的故事疊加諜戰戲碼,對國產類型電影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烏爾善執導的《異人之下》票房可能很難超過去年同期的《封神》,但國漫IP繼真人劇後走向真人電影,同樣是對稀有類型品類的開拓。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電影市場的競爭確實更為殘酷了,與此同時,進入2024年各大影視公司大片存貨所剩無幾後,青黃不接的電影市場前行的確實有些艱難。大洋彼岸的北美市場同樣如此,暑期檔幾乎很難挑出與去年的《芭比》及《奧本海默》同量級的重磅作品。

雖然在一年內最大的檔期能否完成KPI是行業無法迴避的問題,但站在長線發展的角度來說,行業能持續產出具有新意的作品,能不斷從多維度突破,都是創作活力的證明,釋放的也都是正向信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9bccee1c6ec5ec795f5f1c486994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