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結束,歐盟經歷動盪一夜,政治光譜「向右轉」已成事實

2024-06-10     上觀新聞

當地時間6月9日晚,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投票落幕。據新華社報道,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中右翼政黨和中左翼政黨保住了歐洲議會前兩大黨團的位置,但極右翼政黨取得重大進展,不僅讓歐洲「軸心」的領導人(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遭遇失敗,也引發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比利時首相宣布辭職等一串連鎖反應。

輿論認為,這是一個歐盟政局發生戲劇性動盪的夜晚。歐洲政治光譜「向右轉」,不再是趨勢,而是不爭的事實。

確認「右轉」?

本屆選舉自6日起在歐盟27國投票,共選出720名議員,任期為五年。各國擁有的議席數根據人口分配:德國、法國、義大利分別有96席、81席和76席,而人口較少的賽普勒斯、盧森堡和馬爾他分別只有6席。

隨著9日初步結果出爐,贏家輸家漸趨明朗,極右翼政黨在幾個大國中的強勢表現格外醒目。

在歐盟創始成員國法國,根據9日晚的出口民調,由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獲得31.7%的選票,在各政黨中得票第一,是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復興黨得票率的兩倍多。有評論稱,法國將向布魯塞爾派出歐盟27國中規模最大的極右翼議員代表團。

在歐盟人口最多的德國,黨派格局經歷近幾十年最大變化。根據初步統計結果最大在野黨聯盟黨以30.3%的得票率取得第一,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得票率從2019年的11%升至15.6%,位居第二。雙重壓制下,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創下史上最差成績,得票率僅為14.1%。

在義大利,總理梅洛尼領導的極右翼政黨義大利兄弟黨以28%的得票率取得重大進展,鞏固自己作為布魯塞爾「造王者」的地位。

在荷蘭,素有「荷蘭特朗普」之稱的維爾德斯領導的自由黨有望獲得全國第二的好成績,與上屆選舉時顆粒無收形成對比。

比利時,極右翼政黨弗拉芒利益黨在聯邦、地區、歐洲議會「三合一」選舉中得票率位列全國第二,超過首相德克羅所在的荷語開放自民黨。德克羅隨後宣布辭職。

放眼歐盟,有歐洲輿論稱,親歐中間派政黨仍在歐洲議會中占主導地位——中右翼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席位數預計會從上屆的176席升至189席,保持其第一黨團位置;中左翼的社民黨黨團料將獲得135席,下降4席,仍是第二大黨團;持中間立場的復興歐洲黨團獲83席,減少19席,勉強保住第三大黨團地位。但是,反建制情緒仍在蔓延,極右翼政黨繼續崛起,有望贏得歐洲議會720個席位中的150席。

「本次選舉的結果沒有太大意外。」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儘管極右翼勢力繼續壯大,但並未出現一些輿論預測的顛覆性變化,歐洲議會仍由主流政黨執掌。這與中右翼政黨向右傾以吸引極右翼政黨的選票、主流政黨圍堵極右翼政黨等因素有關。

但是,「很難再說中間派政黨仍在選舉中占據主導地位。」崔洪建指出,歐洲現在的中間派政黨和以前的定義不太一樣。歐洲人民黨等中右翼政黨的政治立場和政策主張愈發保守、右傾。嚴格意義上的中間派政黨只有馬克龍所屬的復興歐洲黨團。但這次,它在選舉中遭遇巨大失利,席位數大幅縮水。綠黨黨團亦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看,「隨著右翼黨團勢力不斷上升,歐洲政治光譜『向右轉』不再是趨勢,而是一種既定事實。」 崔洪建指出,究其背後,這是歐洲當前政治變化的反映。極右翼勢力的繼續壯大,反映出面對外部環境惡化和內部經濟社會挑戰,主流政黨應對乏力引發民眾不滿,主流民意在極右翼政黨的影響下越發保守,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為何「賭博」?

9日晚間,隨著最新出口民調結果出爐,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主要候選人、年僅28歲的巴德拉在巴黎發表勝選演講,儼然一副總統腔調,開場白就是「我親愛的同胞們」。他說,法國民眾已作出裁決……這是「後馬克龍時代」第一天。

有評論稱,不知不覺,國民聯盟已從法國政壇一個純粹的反對黨變身為為執政作準備的重要角色。

不到一小時後,馬克龍發表全國講話,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於6月30日、7月7日舉行新的國民議會選舉,引發法國內外震動。

有輿論指出,這是馬克龍的一場「賭博」,他率領的復興黨並無民意優勢,可能會在新的選舉中遭受損失。當馬克龍在巴黎的政黨總部向人群宣布消息時,一些支持者高喊「哦,不」。國民聯盟的支持者則歡呼雀躍。

回望歷史,法國總統上次解散國民議會是在1997年,時任保守派總統席哈克冒險一搏,不僅弄丟所在政黨的議會多數席位,還被迫與總理若斯潘領導的左翼政府「左右共存」,被一些人視為現代法國政壇的一大「烏龍」。

如今,馬克龍為何「賭博」?他會不會重蹈覆轍?

崔洪建指出,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並不影響其作為總統完成剩餘的三年任期。但是,執政黨在國民議會中是否占據絕大多數地位,對馬克龍未來施政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在國民議會中未獲絕對多數席位,使得其在任命總理、組建政府、立法改革等方面受到巨大掣肘。

如今,在歐洲議會選舉慘敗的背景下,馬克龍突然將國民議會選舉提前,崔洪建認為,此舉更多是一種策略式干預,或有緩衝、回應等方面考量。

緩衝在於,希望通過新的選舉抵消本次歐洲議會選舉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和衝擊,並證明執政黨和傳統政黨在法國國內層面仍具領先優勢。

回應在於,希望通過新的選舉產生新的政府,一定程度上呼應選民的求變訴求,傳遞出執政黨能夠作出改變的信心,並為所在政黨和法國政黨格局留下一些遺產。

不過,也有評論稱,迄今為止,法國兩輪選舉制總能阻止極右翼政黨掌權。馬克龍可能覺得自己「沒什麼可失去」,與其在國民議會剩餘的三年任期里處處碰壁、忍氣吞聲,不如「賭一把」。但法國選民如今越來越不願意支持「反勒龐陣線」,或讓接下來的選舉充滿不確定性。

「達成交易」?

憑藉在本次選舉中的強勢表現,極右翼政黨可能會成為未來歐洲議會從移民到安全再到氣候變化等一系列政策的重要參與者,還可能在歐盟委員會的人事任命上擁有發言權。這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有歐美輿論擔心,極右翼勢力在歐洲議會的繼續崛起,可能會讓歐盟未來的立法進程更加艱難、決策機制陷入癱瘓。

「歐洲議會選舉是歐洲政治生態的晴雨表,其對歐盟政策的影響,恐怕要等歐盟主要機構領導人產生後才能看得更清晰。」崔洪建從歐洲議會後續議程、主流政黨與極右翼政黨之間關係等角度進行分析。

接下來,歐洲議會新議員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選出歐洲議會新議長,以及歐盟主要機構新領導層,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等,一系列人事變動將對歐盟未來政策走向產生影響。

「這會是一個主流政黨與極右翼政黨達成交易的過程。」崔洪建指出,比如,作為歐洲人民黨黨團的候選人,馮德萊恩希望連任歐委會主席。但要想得到歐洲議會多數支持,她可能需要與極右翼政黨展開合作。如果主流政黨與極右翼政黨開展更緊密的合作,或將導致歐盟政策更趨保守、內向,甚至會在一些國家的特定領域產生顛覆性影響。

在歐洲整體政治生態「右轉」、各國主權意識上升的情況下,崔洪建預計,各國政府可能會在一些政策議題上更強調「本國利益優先」。一些主流政黨能否鞏固地盤、右翼政黨與極右翼政黨會否進一步合流,將成為影響歐洲政治變化的關鍵因素。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2cb63a03ca7f1f8cc75c178d49b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