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歲到加拿大讀書,十年過去了,我後悔了嗎?

2022-10-07     外灘教育

原標題:孩子六歲到加拿大讀書,十年過去了,我後悔了嗎?

看點 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考慮接軌國際優秀教育資源。其中,加拿大就是一個備受矚目的留學目的地。但如果讓孩子小時候就出國讀書,除了花費以外,還有諸多要考慮的問題,這樣做究竟值得嗎?為此,外灘教育特約作者方也分享了女兒留學加拿大十年的經歷,並認為,留學是無法計算得失的,這是一種人生選擇。期間不斷學習和適應異國文化和教育,交織著後悔與不後悔,也重塑著生活觀和教育觀。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方也 編丨May

國慶假期

我女兒六歲到加拿大,在公立學校讀到二年級,之後進入一所頂級私校,如今已經是高中生,國內親友經常問起,孩子這麼小就出國,有沒有後悔?值不值得?

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是:花費巨大代價留學,孩子應該有更加成功的人生,否則留學就是一場失敗。

想當初,我也曾滿懷憧憬:脫離應試教育的苦海,在更好的教育體系中,孩子肯定會有更成功的未來。

十年過去了,我卻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 留學只是一種不同的人生選擇,和成功沒有必然聯繫

原因如下:首先, 好的教育體系是給與人更大的探索空間,讓每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保證你成為社會精英。因為無論哪個國家,普通人總是占據大多數。

其次, 教育體系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即便是生活在加拿大,國內幾十年生活養成的價值觀已經根深蒂固,能否真正理解並且接受加拿大教育體系的精華,能否願意把孩子培養成加拿大式的優秀,這都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我選幾個加拿大留學的焦點問題,分享一下我個人的體會和經歷,是否願意去嘗試這樣一種不同的人生,大家應該會有自己的答案。

「快樂教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國內流行 「快樂教育」陰謀論,認為西方國家的公立學校輕鬆快樂,私立學校的精英學生拚命學習,所以,孩子不能太「快樂」,否則就會淪入社會底層。

「快樂教育」陰謀論實在過於聳人聽聞,這不符合加拿大的教育真相。

「快樂教育」不是一種教育體系,而是一種教育理念。

我女兒經歷過公立和私立兩種教育體系,雖然二者有很大區別,但是都能感受到「快樂教育」。

剛到公立學校報到時,學校的教室和設施之簡陋,讓我失望之極,這可是安省一所排名前列的小學啊,公立學校也太窮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教室布置得五彩斑斕,非常可愛和溫馨。由於學業輕鬆,老師很和善,放學後就是玩,女兒確實過得很開心。

三年級進入私立學校,歐式古典建築教學樓,美麗的森林和草坪,體育館、琴房、舞蹈室、圖書館、游泳池和劇場一應俱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更是充分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私立學校的生活緊張而忙碌,我女兒早晨天還沒亮就要去學校訓練,冬天是游泳訓練,春天是長跑訓練。下午放學後,學足球、花樣滑冰、滑雪、芭蕾、戲劇、縫紉、園藝……

不過,我女兒還是很快樂。

這是為什麼? 因為沒有競爭的壓力。

在課外才藝班,老師以開發興趣為主,不要求學得有多好,有多出色,也不要求出成績,就是高高興地玩。

在學校里,老師們對孩子一視同仁,不比較、不競爭、不突出有優勢的孩子,孩子們感受到的是鼓勵和尊重,自我感覺都很好。

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女兒學校每天的晨禱會上,需要有一個孩子彈鋼琴,我以為肯定會挑選水平最高的孩子,可我女兒竟然自告奮勇,她的鋼琴才學到二級啊,沒想到老師還同意了。

後來女兒告訴我,學校規定每個小朋友都可報名,不是只有水平高的才有資格。

當然,我們華人家長對「快樂教育」有點吃不消,我們中國人主張無論學什麼,就要學出個樣來,花那麼多錢和時間,卻看不到明顯的成績和進展,難道就是圖個高興嗎?

尤其是暑假回國,讓我們備受刺激。我女兒在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學院學了很多年的芭蕾,在國內的舞蹈老師看來,她的很多動作既不規範也不到位,這麼多年算是白學了。女兒的花樣滑冰學的時間也不短,在北京國貿滑冰場,看到國內孩子個個身手不凡,她都不敢上場了。

因為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很多華人家長不敢讓孩子太「快樂」,華人孩子要上補習班,還會到嚴格和認真的華人老師那裡學習才藝,暑假回國更是利用國內資源的大好時機,孩子的學業和才藝突飛猛進。

加拿大的華人孩子確實贏在了起跑線,在小學階段的各大才藝比賽中大獲全勝,但是,進入中學後,才藝優勢卻漸漸消失了。

原因何在?

無論體育還是藝術,要學出個樣來,是需要天賦和興趣的,是需要時間去發掘的。 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探索的空間,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擅長和興趣後,再往深入發展,這樣才能走得更遠,「快樂教育」的意義也在於此。

我也曾經為「快樂教育」焦慮過,嫌學校游泳教練教得不認真,專門找華人教練進行嚴格訓練。

但是,女兒的技術優勢並未持續多久,隨著年齡漸長,那些身體條件好,體能好的白人孩子,稍加技術訓練,就把她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當然,隨著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孩子們還是要面對競爭的壓力。 在加拿大的教育體系中,小學不主張競爭,初中是過渡和適應,高中進入全面競爭,很多人對私立學校緊張又辛苦的印象,主要是來自高中生。

如果有人問我, 對加拿大教育最為滿意或者最不讓我後悔的是什麼,那就是漫長和快樂的童年。

快樂的童年是符合兒童心理發育規律的,強行將兒童納入評價和比拼體系,是一件很殘酷的事,因為他們無論在心理、生理還是情感上,都還沒有做好應對激烈競爭的準備,而且人這一生都是在各種競爭和挑戰中度過的,如果童年開始就要拼得你死我活,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沉重了?

快樂的童年也給家庭帶來了甜蜜的親子時光,孩子們一生中跟父母一起的時間是如此短暫,我很珍惜這份幸福,因孩子學業而陷入雞飛狗跳的生活,是生命中很大一個遺憾。

加拿大基礎教育不紮實嗎?

國外的基礎教育(K-12)學得少,進度慢,基礎不紮實,是大家的普遍印象。加拿大很多華人家長也是這麼認為的,這是華人課後補習班繁榮的原因。

如果基礎教育是按照知識是否紮實來評判的話,加拿大的基礎教育可以說是一塌糊塗,無論從知識的廣度還是難度,不僅跟中國沒法相比,跟美國相比也有差距。

但是,加拿大的教育體系並不追求知識,也不在乎基礎知識的紮實,和美國一樣, 主要是培養一種思維能力,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有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

當然,數學是加拿大教育基礎教育中的致命缺陷,罪魁禍首是 「發現式數學」(美國也是如此,北美家長的數學焦慮 文章有詳細介紹)

這種數學教育模式極端追求思維訓練,雖然有利於數學天才的培養,卻導致普通學生沒有基本的數學能力。

要不是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移民,填補了了大批的工程師崗位,加拿大的經濟恐怕難以為繼。隨著AI時代的來臨,加拿大數學教育正面臨改革。

我一貫不主張課後補習,唯一的一次補習就是數學。我女兒小學六年級時,二位數乘法還沒過關,把她送到華人開設的補習班一段時間,總算奠定了良好的數學基礎。

加拿大基礎教育的核心或者說是最成功之處是英文教育,和中國的語文教學不同,英文教學不僅僅是聽說讀寫培養,而且還承擔了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們所欣賞的西方教育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其實主要來自英文教育。

英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是重中之重,中學時期的社會科學、歷史、科學甚至數學課等,很多作業和考試就是寫研究性的小論文,這些都來自英文課的訓練。

私立學校的學術優勢其實就是體現在英文教育上。

在小學階段,我女兒學校的英語課占據一半以上的課時,大量的閱讀、思考和寫作,寫作強度尤其高,還有專門的寫作老師,很多人說私立學校的功課難度大,其實也是難在英文。

小學五年級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期,學生要從fiction逐漸過渡到non-fiction閱讀和寫作,fiction主要是小說,讀起來比較輕鬆, non-fiction是政治經濟科學類讀物,小孩子可能會不感興趣。

但是, 這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轉折時期,孩子要開始關注和思考真實的世界,老師開始對孩子的研究能力和論文寫作進行初步培養,孩子們必須學會收集資料,分析思考並寫出簡單的小論文。

能否在小學五年級很好地過渡,對未來英文能力有很大影響。

總體上來說,加拿大的學生還是很幸福的,學習壓力不大,要上一所好大學也不難。

加拿大教育是一種 自我發現和自我選擇的體系,給與學生的自由空間很大,跟美國很類似。

但是, 加拿大教育比美國顯得更「佛系」,學業沒有美國那麼難,競爭也沒有美國那麼激烈,在加拿大人眼裡,美國人太過「ambitious」和「agressive」。

高中時期,加拿大的學生根據自己擅長和興趣選課,可以避開那些自己很弱的科目。

大學申請時,除了個別競爭特別激烈的專業,招生官只看成績,沒有SAT、AP、課外活動、領導力和科研等等一系列要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大學雖然錄取率高,但是「寬進嚴出」,甚至會有固定的「淘汰率」,熱門專業淘汰學生高達50%-70%,所以,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專業很重要。

孩子融入社會了嗎?

我女兒每天的日程都很忙,放學後參加學校俱樂部活動,然後回家寫功課,星期五放學後有一份兼職工作,周末要給自己的網店進貨或者發貨,要參加各種比賽,到好朋友家Sleepover 。

今年暑假除了夏令營,還會去打工和做義工,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典型的加拿大高中生。

但是,在她的內心裡, 她知道自己並沒有完全融入這個社會,這種感覺在小時候是隱隱約約的,長大後卻是越來越清晰,因為她的好朋友從白人孩子為主,慢慢地演變為亞裔孩子為主。

為了讓女兒融入加拿大社會,我也做了很多努力。

初到加國,我們選擇的是一所公立小學,但是,我很快發現一個問題,學校百分之九十是亞裔孩子,而且放眼一望,周圍凡是成績排名高的學校都是亞裔孩子為主。

為了更多地接觸主流文化,三年級的時候,女兒考入了加拿大一所頂級私校,白人精英家庭占主流,而且對孩子的教育也極其重視。

小學階段,女兒很快跟白人孩子打成一片,大家一起上課外興趣班,周末節假日約著一起滑雪、踢球、參加夏令營,白人媽媽還經常跟我約playdate,那個時候,我以為我們能夠完全融入加拿大社會。

進入初中以後,女兒開始和白人好朋友有點漸行漸遠的感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和白人家長的觀念衝突開始顯現。

我們華人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和當地孩子一樣,也在盡最大努力學習和接受當地文化,但是,白人文化中的有些觀念實在無法接受。

白人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體育和社交。

我雖然不是典型的中國虎媽,但是,學習成績這根弦還是繃得挺緊的,我同意體育很重要,也不反對社交,但是,我接受不了沒有約束的社交生活,因為這會嚴重影響學習。

與我相反,白人家長雖然也重視學習成績,但是,他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只是適可而止。

女兒的白人好朋友,數學一直只能考70多分,父母請了個家教幫她補習後,數學終於達到了80多分,全家興奮地出去吃飯慶祝,數學補習就此結束。

但是,白人家長不會禁止孩子奔赴約會和各種派對,他們認為社交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成功更重要。

女兒的好朋友,一個從小害羞內向的白人女孩,進入中學後簡直大變樣,忙著談戀愛,家裡經常開派對,她的媽媽非常支持她,甚至還鼓勵她追求喜歡的男孩。

白人的社交文化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女兒說她能感覺到我的努力,因為我還是給了她很多社交自由。

但是,她知道我內心的掙扎,因為每當她和朋友外出,我總是不放心,會打電話給她,白人同學笑她是媽媽的Baby Girl,女兒說幸好她的印度好友的媽媽也像我一樣,她才沒有那麼尷尬,看來適應主流文化是亞裔家長的共同難題。

華人孩子生活在兩種文化的夾擊之中,面對的是兩種評價標準,究竟是取悅父母還是迎合加拿大式的優秀標準?

對生他們養他們的父母,他們不敢完全反抗,但是,他們也想在學校贏得同學的尊重和喜愛。 這種糾結的結果就是,他們既不完全像中國人,也不完全像加拿大人。

華人孩子的這種雙重身份,會讓他們面臨很多不公平。

華人孩子申請名校難,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原因是性格有問題」。

進入職場後,華人又要面臨職場「天花板」,原因還是「性格有問題」。

華人孩子的雙重身份也會產生親子間的文化隔閡,加拿大華人父母常常會覺得孩子跟自己不夠親密,就是這個原因。

例如我女兒曾經跟我談起過一個問題:父母老了以後,子女是否有義務贍養和照顧父母?這是他們課堂上討論過的,他們的結論是子女沒有這個義務。

聽聞此言,我感覺氣血上涌,上網查資料後發現,加拿大法律對此只有模糊的規定,而社會道德也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因為加拿大很多人認為,出生是父母的決定,不是孩子的選擇,所以父母需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養育責任,而孩子不需要為父母負責。

雙重身份會困擾華人孩子的一生,所帶來的一系列後果,是出國之前沒有想到的,這是一個永久的難題,也是我有時候會對女兒留學加拿大後悔的原因。

出國留學值不值得?

每次遇到國內朋友,我最怕他們問我:出國留學究竟好不好?什麼時候出國為最佳?

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剛從國內過來的媽媽,她家孩子在國內上小學二年級,因為學習壓力實在太大,決定讓孩子來加拿大上學,她先過來把房子租好,然後回國接孩子,一共是四個家庭的孩子,都是孩子同班同學,委託她一人照顧。

我嚇了一跳,犧牲親情和家庭生活,把所有的寶都押在留學上面,這種孤注一擲的心態,實在太可怕了,這會害了孩子的。

加拿大的學習確實相對輕鬆,孩子也很快樂,但是, 學校教育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留學也不是靈丹妙藥,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愛也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

也有國內朋友讓我拿主意,他家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孩子看到同學出國很羨慕,也想出去。

我告訴朋友,如果家裡砸鍋賣鐵才能出國,那就不要去了,孩子工作以後自己攢錢再出去。 因為留學只是另外一種生活的體驗,千萬不要以毀掉自己現有生活為代價。

也有很多人在計算何時出國最合適,有人說小學畢業出國最好,不僅中文和基礎知識紮實,而且有利於融入當地社會;有人說高中出去是最好的,孩子夠成熟更容易適應和融入當地社會。

事實上, 不存在一個最佳的出國年齡。在加拿大,我遇到過不同年齡段出來的孩子,他們都會有自己交往的生活圈子,會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所謂人生百態,精彩各異。

就我個人體會來說, 留學是無法計算得失的,是一種人生選擇,是對異國文化和教育的不斷學習和適應,是一個後悔與不後悔交織的過程,也是一種生活觀和教育觀重塑的過程。

話題互動

你會送孩子出國留學嗎?

歡迎在評論區和留言分享~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250f42a5a0e0d2f1b37d9db9fc8f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