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去了一個飯局,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子非魚》。
它以香港的窮孩子為主要視角,揭示這座國際都市背後,那讓人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
我們常說,讀書改變命運,可是真的做起來,會有喊口號這麼簡單嗎?
窮孩子和富孩子,他們的起跑線究竟相差多遠呢?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紀錄片。
01
「沒抽到盒飯的孩子」
在九龍,有所名字非常接地氣的學校——鮮魚行學校,這也是一所給「窮孩子」開的學校。
佘偉豪是這所學校的一個學生,他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誰,和媽媽相依為命。
母子兩個就住在逼仄的劏房裡,把飯放冰箱上吃,床尾就是廁所。
更糟糕的是,這個陰暗的角落裡發生的事。
周圍的「鄰居」不是癮君子,就是黑社會,前者到處借錢,後者提著刀像是要砍人。
佘偉豪的媽媽文化水平不高,但她也知道這種環境對孩子不好。然而,就算她學著孟母,搬了好幾次,但每一次,都逃不出相似的環境。
因為那個狹窄的小空間,已經讓她竭盡全力,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
她靠出賣體力換來的錢,在物價偏高的香港,完全不夠看。
她從來都不敢買超過100元的東西,就連孩子想買雙新鞋,也只能回一句:「沒錢!」
破碎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生活環境,這是許多鮮魚行學校的學生共同的困境。
鮮魚行學校里有這麼一個活動,所有學生將會聚集在一起抽籤。
這個簽抽來有什麼用呢?
它決定了孩子今天的午餐吃什麼。
抽中的學生可以吃上盒飯,
而沒有抽中的,只能啃兩塊麵包。
正如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享盡富貴榮華;
而有的人饑寒交迫,為了活下去,已經耗盡精力。
校方似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們:
你們出生不好,不是誰的錯,只是個機率事件,就像某個孩子可能上一次吃的是盒飯,這次卻要啃麵包。
然而,這種大道理校長說得多了,
可像佘偉豪這些沒抽中飯盒的孩子,
他們壓根就沒有時間思考那麼多。
02
窮孩子沒錢補習的時候
富孩子已經週遊世界
鮮魚行學校的確是希望幫助孩子改變命運,直至現在,讀書依舊是底層改變自身,實現階層上升的重要途徑。
這或許不是人生唯一的路,卻是一條最公平的路!
不過,很多時候,不是窮孩子讀書不認真,
而是差距,從他們一出生,就已經存在。
佘偉豪本身就是個學霸,他的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唯獨英語不夠好。
在香港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他甚至可以不會說普通話,但英語一定要懂。
然而,因為「外面上一節課要100元」,已經超出了他家的極限,他只能咬緊牙關,自己攻克,時間永遠都不夠用。
父母經濟實力,真真切切地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前景。
香港的一個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請到了一位小小的「白富美」到鮮魚行學校做幾日的交換生。
鮮明的對比,簡直觸目驚心:
在佘偉豪因為沒錢,而缺席學校在本地的旅遊活動時,白富美不僅登上了巴黎鐵塔,還能下海跟海豚玩;
在窮孩子因為沒錢參加英文補習時,白富美的父母已經重金請來美國外教,給孩子上一對一的口語課;
……
而有的窮孩子,受困於視野,還以為「有錢人家的孩子不用讀書」。
卻不知道,擁有更多資源的富孩子,不僅讀書,而且比他們讀得更多、更狠。
有些人,根本就沒有和他們站在同一條跑起跑線上。
03
相差幾百米的起跑線
黃俊修,鮮魚行學校的學生。
他已經決定了,要是讀書不行,就出去打工,再不濟,就拿援助補貼,總能活下去,殊不知真要這麼想,他這一生就要完了。
曾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被媽媽帶著出去逛街,回來畫了一幅畫。
媽媽一看,傻了,孩子居然畫的是一根根柱子。
最初她以為的高樓大廈,後來醒悟,這是人腿。
因為孩子太矮小了,她只能看見密密麻麻的人腿。
認知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在窮孩子們天真地以為有錢人不用讀書時,白富美已經在父母的安排下,學習鋼琴、舞蹈、唱歌……
而原因,正是她父母希望女兒能多接觸些事物,從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
父母的文化背景與視野,無聲地決定著孩子的眼界。
在窮孩子的父母,為了生計竭盡全力,潛移默化地給孩子灌輸「只要還活著就好」的觀念時,富孩子的父母,拿著最好的資源,狠狠地砸在孩子身上。
白富美的媽媽曾經在節目中說過:
「如果真的有起跑線,這裡(鮮魚行學習)的孩子在一百米那裡,而我女兒已經在兩百或三百米外了。」
雖然聽上去忒打擊人了,但這就是現實。
的確,很多時候,我們窮盡一生,都想要達到的高度,不過是別人的起點。
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去做,那麼就是連別人的起點都到不了。
我們無法改變這份差距,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04
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線
正如黃磊說的:
「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不是場百米賽,是場馬拉松,是長跑。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是這個理。
人生路漫漫,你不努力拚一把,怎麼知道自己都不能進入「羅馬」?
比如紀錄片《人生七年》,雖然有的人一出生,似乎就註定以後不會平凡,而有的人則是庸碌一生。
但是,來自底層的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
農民的兒子尼克,在同齡人因為貧困紛紛輟學時,他堅持上學。
如此下來,在21歲時,他在牛津讀物理,到了28歲,他已經移民美國,在大學裡擔任教授。
作家蘇芩說:
「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後的人生是自己給的。別把自己的窘境遷怒於別人,我們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夠努力的自己。」
來自底層的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
網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用錯了對象。
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里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里折騰自己,因為你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
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決定了你的孩子從哪裡開始跑,往哪跑,怎麼跑。」
學會接受事實,學會對自己負責。
誰的家業都不是大風刮來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爭取。
如果想培養出一個努力進取的孩子,請先成為努力上進的父母。
父母自己都不努力,又怎麼讓孩子努力呢?